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写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一八三八年。当时中国正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大炮为后盾,到中国掠夺原料,推销商品,尤其凶狠的是私贩毒品鸦片,妄图进一步吞噬中国。鸦片的大量流入,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灾祸。由于白银外流,造成银价上涨,财政危机,人民负担加重;由于官兵吸食和贿赂成风,也使清王朝更加腐败。中国面临这场灾祸,引起了各个阶级的注意。劳动人民坚决要求禁烟。统治阶级内部分成两派: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首的守旧人物(包括中央和地方上的守旧官僚)。主张守旧,反对禁烟,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首的开明人士,主张革新,严禁鸦片。这种禁烟和反禁烟的斗争,实际是儒法两家的一场革新与守旧,爱国与卖国的两条路线的大搏斗。道光帝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命脉,勉强同意了严禁派的主张,召林则徐到京讨论禁烟事宜。一八三八年十二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令其赴广东查禁鸦片。龚自珍送给林则徐的这封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龚自珍在这封信中,向林则徐提出了三种决定义、三种旁义、三种答难义、一种归墟义。三种决定义是平稳银价,严禁鸦片,重兵防御。三种旁义是限制外货,限制外国人入境,整修军器。三种答难义是回击刁难者的无耻谰言。一种归墟义是期望林则徐这次南行,能使“中国十八行省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龚自珍提出的这些禁烟、御敌主张,是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他看到资本主义各国的猖狂侵略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灾祸,坚定地站在严禁派一边,积极主张禁烟、御敌,这是很可贵的。另外,在反侵略中,他主张对内重典刑,对外重武力。对食者、贩者、造者处以极刑;对破坏禁烟运动,力主对外投降的“儒生”,主张“杀一儆百”。这是多么激进的思想啊!正如林则徐在复信所说:这是“非谋识宏远者不能言,而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在当时清王朝血腥统治下。龚自珍敢于冒死向林则徐献策,跟国内外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真不愧为一个伟大的爱国王义者。龚自珍这些禁烟、御敌的主张,与严禁派首领林则徐当时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得到林则徐的赞赏。林则徐在复信中说:“归墟一义,足坚我信”。这说明,龚自珍的这封信,使严禁派坚定信心,激发斗志,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龚自珍的这个反侵略思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不仅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禁烟和反侵略中的作用,反而把消除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人心定”即指此),作为这次禁烟运动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另外,在限制对外贸易上,又流露出农本主义思想。这是我们读《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2.
富有革命传统的武汉市,是以反对外国侵略者通过封建统治集团中最腐朽的分子用鸦片烟毒害人民,掀起有声有色的禁烟运动,揭开自己近代史的序幕的.谁在这儿发起禁烟的呢?就是近代有名的爱国者、禁烟派的代表人物——林则徐.“林则徐,禁鸦片;焚烟土,在海边,开大炮,打洋船,吓得鬼子一溜烟.”对林则徐在海边——广州禁烟,人们是比较熟悉的,其实,他的大举禁烟活动,首先是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展开的.  相似文献   

3.
陈化成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斗争中殉国的民族英雄。陈化成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之时,正值东南沿海鸦片走私猖獗。陈化成与林则徐一样,对鸦片毒品深恶痛绝。他积极支持林则徐禁烟,多次阻截英军的鸦片走私船,打击了鸦片走私贩的嚣张气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陈化成临危受命,调任江南提督,驻守吴淞炮台。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1842年6月16日),集聚于  相似文献   

4.
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西方殖民者贩运到中国的鸦片,标志着清朝政府禁烟运动以暂时的成功告一段落,这是近代中外交涉史中一次难得的成功例证。长期以来,史学界在论及禁烟运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时,往往把林则徐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以及他同朝廷权贵琦善、穆彰阿等人的矛盾相提并论,一概视为禁烟与反禁烟的矛盾。于是,人们也就顺  相似文献   

