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知“与《孙子兵法》的理论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子兵法>论说的基点在"知"."知"即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知"既贯穿于军事斗争的始终,也牵动着战争的各个相关因素;<孙子兵法>以"计"始,以"用间"终,反映了孙子对战争规律的正确认识,也使得"知"在孙子兵法中具有一种维系整个理论体系结构的纲维作用.  相似文献   

2.
立足不同视角与不同层次,分析了孙子兵法中"知"的前瞻性、连续性、全面性、深刻性、科学性、艺术性、哲理性等思想特质及相应的借鉴价值,为孙子知胜思想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为人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孙子兵法的求知方法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中,“知止”与“三纲”、“七证”、“八目”属于同样重要的范畴,它紧密关联着“三纲”的达至、“七证”的获得,以及“八目”的践行。本文试以“知行合一”为进路,从何谓“知止”、“止”于何处、何以能“止”三个层面,对《大学》的“知止”思想作出解析,并指出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老子关于"知"的思想入手,有助于我们把握老子思想的内在理路。老子把人类的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或"自知之知")。由此可以说,《老子》是"变化之书",更是"论道之书"。  相似文献   

5.
从老子关于知的思想入手,有助于我们把握老子思想的内在理路。老子把人类的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或自知之知)。由此可以说,《老子》是变化之书,更是论道之书。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的“知”是一种知识、才智、智慧,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内容广泛,可粗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知”来源于“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主张通过“多见”、“多闻”、“多习”、“多行”等方式“学而知之”。“知”是为了获取一种“智”的生命智慧,为了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8.
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师生关系,即矛盾的两个方面。可借鉴《孙子兵法》中的矛盾双方,将其超人的智慧运用于教学中。如令民与上同意的情感注入;上兵伐谋、妙算胜,得算多,创造胜利的充分条件,厚积薄发;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着眼于整体的全局意识……这些熠熠生辉的至理名言对今天的英语教学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面对阳明后学所造成的玄虚情识之弊,心性问题成为晚明儒者的核心关切。李材立足于《大学》的知止观念,将阳明学内向体证的工夫直接贯彻到性体这一向内追究的逻辑终点,同时尝试从人伦日用中识认性体,反对将知止工夫局限于单纯自我意识的领域,以便与佛老的心性工夫划清界限。李材对心性之间内在张力的自觉,体现了他对朱子、阳明两种理论分殊和弊端的反思,最终指向对于儒家心性和秩序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所论述的用兵原则受到三国时代军事家的高度重视。《三国演义》所述战例对《孙子兵法》战略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对于中国古代兵家行军作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子的哲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因其注重研究军事学内容而独具特色。从世界观、认知观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孙子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论述,揭示了其历史进步意义并指出了其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人民战争思想。通过对人民战争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历程回顾,肯定了人民战争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对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根据当前普通高校"信息化战争"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普通高校"信息化战争"教学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重点:一是从军事思维方式转变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二是辩证地看待信息战在信息化战争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战争本身是一种独特的美,战争本体美经过作家这一中介环节而转化为文学美,这是战争促生出的独特的文学气象。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建安文学中的战争美,包括打上战争印记的自然奇观和社会奇观。雄奇的山川因军旅的涉入,也成为战争美的范畴。曹操的山水诗,艺术地表现了打上战争烙印的自然景观。战争满目疮痍一旦被诗人写入作品,它就成了审美的对象,建安文学中的惨烈之美烧灼着人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心理战略的运用是联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法宝之一,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理战在作战方式、手段、攻击对象、目标、运用范围等方面开创了心理作战的新篇章,将对未来高技术战争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孙子兵法》的“利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多探讨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较少关注孙子的军事伦理思想;少数研究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著作,对孙子关于"利"的思想又语焉不详.孙子不但重视"利",而且以"利"为"本"."利本"思想是贯穿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一条主线,具体表现为战略上以"全"求"利",战术上以"权"求"利",管理上以"法"求"利"."利本"思想的实质是军事功利主义.其发端于"举贤而尚功"的齐国文化,是对"胜敌而益强"的军事斗争实践的深刻总结.孙子"利本"思想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它弥补了宋明以来义利之辨的理论缺失,对社会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解读了《孙子兵法》中的为将之道,主要是要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这五种素质可以分别解读为:“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利害变通;辅国以忠、谋业以敬、言而必行;唯人是保、厚而能使、爱而能令;恃智果敢、因形取势、避实击虚;严明教道、严修赏罚、严于律己”。这五种素质可以为教师素质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孙子》是我国古代的兵学圣典,它揭示了诸多战争的客观规律,不仅具有深邃的军事思想,而且还阐发出丰富的人文思想。通过对孙子就战争冲突中人的生命、战争环境中人的地位、战略原则中人的价值以及战争进程中人的作用等问题的深刻认识之探讨,可以揭示出孙子以人为本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9.
面对现代信息化战争的发展和要求,高校国防教育应发生相应转变。具体而言,高校国防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从传统的关注大学生技能层次向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方向转变;在教育方式上要从大学生的入学集中教育向大学生在校全过程教育转变;在队伍建设上要从兼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在教育手段要从传统教育手段向现代传媒教育手段转变。  相似文献   

20.
士在传统社会为四民之首。西潮冲击下,晚清士人为御侮求强,以“中体西用”为核心与西方进行了广泛的学战,最终却走入中学不能为体,西学不能为用的困境。从思想史的社会学意义上讲,学战是晚清士人再造新的社会中心的努力,但随着学战的失败,却促成了士阶层自身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