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泉虽小,它是海的哥哥。——黎族谚语下篇:商潮——第一种交往记者在沿海的采访行程中发规,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潮动下,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流最为迅猛。常常是因一种名菜,一盘名点,而使一个民族的声誉浩大起来。若蓝缎铺就的威海港。韩国的巨轮,像雪山。海面为此而深深地凹下去一块,航员多半身着花T恤衫,脸黑。他们三三两两步入港湾对面的金闳酒家。威海港是对外开放港口,可与世界各开放港口直接通航。在中国,威海首家开通了至韩国仁川的海上  相似文献   

2.
来凤:民族工艺潮唐洪祥来凤县民委立足县情,千万百计从上级民委要回各项资金总计达420万元。这项款额用于发展工业生产、民族定点企业、民族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水利设施等方面。为把民族经济政策落到实处,县民委对各项民族资金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使用制度,这为...  相似文献   

3.
以民族为主题的博物馆,是多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建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物。各族人民都为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缔造伟大的祖国,维护国家的统一做出过巨大贡献。加强民族团结、捍卫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一座国家级的民族博物馆,对于增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成后的中国民族博物馆,将是国家的和民族文明的标志,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是浓缩记载我国56个民族数千年文明史…  相似文献   

4.
自野蛮演进到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政治角度看,中国的民族关系曾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对抗型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期间,我国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是封闭型的民族关系。新中国建立后,...  相似文献   

5.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突出了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地位,指出要让少数民族同胞更好融入城市。在2014年12月26日召开的湖北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鸿忠发表讲话。讲话把城市民族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湖北民族工作的三大重点之一,强调要切实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把城市民族工作作为湖北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促进全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6.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及其先民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融互动,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数千年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给当今中国和人类世界留下丰厚的遗产和启示。认真总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要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这是继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三交后,又一次明确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把握住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大势,也为中华民族走向凝聚力更强、向心力更大的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对广西7县市的调查事实为依据,运用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方法和计算机统计技术,分析了广西各民族的民族交往态度,以及制约他们民族意识和交往态度的有关因素。研究指出:①广西各民族仍然存在明显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但并不表现为狭隘的排他意识或戒备心理;②广西各民族之间存在普遍的信任感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愿望。互相之间持较高的宽容和理解态度;汉族和壮族的宽容与理解程度尤其明显。他们在若干心理特征上有明显的趋同倾向;③汉族在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和影响力;④共同利益和共同地缘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超越民族情感,成为支配人们认识和行为的基本准则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押加“押加”在不同的地方称谓有“格吞”、“郎毒杀响”等藏语叫法,汉语称谓则有:大象拔河、拉扒牛等。比赛方法是用带子套在脖子上进行拔河比赛。这是藏族牧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传说格萨尔王在攻打达惹、罗宗国后返回途中,发现有上千头牦牛,便采取拔河的方式来分配。也有传说大象拔河起源于印度,后随佛教的传入而流行于藏区。大象拔河,比赛前先在地上划两道平行线做河界,比赛通常由两人进行。在一条长四米的绳子或布袋的两头打结,双方各自从自己的裆部穿过,经过腹部套在脖子上,两人以背相对,各自站在河界一边。发令后,即模仿大象的…  相似文献   

10.
甘肃民族地区的"中国梦"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甘肃民族地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色明显,推进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实现进程,离不开加强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团结是甘肃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实现前提,发展是甘肃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实现关键,法律是甘肃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实现保障,文化是甘肃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实现载体。  相似文献   

11.
“七一”前夕,国家民委直属机关党委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离休干部、民盟北京市第三支部组织委员、92岁高龄的莫志恒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德洙向老人敬献了花蓝表示祝贺。1907年5月24日,莫志恒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市。1936年5月进入三联出版社参加革命工作,曾为鲁迅先生译著《铁流》的单行本进行封面装帧设计。1944年在胡愈之领导的桂林文化供应社任出版部主任。1946年在夏衍、吴克坚领导下掩护过我党的情报员,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做出过贡献,建国…  相似文献   

12.
叮当 《民族论坛》2005,(7):60-61
上帝说,尘归尘,土归土,死亡不过是灵魂回到最初的栖息地;佛说,生死一如,不足忧喜,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转换。世界各民族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不约而同的达观体现了人类对于宇宙万物、对于生命和自我的深刻体味与洞察。人类无法选择和设计生的模式,却可以选择死,可以自主地创造设计死的仪轨、象征、价值,并通过死的葬俗来表达人的意念、理想和憧憬。独特的葬俗就这样成为了人生的最后一幕大戏,生命中一个华丽的收梢。透过或简洁或繁缛的丧葬仪式,透过弥漫在葬礼中的忧伤、祈祷和祝福,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孤独的灵魂正在穿越生死,踏上了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3.
14.
陶砥 《民族学刊》2018,9(4):50-57, 112-115
新加坡在建国之初,移民人口众多且民族结构复杂,各民族分块居住且隔阂较深,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张力明显。但新加坡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措施,有效地协调了各单元民族之间的关系、各单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逐渐探索出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党统领、政府推进;二是存异求同、多元一体;三是明确底线、厉行法治;四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五是经济为先、多维并举。对新加坡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进行考察与分析,能够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借鉴,对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15.
李静 《民族研究》2007,3(6):22-32
民族交往伴随着民族共同体变迁与发展的整个进程,是构成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关系也是通过民族交往具体实现与体现的.本文从阐释交往、民族交往出发,论述了作为人类普遍心理与行为的民族交往及其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意义,认为民族的交往内驱力、民族交往认知、民族交往情感、民族交往意识,以及民族交往行为是构成民族交往心理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6.
王瑞萍 《民族论坛》2012,(16):24-27
跨文化交往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跨文化交往引起的文化冲突包括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现实发展和文化误解等。寻找共同点是解决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冲突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即:寻求彼此经历的共同点、寻求现实交往的共同点、寻求未来民族关系的共同点、寻求包容和理解的共同点。在寻找共同点的基础上应该注意构建各民族互相理解的认同关系、各民族平等对待的友善关系、各民族互相尊重的情感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并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处理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目的、内容、方式、路径、需要处理的关系、原则,以及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点等八个方面梳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内在逻辑及中国特色,以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民族理论体系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8.
19.
刘薇 《民族论坛》2022,(1):68-74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在各种文化样式中有着多样的艺术表现。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会把多民族同源母题作为展现民族关系的创作元素。同源母题神话通过“同”与“异”的叙述,包含了各民族对“他族”的认可,也包含了对“自我”在多民族关系中的定位,同时强调各民族“和而不同”,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各民族关系,以及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生活意愿,是建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石。深入挖掘同源神话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有利于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20.
弩的起源,文献中说法不一。又由于古代弓弩是用竹、木、筋等材料制作,很难考证何时发明。1952年在湖南长沙南郊扫把塘的战国楚墓中发掘出来的弩,是至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弩。弩不但制造精巧,而目弩的扳机是铜铸造的。据《吴越春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