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4年的清室复辟案与1915年的袁世凯称帝案,作为袁世凯统治时代两次大规模的复辟运动。均为复辟图谋,又均由肃政厅对涉案人员刘廷琛、劳乃宣、宋育仁以及杨度等筹安会六君子进行弹劾,但是由于复辟支持对象的不同,前者以案件关系人宋育仁遣送回籍的结果告终,而后者尽管平政院院长周树模以及都肃政史庄蕴宽分别采取了"总统世袭"以及弹劾筹安会、称病辞职等政治策略,结果却是未能阻挡袁世凯称帝的步伐。这充分暴露出民初法律运行过程中政治因素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轶 《船山学刊》2010,(1):180-184
早年杨度研习传统的帝王之学,后力主君主立宪,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实行帝制,失败后又一度热心张勋复辟,随后又毅然追随孙中山,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而奔走,而晚年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杨度一生中的政治思想变化是较大的.但这也是那个时代众多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追求真理的真实写照。不能简单地以投机论之。本文拟对扬度政治思想做一简单评析,并试图揭示其嬗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杨度(1874~1931)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颇具传奇性的政治人物,他年轻时曾满怀爱国热情投身政治运动,他是君主立宪制的坚定拥护者,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时筹安会的重要组织者,但是在晚年,他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一个人的思想的形成与转变一定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杨度的一生思想转变如此巨大,但这种转变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和思想根源的。  相似文献   

4.
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正在编审的《杨度传》,是一部较为系统介绍杨度同志事迹的专著。作者何汉文过去和刘成禺、沈尹默、高一涵诸先生往来谈论中,了解到一些杨度晚年思想转变和参加革命的情况,解放后又和湖南文史馆员方叔章往来,方、杨是帝制运动的密友,对杨度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我看到杨度为其门生董健吾写的一副对联,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而且从联文内容、书写年代等来看,对研究杨度晚年的思想与所处的时代背景,也不无参考价值。这副对联上联是“但哦松树当公事”,下联是“愿与梅花结后缘”。落款除“杨度”外,复有篆刻印章“湘潭杨度”。虽无书写年月与地点,但经考证应是一九三一年在上海杨度家中所写。因上款题:“兰芳女士正之为董生健吾书也”,据董健吾生前回忆,那是一九三一年他与郑兰芳婚后不久,杨度邀他俩去吃饭时,于饭后当场挥毫(当时杨正患重病,仍写得刚劲有力)。一九三一年,上海正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下,党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许寿裳关于国民性的讨论,以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可能是由嘉纳和杨度的讨论所引发的。于清末留日的鲁迅,与杨度等人虽因学科不同而班次相违,但在入学当初,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六个多月,彼此互有往来,鲁迅对嘉纳与杨度的讨论不会一无所知。在鲁迅托友人带给周作人的衣箱中,还有两本《新民丛报》,亦可作为住证。且鲁迅和许寿裳谈到国民性是在嘉纳和杨度讨论之后。最主要的是,两组讨论在内容上也有明显的相接点。  相似文献   

7.
近代学术界,佛学的伏流扬波而起,当时学界、僧界弥漫着佛教义理探究的热烈气氛,或穷究三藏,作哲学沉思;或进退佛说,为经世武器。哲学和应用,分两途并进,形成了近代佛学主流中的两条支脉。杨度,由一个以“帝师王佐”自居,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纵横捭阖的政治人物,一变而为谈禅说偈、学佛论佛的“虎头陀”、“虎禅师”,在流浪挂单和寓公清客的生活中,利用佛经平衡由于政治地位的落差所造成的不平衡心理,表现了与近代佛学主流完全不同的色调。鉴于多力面考察近代佛学的需要,对杨度学佛的心理变化和佛学特征进行探讨,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在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运动中,杨度以留学生总代表的身份奔走呼吁,为收回粤汉铁路起了重要作用。在废约自办之初,杨度倡导湘、鄂、粤三省合力商办,反对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但清政府并没有采纳其建议,而是采用了三省各筹各款、各修各路的修路方针。当清政府这种方案遇到困难后,杨度转而赞成借款修路和官商合办,主张按照分而不分,合而不合原则,商股由湘、鄂、粤三省商人筹集;官股则由政府想办法,将用人、路工和资本统一起来。这种官商合办方式既有利于早日完成铁路工程,又有利于解决当时存在的矛盾。杨度明确反对将铁路收归国有,劝说邮传部采用官商合办的方式,准许商民附股,俯恤商艰、体谅民情,与人民共享铁路之利,国家单独承担各种损害。但杨度的建议仍然未被采用。清政府顽固地坚持铁路国有政策,从而引起声势浩大的保路风潮并最终导致了覆灭。  相似文献   

9.
<正> 杨度(1875—1931),字晳子,湖南湘潭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声名颇著的政治人物。他两次留学日本,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有所接触和理解。但从现在结集的约六十万字的杨度著作看,他很少有象《论中国厘金税之可否》这样专门探索经济问题的论著。他对经济问题的见解,散见于探讨现实政治问题的一些论著之中,不免给我们一种零碎、驳杂,甚至缺乏理论深度的感觉。本文拟通过对杨度有关经济问题的论著的爬梳整理,评述其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 平生俯首处画席拜青藤无缘换凡骨飞仙恐未能右题临本牡丹南阜阿仲左手高凤翰,字西园,号南村,又自称南阜山人。清康熙22年(1683)生于山东省莱州府的胶州(今胶县),卒于乾隆14年(1749),年六十七岁。高氏右手书画均  相似文献   

