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广西中职学校心理疏导工作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中职学校心理疏导工作存在的实效性不强、心理疏导师资缺乏、家长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探讨以中职学生为主体,以“校领导—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委员—家长”为主线的“六位一体”立体化心理疏导网络体系,以期不断提升中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高校学生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主要研究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机制,通过对六位一体学生工作机制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对于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祝碧青 《职业时空》2012,(1):101-103
由于我国旅游高职教育起步比较晚,因而旅游高职专业建设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还须加大改革和建设的力度,重点是围绕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也要重视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一些配套改革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孝燕 《现代妇女》2014,(11):247-248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要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对外贸易工作领域分析和国际贸易专业学习领域分析三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思考,从而准确地把握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国际贸易专业学习领域分析,构建更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目的的、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有机统一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5.
蒙俊健  黄琛 《职业》2014,(12):89-90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理念,以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职业生涯需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工作分析为依据确定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焦安红 《职业时空》2008,4(9):212-21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办各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成为教育的一种趋势。近十几年来,虽然在高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能解决,其中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偏差。造成人才培养系统性偏差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性,已获得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和社会承认。  相似文献   

7.
李香英  马冰冰 《职业》2008,(11):109-110
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足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市场一上高级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给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信息及软件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岳爱葡  王毅 《职业时空》2008,4(1):I0001-I0001
进入90年代后,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使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淘汰了大批传统产业的劳动者,同时对于新的劳动力的要求与日俱增。此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只新兴的力量,异军突起,占领了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可见,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外贸跟单能力是近几年外贸行业新兴人才外贸跟单员所需的核心能力。在分析目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外贸跟单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对今后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提出建议,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外贸跟单人员。  相似文献   

10.
焦永杰 《职业时空》2008,4(10):166-166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第一线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性和职业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出发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培养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模具是制造业的根基,模具产业的水平,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标杆.随着北京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国家和北京市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先后把大兴、顺义空港作为大型制造业基地,模具行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提高.而高职模具专业是培养模具行业设计、制造、管理、服务的一线高技能人才,在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必要性国际贸易专业与其他理工科专业相比,不仅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我们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中,并没有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从而很难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实用性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国际贸易高职人才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在实现以劳育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至今,在教育评价中还存在评价被弱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健全、评价机制和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积极整合评价资源,构建高职院校“八维一体”劳动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即构建以教育主体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影响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环境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扶持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关的专业,重点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文秘与财会、计算机等部分长线专业,属于传统专业和规模压缩专业,必须进行积极改造.文秘专业应该通过对专业对应的技术岗位、技术工种、技术证书等内容了解以及对社会用人状况和岗位变动情况了解,既考虑到专业的稳定性,又考虑社会岗位变动的灵活性,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与区域经济的耦合程度,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一、"四层次、三阶段"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案,实践教学要找准理论与实习教学的结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全琼瑛 《职业》2012,(5):161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特别是专业课程设置要切合培养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强化校企合作 发展高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枨溆青 《职业时空》2008,4(7):72-72
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方针,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以能力为本位、面向行业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高职教育与行业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要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必须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教育,与社会、企业相结合,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18.
卜欣立  吴英绵  杨波 《职业时空》2008,4(9):236-236
化学制药技术专业是河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专业的建设致力于探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高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应用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核心,形成了“以化学制药技术为主体,制药设备维护和医药营销为两翼,同时践行真实职业环境育人”的“一体两翼,实境育人”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韩翠玲 《职业》2012,(29):73-7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传承人类文化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服务中心、教学科研的服务基地、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应充分发挥其在高职教育中的作  相似文献   

20.
李志勇 《职业》2011,(12):71-71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一般学术型高等教育的核心特点。一、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离开了企业的参与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从企业来说,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训练有素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逐渐转型,员工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内在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