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鲁迅的早期思想,不难发现,他曾受到章太炎的影响。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鲁迅称赞章太炎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模范”,认为他的思想和斗争是“所向披靡,令人神旺”。然而,在这种影响当中,鲁迅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照搬,而是结合了自己许多的独特认识和理解。例如,鲁迅早期思想中的反传统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以及对历史进程的认识与把握,同章太炎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又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本文认为,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比较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鲁迅与章太炎师生关系的认识,而且也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的视角,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分析了章太炎的反帝思想。指出章太炎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学者,享有"中国近代之大文豪,而亦革命家之巨子也"的美誉,鲁迅先生曾尊称他的这位老师"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的反帝思想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具有重要冲击作用,研究他的反帝思想对深入研究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纪要肖惟今年10月19日,青岛市现代文学研究会在青岛大学举行了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会暨“鲁迅与当代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一致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华民航的精神灯塔,鲁迅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重铸具有久远...  相似文献   

4.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章太炎、廖平二人分别代表的历史化的古文经学与哲学化的今文经学,使民国时期章黄学派与廖平门生形成两种截然分流的儒学观念。20世纪30年代,廖平门生蒙文通、李源澄游学江浙,问学于章太炎、黄侃,两派学人在汉宋、今古、经史等问题上往复论辩,澄清儒家哲学思想及其渊源流变成为其中要旨。章太炎以儒家修己治人之学为中心,重塑国学正统,探求民族文化的变迁;廖平门生则重构今文学义理,以秦汉新儒学整合汉宋、今古、经史之争。以此为线索,考察民国时期廖平门生与章黄学派转化传统学术的不同旨趣,当可揭示国难之际儒学的多元走向。  相似文献   

5.
论鲁迅的乡土小说与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反思观照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结构,他的乡土小说揭示了故乡人卑怯凌弱、节烈等第、中庸瞒骗等病态人生和心理,对以奴性文化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形象的批判。鲁迅立足于对人的启蒙,立足于改革,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自我的解剖反省结合在一起。鲁迅受到过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近代文化批判先驱者的影响,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有着比前人更加执著的精神和更为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语文合一,采用白话是斗争的焦点之一。当时在文化界影响极大的章太炎持何态度,很有研究的必要。这不但可以认识他本人,而且对研究上承顾炎武开创、章太炎发扬的既重经世致用又重小学考据的古文学派,下启章氏弟子的鲁迅、钱玄同等我国新文学的最初一代作家都有一定的价值。大多数近、现代文学史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空白的。而有的批评史对章氏持根本否定的态度,说他  相似文献   

7.
人生路上,在诸多的老师中,鲁迅先生最为敬重的有三位,一位是他的启蒙塾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导师章太炎先生。鲁迅先生以温暖的情怀,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鲁迅先生眼里,寿先生方正、质朴、博学,教学极严。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鲁迅先生的父亲病重,服用,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的海外影响足以说明章太炎的思想资源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在20世纪前半叶中西文化撞击的历史动荡中,章太炎被外国作家视为挑战传统、重构经典中国形象的一种象征,章太炎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在对待民族传统等重大问题上成为重要的世界性资源。在20世纪后半叶传统和现代转换的学术探索中,章太炎再次成为海外学者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改变以往“中方对西方的挑战回应”的思考模式,转向“以中国为中心”的研究中,章太炎成为揭示“五四”和传统关系的重要个案,章太炎及其国粹运动也被视为在深入细致梳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到其内部建设性的动力因素,从而走出中国现代的文化困境的努力。正是这样一些学术思考,使章太炎的“学者资源”成为挑战于“西学东渐”的现代化叙事的重要声音。  相似文献   

