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代新儒学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文化思潮,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与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和以胡适、吴稚晖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成三足鼎立之势。大陆解放以后,新儒学的中心转移到港台和海外。40年来,经过新儒家第二代第三代的努力,新儒学在海外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态势,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小娟 《江海学刊》2013,(1):59-66,238
杜维明是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儒学的现代发展。他的儒学言说是建立在对启蒙进行反思的基础之上的。为了给儒学的现代发展开辟道路,他试图纠正人们对儒学的一些传统看法,其中最核心的是儒学与专制政体的关系。他站在世界性问题的角度挖掘了当代思潮与儒学的相关性,从做人以及人格塑造方面肯定了儒学的价值。他对儒学现代发展路径的探讨内容丰富,主要有继承和超越启蒙心态、儒学内部的深度挖掘、走向世界、广泛参与等。他对儒学的弘扬并非是情绪化的,而是冷静的、理智的,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学负面价值的反思上。探讨杜维明的儒学言说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现代价值,也对我们把握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特点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20多年来,中国大陆学术界注重对现代新儒学的研究,成就斐然。不过,研究者大都倾向于对第一、二代新儒家的研究,相关论著已达数十种之多,对第三代新儒家的研究却显得较为薄弱,这既与第三代新儒家正活跃在学界、思想尚处在发展过程中有关,又与第三代新儒家群体立场的多样性有关。姚才刚博士新著《终极信仰与多元价值的融通——刘述先新儒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10月第1版)的出版,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缺憾。刘述先先生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哲学界视其为“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言人”。他虽已年届古稀,却仍然活跃在中…  相似文献   

4.
一、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 成中英是不是现代新儒家?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黄克剑等人把他看作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港台相当一部分学者却认为他不是新儒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显然在于对现代新儒家概念的不同理解上。目前,要给出现代新儒家一个一般性的概念,看来很难。但我们可以揭示其基本特征,从而给这个概念一个大致的界定。 简单地说,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其它思潮相比,现代新儒学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坚持儒学本位立场,力图复兴儒学。这是梁漱溟、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杜维明、刘述先等三代新儒家学者极为坚定的立场,是他们的共同思想取向,也是现代新儒学之所以为新儒学之处。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另两大思潮的马列主义、自由主义同现代新儒学的根本分歧也在此处。马列主义主张对儒学批判地继承,自由主义的西化派则对儒学基本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和现代新儒学“为往圣继绝学”的心态和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代新儒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吸纳佛学和西学,并对儒学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近代儒学的颓废没落和中外文化的剧烈碰撞,这使现代新儒家必须也可能借助其它思想来更新发展儒学。早期,梁漱溟、熊十力由佛归儒。梁吸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了独特的东西文化比较思想;熊则建构了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家是五四以后颇有影响的思想派别。在当代港台学术界,一般认为,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钱穆、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是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梁漱溟、熊十力等称为第一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人则称为第二代新儒家。本文试图把洋务派与港台新儒家作一些比较,从而显示他们之间的思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儒家略作评价。一“中体西用”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毋庸赘言。但“返本开新”是什么意思呢?牟宗三的追随者王邦雄曾有一个简明的界说:“返本者,返传统儒学之本,对自家文化能自作主宰;开新者,开科学民主之新,使西学中国化而为中国所用。”可见,新儒家通  相似文献   

6.
马一浮先生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第一代的三位代表人物之一,然而其学说与熊十力、梁漱溟,以及新儒家之“第二代”、“第三代”诸贤相比,显然有其独特性。笔者以为,现代新儒家具备四方面之特征:(1)提倡儒学之第三期发展;(2)对传统学术进行哲学化之建构;(3)突出东西文化之对立;(4)具有现代大学之背景。然而这四方面之特征在马一浮学术思想中似未完全具备。另外,马一浮虽与熊、梁诸新儒家学者交往甚深,但在一些学术观点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在某些程度上说甚至具有根本意义。以此,我以为马一浮不属于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7.
<正> 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牟宗三先生首次提出了儒学三期说,认为由孔孟荀到董仲舒是儒学发展的第一期。宋明儒学则代表了第二期。现在将转进儒学第三期发展。四十多年来,牟先生为疏解前两期儒学和建构第三期儒学。探赜索隐,显微阐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本文试图就牟宗三先生在当代新儒学中的学术地位及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可能性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时贤。  相似文献   

