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内涵即“暴力革命论”,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与联系,对革命战争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使作家的文学价值取向趋向一元,而且极大地制导着创作主体的思维意识,使之呈现出特有的思维模式。剖析红色理性对创作主体思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开掘革命战争文学的创作规律,为革命战争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以取"象"为原点的中国传统非理性思维在现代文学创作过程中与西方以"意志"为基点的现代非理性思维发生交汇与对接,所形成的独具优势的创作主体的非理性思维方式,建构起现代中国文学的以诗性与哲思相融合为显豁特征的审美景观,隐喻或象征思维的成功运用,增强了现代文学的思想深度与诗意浓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发生巨大变化,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开始退场,先锋文学开始亮相。这一巨大变化,实质是中国文学进步的标志,是中国文化进步的标志。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新时期以来广大作家对中国进步文化政策的自觉实践;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进步的现代、后现代西方哲学文化理论的自觉接受与传递;是中国作家的创作思维由“超验之思”向“体验之思”的权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落后的传统农业文化思维———依附性文化思维与西方近代那种主张理性至上、具有“超验”特征的文化思维对接的结果;先锋文学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落后的农业文化思维———依附性文化思维与西方近代社会理性至上思维———超验思维的扬弃,并与西方现代、后现代哲学文化那种主张人性至上、具有“体验”特征的文化思维对接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新疆汉语文学需要在保持自身文学优势的前提下,打破创作的思维定势和固有模式,以掌握新的文学机遇。这种双重方向的努力不仅基于对丰富文学资源的尊重,也基于对当代文学主体精神沉沦境况下的迎难而上。新疆当代汉语文学长期以来建立起"异质性"的文学身份,这种文学身份对自身未来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精神向近现代的转变,滥觞于唐宋,激变于元代,成就于明清.这是基于中国文学自身演变的主体因素而得出的结论.首先,作为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也就是传统的士大夫审美趣尚双重性的形成,为文学创作精神向近现代转化提供了主观动因;其次,新兴的文学消费主体的涌现,特别是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决定了中国文学近现代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再次,文学主体的生活形态对文学的传播方式的影响决定着文学话语的转变;最后,是影响文学活动的环境,也就是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风尚,规定了中国文学精神向近现代化转变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6.
对小说创作动机和小说功能的新认识,对人的此生存在的形而上思考,对人的灵魂存在的追问,使得阿来小说充溢着对人生与艺术的存在之思,也使得阿来小说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独树一帜,带给读者别开生面的审美感觉。追根溯源,阿来小说的存在之思源于阿来深度思考文学和人生的思维倾向与职业习惯、藏传佛教的影响以及现代理性精神的塑造等。  相似文献   

7.
短信文学产生于市民文化环境,其创作主体与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都体现着世俗理性。这样一种不受主流话语控制的文学新样式,充分体现了民间智慧,带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将民间文化心理展示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王雪 《东方论坛》2011,(6):53-56,64
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转变以及纯文学意义上散文概念的出现,使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由以往的多重社会身份向文学层面转变,这种特点在现代主要散文家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钱钟书、梁实秋等的文学身份中集中体现出来。由中国现代散文创作成就可见,散文创作的风格和成就是和主体的文学身份质素密切相关的,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主体身份向文学层面的转变,是现代散文文学性增强、白话文语体魅力充分呈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叙述话语的转变;小说、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艺术上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女性作家主体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 ;叙述话语的转变 ;小说、散文的文体变革。现实精神始终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内核 ,现代意识是女性文学发展的品格。女性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叙述话语则由欧化倾向和理性色彩向感性化、叙述化转变。女性文学在文体上由模式型、传统型向实验性、多样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神思”从创作思维、构思、想象、作者创作心智结构、创作心理活动等不同角度集中体现了创作主体性 ,从而确定了“神思”的本质和特征 ,在“神”之“思”和“思”之“神”两方面突出了作者与非作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形成了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 ,构成了“神思”型的创作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西古代“伦理”与“学理”财富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儒学伦理的思想基础与封建皇权统治的政治基础上的。西方古代学理财富思想是建立在哲学思辨与理性精神的认识基础、民主理念与宗教文化的思想基础以及法制与神权的政治基础上的。通过中西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与学理财富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古代在思维方式,特别是在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人性意识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正是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之所以没有形成较完备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尴尬,我们必须努力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思维,把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中的正义与道德等价值诉诸于当代中国现实载体中,加快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3.
《尚书》历史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实用理性主义的"王道"史观。发端于《尚书》的实用理性、"民本"、崇尚和平的历史思想是中国历史思想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以《尚书》为原点,中国的史学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成长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派的中国史学。《尚书》历史思想的影响,可以从中国传统历史思想和整个传统文化两个维度去探讨。《尚书》是中国文化的元典,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原初"密码"和基本价值观念,而历史思想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对复兴民族文化、促进国家统一和建设和谐世界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作为中国史书之祖,《尚书》中的历史思想也对于在新形势下融会中西历史思想的精华,铸成更有真理性的历史思想体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观的角度对马克思理性思想的揭示、挖掘是学术界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地方。本文阐明了马克思理性批判思想演变实际上是一个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再到“真正的马克思”的过程 ,从而澄清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一些误解 ,并揭示了马克思理性批判思想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我国国民的主体,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教育问题在中国具有特殊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教育问题,在不同的时期针对农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关于中国农民教育的具体措施和理论原则,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农民教育理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农民教育思想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农民进行教育必须以实际物质利益为基础;以农民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个人创造思维是作为创造个性的个人的,以其统一着主观世界的整体为根据,以其一系列优秀品质为保障,以创造欲望为动因,在其意志力的支持下,在特定心理状态背景下,发挥既有心理结构孕育了的创造力,在特定创造阈中,以创造目的为导引,运用一定思维方式,建构超越性新成果的人的创造思维;是创造者在一定遗传素质前提下,在长期勤奋严格的学习—修养—积累中,在一定宜于创造的人文—自然环境中,在个人独特思维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并伴随着个人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儒家荣辱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功能与作用等方面。其中内涵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阐述也比较详细。学者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内涵具有道德规约性、主体差异性、阶级立场性,实质主要是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功能主要表现为美化社会风俗、养成个人心性修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哲学基础、不同道德主体的荣辱思想、儒家荣辱观教育方法和途径、中国古代儒家荣辱观的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外交家,他的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周恩来深邃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外交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而且还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火花。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探究周恩来的外交思想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论述了隐喻和科学思维之间的关系,并以现代科学理论中的隐喻现象为例,说明隐喻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类构建科学模式,探索未知世界。作者希望这种思维方式能被广泛地运用到科学发现之中,进一步促进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小华 《东方论坛》2009,(5):10-13,18
节用是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具体包含节用、节葬、非乐等内容。墨子的节用主张是中国传统消费观的主流,对于纠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某些不正之风,对于建构现代条件下的新型消费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消费观的建构应立足当下并与传统的节用思想相承接,反对浪费,提倡“俭而有度,合理消费”,应是现代新型消费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