5.
在鸦片战争中,黄爵滋和林则徐高举禁烟大旗,厉行禁绝鸦片;致力巩固海防,坚决抵抗侵略;努力学习西方,寻求制敌良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为后人树立了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成为中国近代爱国者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鸦片泛滥,中国社会危机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围绕着禁烟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提出的各种禁烟主张反映了不同的阶层、集团和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禁烟人士通过报刊、媒体揭露外国非法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品的大量事实,军阀、官吏、奸商等纵容包庇贩运和制售鸦片毒品的罪恶,抨击政府当局腐败,无能政治,唤起国人对鸦片严重危害性的认识,推动了群众拒毒运动空前开展起来,制约了政府当局的禁烟态度。在讨论中一些论者宣传“渐禁主义”理论和主张也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这场禁烟讨论结果说明,在旧中国社会制度之下烟毒泛滥的社会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鸦片走私组织的研究 ,阐明了清代禁烟时期的鸦片走私状况 ,试图说明在清代禁烟时期鸦片走私屡禁不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对于道光年间的禁烟问题,近年来史学界出现了一些与过去传统观点不相同的新见解。现在简述如下: 一、清朝统法集团内部不存在“严禁派”与“弛禁派”以及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 史学界普遍认为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严禁派与穆彰阿、琦善为首的弛禁派,在要不要严禁鸦片这个问题上,两派进行了反复的斗争。但是有关的档案史料证明,1836年6月10日(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许乃济虽曾上过一个《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清变通办理折》,但当时除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人外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是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而在英美史学家的通史和专著中竟很少提到。即使提及,其看法也往往是歪曲的、片面的。英国史学家马瑞奥特认为,鸦片不是战争的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是一个“偶然事件”。“英国政府是无可非议的”,应把战争的责任归到林则徐身上。吴德渥德则更明确提出,战争的主因是东方和西方的政治不同,这种不同无法解决,所以最终诉诸武力。渥尔德和吉赤则认为,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外交人员地位的承认问题”。威廉森认为,战争的原因是“1833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利权的取消和中国方面的严厉禁烟政策”。还有的认为,“中国的禁烟,威胁了英属印度殖民地的生存,战争在所难免”。美国第六任总统约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中叶,国际上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一系列不可解脱的危机越发明显地暴露出来。兰时,第一强大的英帝国主义作为寻求解救危机的一大发现,便是看中了中国是一块“肥肉”,向中国输出大量资本,其中以倾销鸦片为主。由于道光皇朝的腐朽统治,烟毒泛滥,白银外流,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入侵者横行霸道,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就在这个时候,满清政府中以湖广总督林则徐(公元一七八五年——一八五一年)为首的严禁——抵抗派认为“鸦片流毒中华”、“足以贫民”、“足以弱种”,①“若犹泄泄视之”、“则为害甚巨”,②他们坚决地主张,内惩奸贼,外抵国敌;不管是谁,只要偷运、贩卖、吸食鸦片的,都要依法制裁;治罪轻重,以对国民经济危害大小为标准。一八三八年下半年,林则徐向皇帝曼宁(即道光)奏折,十一月,林则徐被委任为“钦差大臣”,一八三九年初到鸦片进口地广州实行查禁。  相似文献   

