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我国首批确定的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选取了9个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指标的核算,测度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治理、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的差距,并据此提出了资源枯竭性城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首批确定的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选取了9个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指标的核算,测度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治理、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的差距,并据此提出了资源枯竭性城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缺乏战略远见、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下岗失业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再就业培训机构不健全等造成资源枯竭型城市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及优化产业结构、健全劳动力市场、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面临的经济、民生及生态困境,得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对阜新的转型经验进行研究将对中国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路径选择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 ,但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意识、政策制度等差异较大 ,国外成功的模式在认识和解决我国工矿城市中的问题时值得借鉴、但不能照搬。国内此方面研究始于2 0世纪 80年代 ,接替产业选择、产业链条延伸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急待找到依据和方法。其产业转型依据和方法的研究必须注重以下 5方面关键问题 :(1)产业转型的功能定位是研究者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2 )产业转型要由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思维向市场导向型思维转变 ;(3)产业转型应正确发挥企业与政府的作用 ;(4 )产业转型的产业链条延伸必须依靠人力资源和科技力量 ;(5 )产业转型与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是消化和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6.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衰竭、经济衰退、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描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型城市自身的特点从工业、农业两个层面设计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园区模式。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下的景观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石作为资源型城市,目前面临枯竭,而要城市转型,必须依据可持续发展观念来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重点和方向,以建设矿冶文化为基础,将城市CI系统导入到城市景观设计,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现象,让城市形象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8.
要高度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资源型城市主要是在资源开发以及由此形成的原材料工业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占据着突出地位。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其他城市相比 ,一方面 ,往往产业结构单一 ,经济增长点少 ,就业弹性小 ,吸纳劳动力能力弱 ;另一方面 ,既要承担深化改革、下岗分流而出现的大量富余劳动力 ,又要面对资源枯竭而出现的大量结构性失业。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力转移是我们必然要面临的挑战。在现阶段 ,解决好这一问题应充分认识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科学分析影响和阻碍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 ;积极探索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溪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弱势群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矿产资源的枯竭,在辽宁一些城市形成了规模较大、同质性较强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不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生活处于困境。它的存在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当地社会的稳定。因此,弱势群体问题研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和失业职工的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退休人员保障制度、以及对下岗(失业)者制定特殊扶助政策,将会较大程度地缓解这些城市的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掠夺式"的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空塌陷等人为地质灾害频发.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大量职工处于贫困状态,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煤炭资源逐渐萎缩等,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存在太多障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采用财政转移支付,矿山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对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者实行征税、收费或罚款,发展替代产业等政府调控手段,还应当采用BOT融资,发行生态彩票,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培育和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等市场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1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基础。在相关研究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界定的年限和产量两基准数量标准,以此标准对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进行界定和分类,并以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从城市经济发展预警系统、政府城市治理政策制度化和政府治理政策选择三方面分析所提标准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2.
论辽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辽宁省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特点和近年的变化趋势及辽宁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辽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提高认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改革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调整传统渔业内部结构,促进水产品加工和工业休闲渔业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渔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滨海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辽宁省内开发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旅游区域。本区域所属的六座城市,目前在旅游方面发展情况较好,但是,由于各城市的旅游资源存在共性,必然在面临区域外竞争的同时还面临内部的竞争,文章力图通过对这一区域合理定位、分析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合作条件,指出各城市合作发展的方向,并给出本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平指数、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分析辽宁省可持续农业及其各子系统发展的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发展协调度,以综合性评价辽宁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6~2005年,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村社会稳步持续发展,可持续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系统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但辽宁省可持续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速度非常缓慢、系统发展的有序性差和系统内不协调性的增强,这将会对辽宁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应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以实现辽宁省农业长期稳定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有效实施有待于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城市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方法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计算和分析了辽宁省200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且在时间维上对近18年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足迹需求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2.426hm2/人,人均生态承栽力0.878 hm2/人,生态足迹需求是该地区生态承栽力的2.8倍.当前辽宁省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出现生态赤字1.548 hm2/人.近18年化石燃料用地和建筑用地足迹需求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针对辽宁省具体情况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当务之急是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辽宁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状态,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已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势在必行。立足辽宁实际,在明确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遵循的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辽宁经济发展方式应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依赖型向科技进步依赖型转变,从投资依赖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均衡推动型转变,从不可持续发展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型转变,从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型向消除二元结构型转变五种转变路径,这对辽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系统学方向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了简要的解析。借鉴“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能力的内涵作了界定 ,并设计了区域综合优势能力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制订了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综合优势能力的“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负债图” ,并对其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优势能力及综合优势能力作了深入地分析与评估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和生态建筑是在不同尺度上营造可持续发展居住环境的方式,二者通过不同的方式提供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居住环境。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城市及生态建筑的系统分析研究,寻求营造可持续发展居住环境的指导方法,探讨建筑师在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最重要的新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模式 ,不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 ,它是经济—生态—社会复合体系的持续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