11.
“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新兴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它存在了十二个年头就被以赵高为代表的奴隶主复辟势力篡权了。但是复辟的政权都是短命的。赵高反革命复辟政权苟延了三年就完蛋了。这段历史长期地被歪曲利用,今天必须予以澄清,使历史这面镜子,进一步暴露一切反革命复辟势力的鬼蜮嘴脸。  相似文献   

12.
来教仁与杨度,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同样受到近代湖湘文化的浸淫,并在求学时代有着相类似的生活阅历。据来教仁在其日记中记载,1904年12月6日,在离沪赴日的船上,“晤得杨笃生(毓麟),杨晰子(度),一即启华译书局之八,一则万福华案被嫌疑,皆赴东者也”。在日期间,杨度参加留日学生会和湖南同乡会的活动,并创办《中国新报》,主张君主立宪,参与了与《民报》的论争,其思想发展的轨迹与来教仁是迎乎不同的。在政党内阁问题上,据考证,是杨度在中国首倡“政党内阁制”,但他在黄兴邀其加入国民党时,却表示“度不…  相似文献   

13.
杨度基于对西方世界的了解,指出西方国家文明与野蛮并存的两面性。他立足于当时弱肉强食的国际形势,提出富民强国的现代国家设想,主张一方面要提高国民能力和政治责任心,另一方面要开国会,改造责任政府,以实现其“金铁主义”的目标,建立“经济战争国”。杨度的国家理想兼具文明与富强的特征,相比于同时代思想家的国家观,杨度的国家观是比较系统全面的,既是对西方现代性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双重挑战的有力回应,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现代国家思想,在中国近代国家转型发展中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之后,既没有发生农村的大变动以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基础,更没有比较彻底地触动旧的上层建筑,致使当时的社会不仅有使旧势力复辟的思想资料可资“利用”,而现实状况也为复辟思想与行动提供了滋长、发展的“温床”。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才不断发生复辟的历史现象,特别是“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的发生又如此密迩,更是值得引起重视并加以研究的。本文试图对复辟思潮的发展及各种势力在“张勋复辟”过程中的作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借以获取教益。  相似文献   

15.
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派,是指1814——1830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以基佐、梯叶里、米涅为主要代表的法国资产阶级新史学派。恩格斯指出:“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学家就证明,已经有人力求做到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7页)普列汉诺夫认为: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朱甜甜 《理论界》2014,(11):131-136
张勋和段祺瑞在张勋复辟中的关系是这一重大事件中一直未被澄清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张、段二人的行为进行同时段比较研究发现,张勋谋划复辟的由来已久,并召开四次徐州会议为复辟创造条件,而他的这一系列行为与袁世凯死后最高政权的府院之争联系密切;国务总理段祺瑞反复辟的态度非常鲜明,但他为在府院之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掌控北京政府,一定程度上默许、姑息甚至利用了张勋复辟,他既非故意引诱张勋复辟之大阴谋家,亦非"三造共和"之大英雄,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现实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正>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封建王朝崩溃了,但是有一些封建王朝的卫道士仍不甘心覆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封建复辟活动,在这些复辟活动中,胶澳租界(今青岛)是一个重要的根据地.  相似文献   

18.
1929年1月29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卓越的学者梁启超在上海协和医院溘然长逝。在京沪两地举行的梁启超追悼会上,悬挂的歌功颂德的挽联、悼诗数以千计,惟有杨度的挽联有些与众不同。联云:“事业本寻常,成固欣然,败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杀,我独怜才。”①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人关系的微妙之处。杨度是湖南湘潭人,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同属于封建士大夫出身的知识分子,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颇著的政治人物,两人对当时的中国历史都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因此,了解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历…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中,王韬有特殊的贡献。这和他传奇式的经历和超人的思辨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透过王韬的历史轨迹来挖掘一下其思想内核。(一) 王韬,原名畹,字利宾,号兰卿;后更名韬,字子潜,号仲弢,晚年自称天南通叟,1828年生于江苏省甫里镇。父亲是一位乡村塾师,对王韬的文化学习有一定影响。尽管家境  相似文献   

20.
有些人认为孔子复辟倒退,大肆否定孔子.其实,这些人冤枉了孔子,因为孔子并非复辟倒退.这些人以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过“吾从周”为由,认为孔子复辟倒退.此种说法很错误.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指出:“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根据郭老的推算,西周始于公元前1066年左右(见郭老的《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从西周算起,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止,中国封建制度才“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因为公元前1066年左右至公元1840年,共计有2906年左右,接近3000年,可谓三千年左右矣.按照毛主席的上述说法,西周社会就已是封建社会了.由此可知;孔子说“吾从周”,表明孔子继承封建制度.这怎么见得孔子复辟倒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