9.
晚清以来的学术流变与鲁迅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小说是晚清以来中国现代学术建立与发展的折射和反映 ,也是鲁迅本身学术思考的集中表现。他在小说中对现代学术的哲学思考 ,以及其在一系列方法论上的创新 ,不仅是现代学术的宝贵财富 ,也将对当代中国学术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3年7月30日在东京医院辞世的竹内实先生是日本战后最早开展现代中国研究的学者之一,特别是在对毛泽东、鲁迅的研究上更是成绩斐然,被誉为日本毛泽东与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在鲁迅文学的研究上,竹内实先生视角独特,见解独到.他剥离鲁迅的“神性”,去掉外界所给予的一切光环,打破“圣人鲁迅”的桎梏,通过分析他的作品,考证他的生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的周围条件、担任的职务与世俗身份等,将之还原成一个平凡人,通过融入到鲁迅的平凡生活中,渗入到鲁迅的作品中去“阅读”鲁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还原了“人性”的鲁迅.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都必然认真接受、消化、吸收前辈思想家的宝贵遗产,也都必然有植根于此而又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理论创新。作为中国近现代伟大思想家的鲁迅,也是如此,鲁迅广泛地吸收过中外古今思想家的成果,也积极地作出过自己的理论贡献。在中国近代思想家中,对鲁迅思想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严复、章太炎、梁启超。本文拟就鲁迅对章太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姚奠中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弟子,曾得到章太炎先生的指点,悟得笔法,书艺大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云中,姚先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刚健清新的书法风格,并与自己的人格襟抱和满腹经纶相激荡,成就了一种厚重儒雅的学者书法文人书风.姚先生是学术与书法相结合的书法家,他强调文化对书法本体的优先性,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大境界.他的书法是“守正创新”的书法,其书法美学呈现出“正大气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学者书法意味,很好地表达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笔墨线条中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姚奠中先生的学术和书法成就荣获书法界最高荣誉奖——兰亭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对清代学术史研究贡献卓著.他认为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学风表现在气节坚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方面.对乾嘉学派,谢国桢既充分肯定其学术贡献,也指出该派治学考古不知今、识小不识大和考证琐碎等弊端;同时,谢国桢还对乾嘉时期全祖望等富于爱国热情的历史学家给予高度赞扬.对晚清学术,谢国桢重点考察了学术嬗变与时代发展之间相互关系,他对晚清公羊学派给予很高评价,指出龚自珍、魏源治学反映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辛亥记忆或隐或显地带有其师章太炎的印迹。光复会在民国时渐被淡化、湮没,章太炎多为其鸣不平。鲁迅也站在光复会的阵营中,通过书写陶成章、范爱农的悲剧,折射出光复会成员在民国时或被迫害、或被挤得穷极而死的遭遇,表达对由同盟会演化而来的国民党之不满。在革命设计思路上,鲁迅遵循其师以思想革命为核心的民族革命设想,强调改造国民精神的重要性,反思辛亥革命未割掉奴于异族而形成的“无形的辫子”。同时章太炎在清末提出“国愿”论,警惕投机者潜入革命中。鲁迅也据此反思由于诸多假称革命以图利的“国愿”钻入而使辛亥革命“内里蛀空”的现象。章太炎的影响,加以对辛亥革命的切实体验,使鲁迅的辛亥记忆明显异于胡适等从政治制度、历史宏观视野所塑造的辛亥想象。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原因,百年前的中国,针灸医术几近湮没无闻。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登高振臂,引领了我国针灸复兴伟业。他在学术上坚持衷中参西,以针灸疗效为基础,引入现代科学理论与知识,阐释传统针灸理论,推动了现代针灸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言传身教,努力引导学员以济民兴邦之志共同推动针灸复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澄江针灸学派。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之交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不论在国内、国际,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生涯只有短暂的二十余年,但是在史学、哲学、美学、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音韵学、版本目录学、敦煌学、西北地理等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鲁迅先生称赞“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热风·不懂的音译》),“老实到象火腿一般”(《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郭沫若同志认为他的论著“领导着百万后学”(《历史人物·鲁迅与王国维》);吴文祺先生称他是“在黑暗的中国文学批评界”的“一盏引路的明灯”(《文学革命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一生都十分关怀中国女性的解放以及前途道路问题,他的这一思想在《故事新编》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鲁迅重塑了历史中的女性形象,寄予了他对母亲、妻子、少女这三类人物的赞扬与批评。鲁迅塑造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也指出了中国女性应该消除自身存在的某些劣根性。  相似文献   

18.
一一九三六年,中国有两位革命家先后逝世,一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一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对他们的逝世,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响。国民党反动政府别有用心地发布“国葬”章太炎的通令,无视章太炎曾经是激烈的反孔战士,而颂扬他是“岿然儒宗,士林推重”。一小撮封建余孽也跟着跳嚷,他们谬托知己,开会追悼章太炎,企图把章太炎的死尸化装成儒家的偶象,“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国家与革命》)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伎俩,激起鲁迅的强烈义愤。垂危中的鲁迅,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四日章太炎先生逝世。鲁迅于同年十月九日写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的纪念文章,提到一九○六年先生到日本主持《民报》后,他去听先生讲学,是为了先生“是有学问的革命家”。那时章先生三十九岁,而在日本的八千中国留学生中的多数人,早已读过不少先生的战斗性的文章,特别是先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所引起的轰动中外的“苏报案”,更使先生在一代青年的心目中,  相似文献   

20.
谈鲁迅小说之历史地位宋云奇鲁迅先生和他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来文史学家已有定论,然而前段时间,文坛上竟然刮起一股试图贬诋鲁迅先生的冷流.一些人大言不惭称曰:同当今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的创作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末流作家”,而且他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