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范畴,讲究意境是我国古代艺术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地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绪,是作品中呈现的情与景的高度交融、形与神的和谐统一所诱发并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空间。宗白华先生将其定义为:"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意境’。"[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2]可以说在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中,对"意境"所进行的阐述、评论、探讨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诗乐同名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在《美的现实性:作为游戏、象征、节日的艺术》一文中提出了"美的现实性"这一概念,并分别用游戏、象征、节日这三个语词来说明这一概念所指的艺术作品作为构成物在时间性结构中对自身的显现和生成。在这一显现、生成的现实性的展开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存在与人的存在实际上是同一、共在的。"美的现实性"这一概念不仅是对艺术理论的革新,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解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著作。在著作中,海氏重点从艺术作品切入,探寻了"存在之为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遮蔽"与"无蔽"的问题。可以说,艺术作品的本源就是一种真理生发方式,也就是"此在把存在者从遮蔽状态带到无蔽状态"。  相似文献   

4.
"韵"、"味"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诗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朦胧。但随着白话地位日隆,深受欧化影响的现代汉语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质料,传统诗歌韵味受到冲击,"具体"、"晦涩"成了现代汉诗中常见的韵味。韵味由语言创造,汉语中的欧化,尤其是精密化、语法化和逻辑化对汉诗韵味消解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原则,论证了运动这一最容易引起强烈注意的现象的视觉体验方式和认知手段,阐述了"运动"作为视觉元素在艺术作品的形式构建和内容(主要是情感)传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多以戏剧、舞蹈之类较为简单直接,容易理解的实例来说明运动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在戏剧、舞蹈...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春秋》文、指之论发微李贤臣《史记·太史公自序》有一句深中《春秋》书法原则和特征的论断,而历代注释家均谬解其意,这就是:《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刘宋裴《集解》云:"张晏曰:'《春秋》万八千字,当言"减",而云"成数",字误也。'谓:太史公此...  相似文献   

7.
言语形式与言语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形式与言语主体王尚文《孟子·公孙丑》云:"吾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是体现言语主体个性的精神状态,孟子认为它是言的根本。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又说"文以气为主",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又进一步发挥道:"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  相似文献   

8.
国内对于王船山诗歌的英译研究极度匮乏,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作为湖湘历史文化名人王船山的诗歌翻译研究亟待译界重视。文章以"味象论"为视角,析评并试译了其诗作《重登双髻峰》,探讨并指出"诗味"传递的四种途径,即:心理移情以现"情味"、意象投射以现"画味"、人称择选以现"意味"、韵律保留以现"韵味"。  相似文献   

9.
梁代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是重要的道教文献。该书卷一云:"亲属道义,赍其上果,要往看之。"清代黄生《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汉语大词典》采用了黄氏之说。然以《中华道藏》及其它文献来看,"道义"无此义。在中古吴方言中,"友"和"义"读音相近,抄刻道藏经典的茅山道人受方音影响,把"道友"误写为"道义",黄生又对此"道义"牵强解释,《汉语大词典》则原封照抄。对《周氏冥通记》中"道义"一词的考辨,能为今后研究《义府》和修订《汉语大词典》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犹使也”说张耘梅《战国策·秦策》:"向欲以齐事王,使攻来也。""向"指冷向,人名。汉人高诱注:"以犹使也。"考诸古籍,"以"训"使"者不乏其例:1、《尚书·君》:"我不以后人迷。"2、《孟子·公孙丑上》:"管子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意即管子使...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杨海文博士的《浩然正气——孟子》。之前,杨君传过其中两节给我,我电子邮件回复:"文章读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趣味故事、哲理智慧、个性语言三者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一口气随着精美的文字品出‘荡气回肠’的哲学韵味来。"对此,  相似文献   

12.
"立主脑"是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曲创作的重要理论,但对于"主脑"一词的解释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李渔《闲情偶寄》中所言"主脑"是作者在构思时所确定的中心人物及围绕其发生的关键性情节,是左右故事情节发展的枢纽。只有借助"主脑"才得以聚焦其他人物、其他情节,也才能整合出优秀的剧目。  相似文献   

13.
《难经校注》是《难经》整理校释的重要著作,在校勘上用力甚勤,然亦难免有疏误之处:《一难》中"大会"不当改为"大要会";《十四难》中"适其寒温"当为衍文;《二十难》中两处"脉虽"不当改为"虽阳脉"、"虽阴脉";《三十一难》中"何禀何生"不当改为"何禀何主";《七十难》中"引持之,阴也"、"推内之,阳也"不当改为"引持之阳也"、"推内之阴也"。  相似文献   

14.
方舒 《山西老年》2014,(10):20-21
《开国大典》作为现代油画的经典作品,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是表现新中国成立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历史瞬间定格在画布上。但《开国大典》的命运却异常坎坷。它与共和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在一次次的运动中,数次被迫修改。这在绘画史上是少见的。195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力图通过一些关键性资料的把握,以"乱"为切入点,探讨《关雎》的内在之旨。通过对"乱"的解析、对"乱"在理解《关雎》中的地位,提出一种现代性的解释。一方面文章以早期文论为主要依据,发现"乱"为《关雎》是"四始"之首的原因;另一方面,文章又从"乱"在解析《关雎》的重要意义出发,提出要从一种高度来理解《关雎》。对《关雎》的现代性解读:即《关雎》的现代性在于它的艺术美与民族语境。  相似文献   

16.
王灿 《东方论坛》2010,(2):89-95
在《尚书》历史思想中,历史变动观念丰富而重要。《尚书》的历史变动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历史是连续而非断裂的;历史是不同朝代(实即新旧时代)的递嬗;历史是某种程度的"循环"。它们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政治伦理和道德体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焦循曲论突出了悲剧审美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特定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悲剧观念、悲剧结局和悲剧人物三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悲剧观念与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社会因素有关,悲剧结局体现在对"一悲到底"、"合乎情理"、"韵味悠然"等方面的强调,悲剧形象则要求人物具有"刚直正义"、"道德期待"、"替代强化"等内涵。  相似文献   

18.
由姚宝瑄等人潜心创作、反复打磨的话剧《立秋》,已经被列入国家舞台精品艺术作品之中,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我以为,《立秋》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明确的现实意义应当是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姜文的《让子弹飞》从人格与责任交融的美学理想,透过"站着挣钱"的美学宣言,彰显他的美学观与艺术态度。他在表现所谓"拳头加枕头"时,已兼顾到国情,多多少少反映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他用电影语言诠释艺术作品是否瞄准了生活,应让时间和实践这两块试金石去检验;而对艺术反映生活的精准度或艺术真实与生活本真的关联度上,应该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坚持对艺术作品先分类后评析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汉书》颜注异议举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书》颜注异议举例尤炜祥《汉书·元帝纪》:"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师古田:"贡禹,薛广德、韦贤、匡衡迭互而为丞相也。"按:此注部分注误。"韦"指韦玄成,韦贤子,韦贤相宣帝。西汉230年间,父子宰相只韦氏及平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