8.
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代表的第二代现代新儒家,是现代新儒学的高峰。第二代新儒家承第一代之绪,将儒学的特质界定为"心性";同时,他们进一步追问心性如何接通现代性的问题,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核心问题意识。对此问题,第二代现代新儒家的回应是:现代性的核心精神是主体性的确立,儒家的心性之维体现出道德的主体性;而心性作为道德的主体性,内在地要求自身长出知性的主体性(科学)与公共的主体性(民主),以使得道德的主体性能够合理而顺畅地确立。因此,第二代现代新儒家在儒学如何实现其现代性转化的论题上,展现出以道德主体性为基础、三种主体性相互动的思想取向。这是第二代新儒家的哲学贡献,但同时也遗留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牟宗三”在继续1995年4月12日.当代新儒学大宗师牟宗三先生鹤驾西归.在当代新儒家前二代中.牟宗三先生是最后去世的一位代表人物,无疑还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牟先生之后,当代新儒学的发展,究竟是“后牟宗三时代”.还是“续牟宗三时代”?1996年底,我应邀赴台北所参加的第四届当代新儒学学术会议,为之提供了一个哲学史和社会学的答案.会议展示了一个新儒学的继承和开展的总面相、总特征,它表明“Mou Zougsan(哲学)”并没有“Past”,而在“Continuing”;新儒学发展所进入的阶段.是“续牟宗三时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逻辑线索──论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的三次转折吴疆学界倾向以"代"的概念划分现代新儒家的众多人物,但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划分方法却掩盖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中的逻辑线索问题。其一,以"代"来划分人物是从外延上来进行,这样就使"第一代"、...  相似文献   

11.
蒋国保 《齐鲁学刊》2005,1(2):16-23
现代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对儒学现代处境的评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已摆脱了其前辈之悲 观情绪的影响,变得乐观起来,以至于认为儒学似已走出现代困境,由"一阳来复"开始走向全面复兴。而他们之所 以乐观地评估儒学的现代处境,与他们认识上的三个迷失--错将所谓儒学研究热当作儒学复兴热、错将儒学复 兴希望主要寄托在所谓儒学见证人身上、错将普通民众基本的道德认同视为民间儒学的普遍存在--有密切的关 系。具体分析这三个认识的迷失之所在,有利于揭示使儒学走出现代困境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 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富有传承性特色的学派。至今已有三代人薪火相传。20至40年代以梁漱溟、熊十力为代表的第一代,和50至70年代以唐君毅、牟宗三为代表的第二代,其阵容、规模、成就均已定型,作为研究对象,人们的认识分歧不会很大。至于80年代崛起的现代新儒家的第三代,由于它有一些新的特点,而且正在发展变化之中,因此研究者们见仁见智,认识的差异就相当大了。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杜维明和刘述先两个名字,因为他们都是当今较有影响的学者,而  相似文献   

13.
从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大陆学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现代新儒学研究。这一研究的规模之大、 成果之丰、影响之巨、参与学者之多,在海内外的新儒学研究史上,都是罕见的。方克立先生作为这一研 究的倡导者和主要组织者,主编了《现代新儒家学案》、《现代新儒学研究丛书》等三十多种、逾千万字的 论著;使现代新儒家在大陆从绝学成为显学,并在港台和海外产生重大反响,可谓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 首屈一指的代表者。其中.《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作为方先生十年精心致思的结晶.不仅是方克立 教授的一家之言,而且以浓缩的方式集中体现了大陆新儒学研究的基本进程,堪称新儒学研究的里程 碑。 全书收入方先生1986年至1996年的论文、演讲、书评、短论、序言等37篇,分为四组.另有四篇答 记者问作为附录。第一组和第三组侧重于对新儒学的宏观审视和总体把握;第二组带有个案研究的性 质;第四组主要是方先生在研究新儒学的同时所提出的文化主张和哲学理念,特别是对综合创新文化观 的阐扬。  相似文献   

