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对居民的公共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但基于面板数据对此问题分区域的研究较少。本文在Grossman健康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使用中国30个省市区1997年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实证分析了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与医疗卫生服务对不同区域居民公共健康的影响及其差异。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经济增长、医疗卫生服务与居民公共健康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与全国、东部和中部的公共健康关系呈现倒U型的特征;具体而言:东部区域,曲线已达到拐点,中部区域,当人均GDP为3311元时,曲线达到拐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区域,工业烟尘排放量与人口死亡率呈正向关关系,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口死亡率只在中部地区显著正相关;全国、东部和中部区域人均医生数与人口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西部地区未呈现这一特性;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与人口死亡率在中部地区显著负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威胁。因此,制定差别化的环境污染、经济增长与医疗服务政策等有利于提升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居民的公共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协整理论等时间序列处理技术,在4变量系统内对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贸易收支、财政赤字、实际汇率及GDP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财政赤字、实际汇率与GDP均是贸易收支的主要影响因素,财政赤字的增加和实际汇率的贬值在短期会恶化贸易收支,长期则相反,GDP的增长大部分年份会恶化贸易收支;财政赤字、贸易收支和GDP是实际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贸易收支的影响力度最大,财政赤字和贸易盈余的增加以及GDP的增长都会使人民币实际汇率有升值的倾向。本文研究表明,财政赤字、贸易收支和实际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影响机制,但财政政策仍是调节中国贸易收支和人民币汇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收敛性的协整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57-2006年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内和地带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内部各省经济差距存在收敛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差距却不存在收敛趋势,但它们的经济增长在长期都受到三个共同冲击的影响;我国三大经济带之间以及经济带两两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到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我国2005~2014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从全国及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企业家精神、外资依存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外资依存度对整体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分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家精神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均具有推动作用,而外资依存度在各区域则呈现出不同的作用效果,其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是对东部及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10-2019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和城镇化的作用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和城镇化的共同作用与碳排放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但边际作用较小,三者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且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滞后性,当只有区域经济增长率变化或城镇化的因素存在时,对碳减排是有利的,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人均水平也符合上述结论。研究进一步厘清了区域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碳排放的相互关系,对中部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中国265个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产业升级与工业污染的关系及其区域差异。总体来看,三大区域的产业高度化指标与两大污染指标基本上存在倒U型的关系,东部地区转折点处的产业高度化指标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而且绝大多数城市尚未越过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回归结果还显示,环境治理因素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均GDP的增长也能显著降低工业污染排放;FDI整体上促进了工业污染的排放。  相似文献   

7.
采用最新发展的非平稳面板(面板单位根、面板协整和面板DOLS)计量方法,利用30个大中城市1998-2009年的季度面板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财富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面板数据的使用扩大了样本容量、提高结论的可靠性,而且可以进行城市间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房价持续上涨,大部分城市的住房财富效应显著为负,全国总体来看住房财富效应微弱:各城市的住房财富效应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股票财富效应非常微弱。  相似文献   

8.
陆静 《中国管理科学》2012,20(1):177-184
本文推导了存在金融中介的情况下稳态经济增长的路径,阐述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正向推动作用的理论依据。根据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单位根、面板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发展程度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投入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从完全修正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来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上半年,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呈现出"东部缓中趋稳,中部稳中有进,西部稳中有忧,东北降幅较大"的总体特征,部分地区出现了背离新常态的"非常态"现象,背后隐藏着值得警惕的深层次问题,亟需差异化的政策举措加以解决。把脉"非常态"断崖式下滑忌用猛药从上半年各省份GDP增速排名看,除北京和上海外,对重工业依赖程度较高的东北三省和压产能任务艰巨的河北、山西两省,增速排名垫底,出现了所谓  相似文献   

