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4年11月24日,“梁凤仪现象”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参加者近百人,主要是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此外还有省文联、省社科院文研所、广东教育学院、广州作协、广州军区创作组、《广州文艺》、《炎黄》杂志社、《周末画报》、上海社会主义学院、西南师大、海南省海口市治润有限公司及香港中景集团有限公司的代表。会议由潘亚撤教授主持,梁凤仪及其助理程乃珊亲临会场听取意见,并两次坦诚地作长篇答辞。会议研讨内容如下。一、关于“财经小说’”的称名梁凤仪把自己的小说统称为“财经小说”,对此,不少人提…  相似文献   

2.
商界王国中的世态人情──论梁凤仪的财经小说系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凤仪的系列财经小说,以特定时代的香港工商金融界为背景,将动人心肠的悲欢离合融入商场争斗之中,描画出现代经济大都会里搏击挣扎着的众生相,揭示出向“九七”过渡时期香港各阶层人物的种种心态。作家自觉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表现现代女性独立的存在价值和自强的精神走向。人的精神透视与商界知识相融合,使梁凤仪的创作以独特的风貌构成当代文学一道别致的景观。商界世态的描摹冯牧在谈到梁凤仪的创作时说:“她的许多作品,在表现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即社会经济生活(包括了生产、金融、财贸等领域)的复杂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商潮与文学三题——梁凤仪小说谈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女作家梁凤仪博士,在繁忙的商务活动间隙辛勤笔耕,七八年间,创作了50多部“财经小说”。这些作品,无论在港台、海外华人社会还是中国大陆都成了畅销书。我总以为,这些作品不但给我们提供了香港这个发达的自由商业社会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生活画图,而且还向我们呈现着一种文学的存在方式,提示着这种发达商业社会文学发展与创作的某种态势。这是很值得我们关注、思考以至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香港女作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 ,给我们提供了香港自由的商业社会一幅光怪陆离的生活画图 ,同时抨击和揭露了工商社会对情爱生活的异化和摧残 ,她的作品 ,在情爱和婚姻上表现出了对女性自立自强的呼唤。  相似文献   

5.
《耳食录》、《客窗闲话》、《夜雨秋灯录》等三种真本清代文言小说名著,最近已由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三部小说都是“聊斋型”作品,具有鲜明的进步性、人民性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其中的象征小说更是别具一格。不仅学术价值较高,对  相似文献   

6.
蒋益 《船山学刊》2000,(4):66-70
一所谓言情小说,当指以男女情爱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它作为一种小说体裁,发轫于明末而盛极于民初。在数百年的发育过程中,它孕育出了《玉娇梨》、《玉梨魂》、《广陵潮》等惊世之作,更以《红楼梦》为巅峰雄视文坛近两个世纪。民国初年,文坛几成言情小说的一统天下,出现了“无情不成小说”的形势,作家们在情字上大做文章,一时间苦怨奇幻、哀惨谐趣诸般情感铺天盖地,徐枕亚、吴双热、周瘦鹃、包天笑、李涵秋、张恨水被公认为“此中圣手”。五四以后,世风大变,观念日新,言情小说的主题与模式遂失去了生命力,它需要与时代同步,…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以斯蒂芬的“自我”塑造过程为框架,以在小说文本中为读者预设信息空白为策略,巧妙地实现了小说文本还原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真实的功能。尽管该小说没有直接叙述历史事实,然而小说处处体现出历史语境,处处渗透出历史的凝重,历史事实时时以小说文本“注脚”的形式浮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极具历史张力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8.
与其说梁凤仪的一系列财经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场波谲云诡的商业战争,还不如说女作家给读者们讲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 诚然,女作家凭借其“商家历练与经验”和文学创作的卓越才能,为我们精心描绘了一场场商业战争的方方面面:拍卖场的  相似文献   

9.
进入90年代以后,长篇小说的创作势头日渐高涨,现在的年产量已达到800部之多,超过文革前十七年的总量。在这真可谓浩如烟海的长篇小说中,年初作家出版社慧眼列出五部作为“作家珍藏版”,而“《庆典》又获得了五部之首的殊荣。此前,《小说选刊》在1997年末的增刊上,以“精品选择”栏目又抢先一步登出。依读者的选择,任何形成的文艺作品都应关注现实人生,甚至以是否敢于揭露现实矛盾作为评判作家艺术家的勇气与良知的唯一标尺;依理论家的选择,任何形式的文艺作品都应具有独特的个性与品位。而王立纯成功之处恰恰是找到了融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0.
林海音是台湾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为数不少,已出版的小说集有《婚姻的故事》、《烛芯》、《孟珠的旅程》、《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和《林海音自选集》等。本文试就《城南旧事》、《晓云》和《林海音自选集》这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探讨一下林海音小说创作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天津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津味”写作。“津味”的酿造 ,首推冯骥才。他在 80年代中期发表了“津味”醇厚的《神鞭》和《三寸金莲》,并产生较大反响。后来 ,他又写出长篇小说《阴阳八卦》、《俗世奇人》。冯骥才之外 ,倾其全力经营“津味”写作的作家 ,就是林希了。自 80年代末起 ,林希潜心于天津历史题材的创作 ,迄今已出版多部长篇和 4 0余部中篇小说。他的小说大都取材于清末民初至抗战胜利前后的旧天津 ,内容主要为三个层面 :一是家族系列 ,包括长篇《买办之家》、《金枝玉叶》、《桃儿杏儿》及中篇《小的儿》、《蛐蛐四爷》等 …  相似文献   

