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形象塑造是各民族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民族复兴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当代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既要尊重民族文化之根,也要重视在国民教育和大众文化中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既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国家应付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挑战的一项有关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工程。 相似文献
3.
文化符号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已成为文化的根基,符号是人类的文化景观,文化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在眼花缭乱的文化符号的强烈冲击下,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危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迷恋,对传统文化的任意疏离;对新潮的异己文化的盲目追逐,对朴质的本真文化的轻率冷漠;缺乏对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准确判断,缺乏对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认同。这种危机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文化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和标识。要化解青年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一是要坚持民族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正确处理好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文化认同、文化和谐、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民族服饰符号与民族认同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服饰是民族的“徽记”,记述着民族的历史、阐释着民族的故事,被誉为承载民族文化、传递民族信息的“动态化石、鲜活历史”.辨族别异的区分功能、恪守礼仪的规范功能、凝聚情感的整合功能,是服饰符号典型的文化功能.民族服饰潜在价值的极大彰显,有助于激发民族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凝聚民族共识,有助于增强民族成员对群体的依附感、归属感,有助于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继而对民族认同感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问题日益明显。文化是形成群体文化认同的核心,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都表达和建构了群体的文化认同。本文通过分析文化中的艺术和审美实践等文化形式在塑造群体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以艺术和审美为基础的审美认同是地方性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群体成员在生产带有明显身份特征的艺术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群体的审美经验是实现审美认同的基础,艺术生产和审美实践只有真实地表达该群体的审美经验,才能真正起到表征该群体文化认同的作用,也才能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舞台上发出本群体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民族关键符号对民族认同有积极的影响。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壮、汉、侗、苗等12个世居民族,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凝练出了各民族的民族关键符号,这些民族关键符号发挥着民族身份区隔、凝聚民心、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等作用,进而影响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进程中,广西加强了与世界各地之间的各种交流,在实现广西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广西民族文化认同下降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9.
全球化通过对社会的全方位联结与整合,改变了民族文化存在和生成的社会基础,文化社会基础的变化使得民族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的态势。文化发展模式开始打破传统的主要依靠民族内部积累的单一方式,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由经济和文化融合而形成的文化产业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将民族文化置于一个充满比较和竞争的世界舞台上,民族文化的世界性价值和影响成为决定其发展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民族电影的文化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纯钧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4-9
文章通过对全球化与本土化、民族电影的属性、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等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在全球化到来之际民族电影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文章指出,只有把电影真正当成一种文化产业来抓,才是民族电影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电影的独特价值,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电影表述应置于现代性的视阈下,现代性既是少数民族电影的存在语境,也是其呈现的对象、表达的方式以及表现意识.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应超越传统/现代、国族/族群、我族/他族的对立思维,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社会转型的语境中思考,在与其他族群的平等对话中完成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性应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与现代性相关联的意义空间,而不是封闭静止的. 相似文献
12.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审美文化呈现出商品化、感性化、全球化、图像化的新特征。诞生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电影,凭着它与生俱来的商业娱乐性、再现现实的逼真性,成为当代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一方面它受到当代审美文化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它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范蓉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26(3):70-73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科学地预言了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我们所处的世界现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正在重构,文明的形态正发生着转变,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和创造“地球村”的生活方式。同时全球化时代文化如何反应的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分析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入手,探讨了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中民族文化的特点、全球化影响下民族文化的心态反应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国家不得不关注文化领域的非常规性、非制度性因素对民族共同体建构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影响。文化符号能创造出一种以共同性为基础的公共文化空间,使不同族群既能按照自身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进行自由对话,又能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强化共同性来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分析文化符号的特性和中华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的作用,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路径,能在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防止出现强化差异的分离主义倾向和避免成为分离主义“无意识的共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体国民的“无意识共识”。 相似文献
16.
17.
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不是文化的单一化。全球化与多元化辩证统一、同质化与异质化辩证统一是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同时,文化全球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要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要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实行“拿来”与“送去”并重战略,保护好民族文化的载体,让民族文化为全球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电影”命题包含了世界电影、民族电影及少数民族电影的自我定位,也隐含了少数民族电影在当今电影产业结构中的边缘存在,及其自我表述的立足点,它是电影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须借助“深描”式的电影作品和不断积淀、创新的理论分析系统来持续建构,以获得世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从而彰显出其揭示具象的、多样的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充分挖掘、创造性转化和整合丰富的民族历史风情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活水源头和不竭动力,是当下发展经济、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地域民族歌舞文化价值转换具有长期性和动态性、特殊性和有效性、整体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地域民族歌舞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20.
服装——一种审美的社会文化表征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符号学原理,阐述了服装作为一种符号,在人类交往活动中以其感性形式,最为优先和直观的展现了时代风貌,实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表达。文章从社会文化与审美诉求两个角度着手论证,在对后现代社会服装符号的论述中,运用了符号层级性原理,分析了后现代语境下服装符号所指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并最终将服装导向了审美诉求之后的自我实现之高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