14.
任剑涛 《天府新论》2017,(1):139-146
以“大陆新儒家”命名的研究群体,将其儒学定位为政治儒学,将“现代新儒学”定位为心性儒学。近期这个群体中有学者更认为,现代新儒学将作为经学的儒学降格为现代分科学术,不是发扬光大儒学,而是肢解了儒学。加之“现代新儒学”第二代的学术舞台在港台、海外,他们因此失去了儒学主体地域的直接关怀,而且无法直接回应中国大陆的价值重建、制度再造和生活需要。在大陆新儒家立足中国重建经学形态的儒学之际,现代新儒学的中国使命似乎被终结了。大陆新儒家的这些断定颇可商榷。当代中国不能偏离现代发展轨道,大陆新儒家完全拒斥西方、闭门造车的做法,会误导中国的现代化。以中国的现代转变为基线,重审现代新儒学的价值主张与学理贡献,理应得到国人的首肯。  相似文献   

15.
高立梅 《人文杂志》2005,(6):160-161
由武汉大学、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台北鹅湖杂志社和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于2005年9月9日至12日在武汉大学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比利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近150人,提交论文120余篇。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学者们就现当代新儒学三代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儒学在当代的作用与意义、当代新儒学如何深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现当代新儒家研究这次大会讨论的重点即是熊十力与…  相似文献   

16.
刘述先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第三代新儒家中,刘述先的特点是从不隐饰自己在“生命情调的抉择”中对儒家的钟爱,并几十年如一日在哲学的田野上辛勤耕耘,孜孜于以心性之学为核心的儒家哲学之现代重建。“意义哲学”的探索正是他数十年心血的结晶。  相似文献   

17.
朱熹(1130—1200)是南宋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先秦以来儒学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继孔子、孟子、荀子之后影响较大的一位文化巨匠.本文就朱熹继承和发展儒学以及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谈点看法.一、朱熹儒学的新贡献(一)孔子儒学的贡献孔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开创人,而且开创了战国重知识、重人才的繁荣时代,他在文化史上的伟大贡献难以估量.孔子儒学的贡献是创立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18.
“儒学能否现代化”和“儒学是否能有第三期发展”应是同一的问题。先秦儒学是儒学的第一期发展;宋明理学是在儒学受到印度佛教冲击以后的儒学的第二期发展,它适应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后期的要求,从而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说;那么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儒学可不可能有第三期发展?如果儒学能够有第三期发展,那么它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也就是儒学第三期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照我看“儒学第三期发展”  相似文献   

19.
蔡仁厚,江西雩都(今于都)人,1930年生于江西雩都,曾就读于雩都一中。1949年去台湾,在台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中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现任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30多年来,蔡仁厚师从第二代新儒家的重镇牟宗三先生,成为牟氏的高足。他沉潜研修、勤于笔耕,至今已有《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儒学的常与变》、《儒家心性之学论要》等十余种论著问世。在这些著述中,蔡仁厚不仅能够“承续师学、引申义旨、接引初机”,从而“对先哲之学作相应的疏解与表述”,而且不乏孤明自发的一得之见。作为现代新儒家中一个颇有成就的当代后学,蔡仁厚已成为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牟宗三的道德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家是二十世纪以来坚持儒学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的冲击而产生的一个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励、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他们不仅从感情上认同传统儒学,而且对它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在理性上对儒学进行了批判的审查,重新确认了儒学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西学,使儒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