10.
评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进行量化识别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调控效果以及深层次调控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相对较强的空间指向,且重点作用于东部板块、西部板块以及东北板块.(2)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大体上可以实现在保障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从四大板块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能够显著缩小东部板块以及西部板块的区域差异,同时对东部板块、中部板块以及西部板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相对较强的促进效应.(3)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调控下,东部板块以及西部板块重点通过抬升"腰部省份"或者"尾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缩小板块内区域差距,中部板块内各个省份则呈现"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利用黑龙江省1980~2006年的GDP与能源消费数据,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即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是非能源依赖型的。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深入研究了中国在1990-2013期间电力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电力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耗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不存在电力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与此同时,VAR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电力消耗对当期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正向的作用,滞后一期的电力消耗促进当期的电力消耗,同时也促进当期经济增长和CO2排放量增加;经济增长的滞后期对当期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负向的作用,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滞后期对当期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基于此,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会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但正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结论一样,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能源效率的提高,进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该发现对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和电力部门能源政策的制定都将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并运用灰色技术对其进行改进,采用C-D生产函数扩展模型,揭示了GDP和能源消费增长之间的内在比例关系。通过对能源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发现采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用于测算和预测能源消费的增长率比较理想,由此测算了未来几年的能源消费量。得出结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是必须实行节能降耗;二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三是加大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能源的科研开发,有序发展清洁能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中国31个省市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依次运用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有向无环图(DAG)等分析方法,旨在探讨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两两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金融发展是引致技术创新的直接原因,即国内金融发展和R&D投入之间具有很强正向关系,但以银行主导的金融发展结构不利于R&D投资;技术创新是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金融发展是引致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也是间接原因,一方面,在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内,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金融发展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且直接的负向作用,但它可以通过促进R&D投入来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能源社会核算矩阵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扩展建立了2005年中国能源SAM,通过设定能源效率不变和提高两种情景,构建了能源SAM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定量测算了不同情景下四万亿元投资对各部门总产出、GDP、能源需求量和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测算结果说明在能源效率不变的情景下这一投资将带来GDP增长59702亿元,能源需求增长52739万吨标准煤,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单位GDP能耗4.932%;在能源利用效率提高5%的情景下则可以带来GDP增长59795亿元,能源需求增长51212万吨标准煤,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综合效应降低单位GDP能耗5.419%。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缓冲算子和灰色GM(1,1)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在能源消费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两种控制策略模型,并以中国单位GDP能耗预测为例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灰色模型较好地模拟和预测了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GDP能耗。中国在“十二五”期间的节能潜力很大,能顺利完成能源消费总量的指标。“十二五”安全控制策略为[0.48,1),即国家在“十二五”期间的控制力度应调整为“十一五”控制力度的0.48~1倍之间。  相似文献   

17.
高耗能行业电力消费长期波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电力消费与影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因素波动冲击产生的响应持续效果,本文以高耗能行业电力消费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经济层面与行业微观层面出发,以我国1985年-2009年为分析区间,应用SVAR模型对高耗能行业电力消费与宏微观影响变量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GIRF分析了宏微观变量与电力消费冲击产生的双向动态响应,利用VD技术分析了变量波动对电力消费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我国高耗能用电与GDP、行业产值、行业投资存在长期波动效应,外生变量城市化水平、投资结构与电力消费的相关程度不高;电力消费与GDP存在明显的长期效应,高耗能行业电力消费对产值冲击的响应大于行业投资额的冲击。行业微观变量对电力消费波动贡献相对突出。  相似文献   

18.
"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要求我国能源经济系统进行深刻的转型。本文利用中国-全球能源模型(C-GEM)等模型工具,研究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能源经济转型的路径,定量评价了主要减排措施在不同时期的减排贡献度和所需的政策干预力度,对能源经济转型路径的关键特征指标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要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我国应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60年单位GDP能源消费相比当前下降75%以上;持续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优化,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大力推进电气化和电力系统深度脱碳,2060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至70%以上,非化石电力在电力供应中比重提升至90%以上,电力系统在2045~2050年间实现净零碳排放;碳定价机制将在碳中和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激励。研究还表明,碳中和将有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30年和205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2万美元和3万美元。  相似文献   

19.
Alisher Aldashev 《LABOUR》2012,26(1):108-123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s of occupational and regional mobility on the matching rate using monthly panel data disaggregated at the regional and occupational level.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paper is to measure the effect of substitutability between vacancies in different occupations, and vacanc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n the matching rate. The estimates indicate higher regional mobility in West Germany but higher occupational mobility in East German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f occupations were perfect substitutes, then the number of matches could increase by 5–9 per cent. Perfect regional mobility would increase matchings by 5–15 per cent. It is also shown that partial aggregation causes a downward bias in substitutability estimates.  相似文献   

20.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及其对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启示   总被引:63,自引:1,他引:62  
根据效率原则配置土地资源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在理论上分析了土地资源空间效率配置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通过计算省级区域建设用地和耕地产出效益,结果表明,我国的土地利用效益存在明显的区域梯度差距;在产出效益的基础上计算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建设用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大部分中部地区则在农地利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文章应用C-D生产函数测算了我国不同区域1989~2001年农地非农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中部地区的1.24倍,西部地区的1.39倍。文章据此对我国当前的土地利用政策进行了反思,认为当前耕地保护政策中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的分解方法没有考虑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没有发挥土地利用的空间比较优势原则,并提出了基于空间效率差异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