11.
整整150年前,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鸦片斗争,通常称为“禁烟运动”。这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反贩毒、反吸毒运动,是一场反对英美鸦片贩子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一次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对于这场斗争,以往的评述往往只注重广东一隅,忽略了当时遍及全国的禁烟活动,而对围绕如何才能禁绝鸦片的大讨论,则被说成是严禁派和弛禁派的一场斗争。这些评论未免失之偏颇,本文拟就此谈些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道光帝派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海口负责查禁鸦片的决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使一场史无前例的禁烟运动进入高潮,虎门销烟的壮举,给中国大地带来一丝肃清烟毒的曙光;它也导致中国同对华鸦片侵略的英国展开一场全面的较量,揭开了近代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序幕。而中国在这场斗争中初战便告失利,除了通常所谓“落后就要挨打”的一般规律外,也和这一决策自身的缺陷有关。因此,分析这一决策内部的各种因素,探求其内在规律,对于科学地总结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反侵略斗争经验应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整整150年前,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鸦片斗争,通常称为“禁烟运动”。这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反贩毒、反吸毒运动,是一场反对英美鸦片贩子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一次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对于这场斗争,以往的评述往往只注重广东一隅,忽略了当时遍及全国的禁烟活动,面对围绕如何才能禁绝鸦片的大讨论,则被说成是严禁派和弛禁派的一场斗争。这些评论未免失之偏颇,本文拟就此谈些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广州禁烟运动中,具结斗争是林则徐与英国侵略者斗争的重要方面。这一斗争贯穿于禁烟运动的始终,起落反复,尖锐复杂。具结斗争充分显示了林则徐坚定的反侵略爱国主义精神,也集中地体现了林则徐的斗争策略思想。对此进行研究,肯定这一斗争的积极意义,分析林则徐在这一斗争中的策略得失及其原因,对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林则徐乃至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无疑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的孙中山 ,很早就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 ,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禁烟措施 ;作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 ,推行了严厉的禁烟政策 ,这对结束外国对华鸦片贸易起了重要作用。早在 1890年 ,孙中山就认识到 ,当时鸦片对中华民族的危害已经非常严重了 ,其直接表现就是生产力受到摧残 ,以致农桑不振。他说 :“今天下农桑之不振 ,鸦片之为害 ,亦已甚矣 !远者无论矣 ,试观吾邑东南一带之山 ,秃然不毛 ,本可植果以收利 ,蓄木以为薪 ,而无人兴之。”“今夫鸦片 ,物非虫蛇 ,而为祸尤烈 ,举天下皆被其灾 ,此而不除 ,民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鸦片战争档史料以及史学界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道光年间戒烟运动的“得”与“失”作了新的探析。文章肯定禁烟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认为“重治吸食”政策违背了法制通行原则;同时由于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的过激行为,过早地引发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从而使中国失去了以外交途径避免战争的机会;另外,政府缺乏足够的宣传教育及其他相配套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坚持旨在永断鸦片来源的具结贸易政策。美、荷以及葡萄牙澳门总管均相继表态不再带运鸦片来中国内地,各国亦相继具结进黄埔贸易,以商务监督义律为首的英国对华贸易商人却不愿按规定具结进口贸易,中英终因双方各执己见而交涉失败,以致中英贸易断绝,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具结政策是有条件的中外通商贸易政策,是林则徐禁烟政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就整个具结问题而言,具结政策是基本失败的政策;但就当时来说,它又是最合时宜的政策。中外具结交涉失败,除英国商务监督、对华贸易商人及英国政府的阻挠、破坏这一主要原因外,原因还在于政策本身的变化、不完备,在于林则徐等人的犹豫、怀疑,在于清朝腐败衰微、民心不一及具结策略的疏漏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曾受鸦片之祸害。并蒙受了百余年所谓“东亚病夫”的羞辱。为了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健康,中国各阶层的志士仁人,以及广大民众,曾经为彻底禁烟,废除列强硬加在中国头上的有关不平等条约付出过血的代价。1906年9月,清朝政府发出“上谕”,而以此为标志开展起来的清末民初禁烟运动,则是其中值得追忆的光明一页。在这次运动中,曾出现过两个在全国颇有影响的禁烟组织,一是:“恢复禁烟主权会”,一是“全国禁烟总联合会”,这两个组织,或在运动伊始,或在运动的全过程中,都做出了世人瞩目的贡献。值得兴奋的是,素拒烟、酒,并将…  相似文献   

19.
史载,鸦片以药材纳税报关进口,约始于明万历年间。然其泛滥猖獗,实在清代后期。清廷为根除鸦片流毒,于1800年下诏停止进口鸦片,并累谕各地方官查拿鸦片走私、擅种罂粟及吸食鸦片者。但终因吏治败坏,颓风难挽,禁烟法令形同具文。1835年,外国鸦片向中国输入多达三万余箱。不少地区罂粟田连阡陌,而且开设烟馆和吸食鸦片者大都逍遥法外。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对禁烟持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人要求变通解禁,放松限制;有人认为应  相似文献   

20.
贵州曾是旧中国鸦片的主要产地 ,鸦片给各族民众带来的严重危害 ,罄竹难书。清末民初 ,贵州各级政府开展大规模的禁烟运动 ,仅用数年时间 ,基本上消除鸦片的危害。研究这段史实 ,无疑对当今的禁毒斗争有着积极的借鉴。本文依据大量的史料 ,以影响禁烟的部分因素着手 ,揭示实施禁烟的艰难程度。在此基础上 ,分析贵州开展禁烟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措施 ,表现其曲折的过程及其后果。更为重要的是 ,从中总结当年贵州禁烟能够取得暂时成功的主要原因 :1、发展经济 ,实施作物替代 ,禁烟有了经济基础 ;2、正面宣传 ,舆论导向 ,启发觉悟 ,敦促民众接受禁烟 ;3、采取快捷的戒烟方式 ,消除瘾民思想顾虑 ,促使接受 ,实现禁吸 ;4、中英会勘禁烟 ,施加压力 ,使各级官吏高度重视 ,有所行动 ,落实禁烟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