12.
世情与言情——张爱玲与中国传统小说的精神缘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 ,是充分汲取传统小说丰富营养并籍以形成独自个性的作家。她深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 ,尤其欣赏《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等写实作品。她的小说创作 ,便是在世情小说的基础上 ,形成对惨烈现实的如实描绘 ;在言情小说的传统上 ,形成对情爱世界的冷峻审视。因严酷的“世情”而寻求温馨的“言情” ,又由颓唐的“言情”返归无奈的“世情” ,构成张爱玲创作的基本路径 ,由此 ,她也激活了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  相似文献   

13.
曾朴的《孽海花》自出版以来,一直是一部十分流行的小说。出版初,不到一二年间,竟然再版十五次,销书五万冊;解放以后,曾先后由三个出版社重印,总印数约二十多万冊。可见在读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至于对《孽海花》的评价,历年来,许多评论文章和文学史著作,都认为它“表示了一种很强的革命倾向”,把它看作是“革命小说”。最近也有一些同志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孽海花》不是一部“革命小说”,从总的思想倾向来看,它  相似文献   

14.
“新写实作家”方方在当代作家特别是女作家中,应当算是一个不断把握又不断超越自己的人。1986年发表《白梦》以后,其小说风格发生了改变,愈来愈变得沉潜、冷峻和深远。《白梦》、《白雾》、《白驹》这三部中篇的发表,评论界开始注意到方方对生活“原生态”的写  相似文献   

15.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读者的小说观并非和作家的小说观一致  相似文献   

16.
新文学史上,颇有学者作家一肩二任的人物,也不乏奇才奇书,钱钟书和《围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围城》于46年2月—47年1月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47年5月就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如今已走向世界。小说好象巨幅写真,涵慑深广,老到地展现了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特定人群生活的横截面和纵剖图,丰富了现代小说艺术。  相似文献   

17.
梁海艳 《理论界》2007,(5):187-18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爱的小说联播”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名列榜首,在《出版广角》杂志社的“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评选中,它也成为3部有幸进榜的“新时期”小说之一。《平凡的世界》之所以具有较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作家在创作中注重凸显身处底层的平凡人物与苦难的顽强抗争,以及他们在逆境中奋起的不屈精神与挑战意识。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阐述了《平凡的世界》所展示出的“不平凡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移民文学的兴起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文艺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多年关注遗忘与记忆的文化母题,已成为分析当代移民创作现象的典型代表。昆德拉对移民艺术家的分类,折射出20世纪移民艺术家曲折的文化命运;昆德拉流亡前后小说主题、题材、语言的选择与变化,反映出移民艺术家认同异质文化的心理努力;昆德拉作品内在的含混与矛盾,呈现了移民作家文化归属的复杂性。由《缓慢》、《认》、《无知》构成的“遗忘三部曲”,致力于表达“身份”、“边界”、“认同”等“遗忘”主题,较好地接续了西方文学中的“去国怀乡”情结。流亡生活使流亡艺术家遭遇惨痛的文化变迁命运,这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艺术家对遗忘与记忆、认同与回归等人类文学母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正> 黄谷柳,是一位海内外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虾球传》1947年在香港《华商报》连载时,曾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应.不久,出版单行本,一连三版,很快就销售一空.后被日本汉学家实藤惠秀博士与作家岛田政雄合作译成日文,名为《虾球物语》,受到日本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此同时,《虾球传》第一部《春风秋雨》由马文辉译成英译本;第二部《白云珠海》则由张(?)峰译成英译本.正如夏衍同志说的:“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写广东下层市民生活,既有时代特征又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茅盾同志也曾评价过  相似文献   

20.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 1卷 (古小说钩沉、小说备要 )第 65页引录《太平御览》82 9卷《俗记》的一则故事 :王庆孙为襄阳都督 ,后之镇 ,尔时沔中蛮盛 ,断道缚得王去。将还家 ,语王云 :“汝是贵人 ,试作贵人行者。”驱逼不得已 ,王便行。蛮以其贵人 ,不堪苦使 ,令与妇人共碓下舂。鲁迅把这则故事作为梁沈约撰的《俗说》中的一条收入《古小说钩沉》 ,具有很大影响。查核中华书局 1985年出版的宋本影印本《太平御览》第四册第 3 699页《资产部·舂》的原文 ,此段文字中的“试作贵人行者”应当为“试作贵人行看”。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