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法上"人的尊严"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对于宪法具有价值指引作用。我国宪法第38条中用了"人格尊严"一词来表述"人的尊严"这一理念。就其名称而言,"人的尊严"这一表述更为恰当。"人格尊严"条款有不足之处,应作修改。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报》有篇报道叫《挪威中学生:不忙考试整天思考人类问题》,挪威中学竟然开展了如此深刻的"人类学教育"课程,让人叹为观止。挪威的课本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人类"。例如,有连续7篇课文的标题是这样的:《探求生活意义的人类》、《有创造性的人类》、《从事劳动的人类》、《全面发展的人类》、《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人类》、《有合作意识的人类》、《受全面教育的人类》,于是,我把这门课程概括为"人类教育"。  相似文献   

3.
王婷 《山西老年》2012,(6):36-36
古代,有一种专门从事说合买卖的人,他们以捕捉市场行情为职业,凭借手中掌握的信息,说合买卖双方达成交易,从中取得报酬。这种人,在秦、汉时期称"驵侩";唐、宋时通称"牙人",或称"牙子"、"牙侩"。  相似文献   

4.
萨特认为辩证法是由人创造的,根源于人的实践,人作为"自为"的存在是否定与超越的存在,人的意向性活动"构造"了外部的"自在"存在,因此才有辩证的总体化和辩证的可理解性,自然界不存在"总体化"运动,因而根本不存在自然辩证法。本文主要通过《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进而对萨特的"人学辩证法"进行探究,从萨特的观点中找到有价值的思想,也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里的一个本质维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献中有较为广泛而深入的分析,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超越性创见,在于对"人的需要"的现实性、社会性、目的性的整合贯穿。  相似文献   

6.
格格 《北京纪事》2010,(8):56-58
"企业教练"进入中国已经有10年历史,进入北京至少也有3年了。运用"教练技术"的人势必要对心理学或身心灵课程有较深的造诣,有的"企业教练"甚至深谙催眠法.  相似文献   

7.
工匠义常用词是汉语史上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类词,其核心词"人"、"工"、"匠"、"师"及其作为词根不同时期构成新词的数量和能力,反映出书面语中,上古用"人",中古用"工",近代用"匠";口语中,上古以"人"为主,中古早期以"师"为主,中古后期"师"、"匠"共用,近代"匠"脱颖而出。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近代,其间当有新旧质素共存竞争的过渡时期,两汉两宋承担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8.
犹豫的境界     
郑连根 《可乐》2011,(3):79-79
几乎每个人都有犹豫的时候,仔细观察,我们便可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孔子无疑是个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坚决不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子路向他请教如何侍奉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天人观。"天人一体"、"天人之分"、"天人相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天人关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非常现实的是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正确定位,明确人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定位更重要。人应当在应对当前的天灾人祸中,有大智慧、大胸怀、大气势,对天地万物负责,对人类自身负责。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天人观。"天人一体"、"天人之分"、"天人相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天人关系的过程中,非常重要、非常现实的是人在天地万物中的正确定位,明确人的责任和担当。这种定位更重要。人应当在应对当前的天灾人祸中,有大智慧、大胸怀、大气势,对天地万物负责,对人类自身负责。  相似文献   

11.
"人的本质"思想影响到马克思早期关于自由、异化、实践和社会理想的看法,对传统"人的本质"理论的批判推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成为马克思解答"历史之谜"的有机组成部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都有所影响,但赫斯是德国第一个将人的本质与共产主义相连的人,他对马克思早期的政治经济异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喜剧性的类型看,小品《不差钱》属于康德、黑格尔以来的一些文艺理论认识到并标举出的"辩证的肯定性喜剧"。这类喜剧与莫里哀《达尔杜弗》、果戈理《钦差大臣》一类"彻底的否定性喜剧"有很大区别,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娱乐,也在于传达人性内容。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人性内容是"人的一般本性"的胜利,即"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而"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中的"异化"成分则突然转化为虚无,因此引发人们的笑声。  相似文献   

13.
弄清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地将"现实的人"、"有生命的个体"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但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现实的人"获得新的规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需要加以重新理解。这种新的理解不是单纯否定,而是扬弃了马克思最初关于"出发点"的理论论断。  相似文献   

14.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知生死"就是"知命",即明白"死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死问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史涵论,蕴含着"人"(真人)的评史标准;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以论带史,返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明确了"志"(感情)的评史标准。这两篇讲稿,虽各有治学路数,但都着眼于新文学的"当下"文坛,从不同方向推进"人"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6.
郭象虽然没有提出"个体性"与"主体性"的概念,但在其哲学思想中却存在着"个体性"与"主体性"的矛盾问题,本文试图揭示郭象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考察其在郭象哲学中的重要意义。郭象一方面在"有物之域"确立"个体性"及其价值;另一方面又将人的"主体性"看作是"个体性"价值实现的内在根据。因此,郭象所实现的"逍遥"就是作为"主体性"的人重新确立自己"个体性"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顾随在〈木兰花慢〉原词中有"燕京人海有人英,辛苦著书成.是慧地文心,龙门史法,高密笺经"句,其中"高密笺经"所指为何,在红学界向有争论.笔者认为,明代小说〈如意君传〉跋者柳伯生的所谓"史有小说,犹经有注解乎"当是"高密笺经"之来源.  相似文献   

18.
沈素珍 《东方论坛》2010,(4):54-56,93
《孟子》中的荣辱观丰富而深刻。该书对"仁则荣,不仁则辱"、"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无耻之于人大矣,……无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等的论述非常精当,发人深省。研究挖掘《孟子》中的荣辱观,可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思考,怎样去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在培养目标上要立足于成"人"教育和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的目的是把大学生教育成"人",使学生懂得人为什么活着,活着为了什么?也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智、有理念、有理想的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相似文献   

20.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地位堪比孔子,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思想体系包含广大,涉及众多范围,"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其代表思想之一。"存天理灭人欲"也是中国思想史上历来颇受争议的话题之一,众多的学者都是以负面的态度来给予"存天理灭人欲"评价,但仔细的琢磨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我们还是能发现也有其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