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之际,兵急如火。战端迭起,熊廷弼临危受命三至辽边,每至必有建树,其文韬武略获誉于朝野,是明季不可多得的御边良帅。但天启五年(1625)八月,他竟被宦官魏忠贤以广宁之败的罪名杀害了。一代名将,传首九边,株连杨、左,其影响可谓深远。谷应泰认为熊廷弼“死于阉珰”明清诸史以及近现代所编教材均沿此说。但认真分析,此论甚为可疑。熊廷弼以其“兵略,不附东林”,王化贞才是东林门生,按照明季党争的一设规律,阉党理应选中负有兵败罪责的王化贞作为攻倒东林的突破口,为什么要以熊廷弼大兴冤狱呢?此中大有文章。  相似文献   

2.
身为楚党的熊廷弼,在东林党当政期间,由于为人狷介,行事不苟深为东林党所忌,被排挤、弹劾落职。熊氏出任辽东经略后,又因行事"不为人喜"而受到东林党和其他党派的联合攻诘,未克其任。当楚党与东林党结成联盟,再任经略的熊廷弼因与东林党支持的巡抚王化贞在战守方略上产生分歧,又遭到东林党人的掣肘而不能有所作为。熊廷弼屡屡挫抑于明末的党争中,最终成为东林党与阉党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由此可见,明末党争摧残人才,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万历末年,随着后金与明朝战事爆发,辽东集结大批军队和马匹,为解决粮料供应,明政府在山东登莱地区实施召买制度.从万历四十六年战争爆发到天启元年沈阳失守,辽东一带的粮料主要由山东筹集.在召买粮料过程中,山东地方有司、户部、督饷大臣和辽东边镇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论.晚明时期,随着明代中央政府政治控制力的衰败,在户部和地方的博弈中,户部往往处于劣势,最后只能以妥协而告终.  相似文献   

4.
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因辽东战事紧急,起用罢职的熊廷弼为经略。廷弼举包括知县佟卜年在内的数人,明廷遂擢卜年为登莱监军道,用以招抚辽人。然此时明朝内部党争激烈,排熊者以卜年与投靠建州之佟养性同族而攻廷弼,迫解卜年任。二年(1622年),卜年被罗织罪名投入囹圄,后虽审无"通逆"实据,仍系于牢狱。五年(1625年),廷弼因失广宁而弃命,旬日后卜年亦被处死,成为党争的牺牲品。由此可知,明末党争摧抑人才,丧失人心。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8,(6)
内阁阁臣钱龙锡因蓟辽督师袁崇焕"通敌"而获罪,阁臣杨嗣昌因宣大总督卢象升战死遭舆论谴责。在这两起与总督相关的事件中,阁臣皆成为被抨击的对象。在明末的庙堂之上,政事追责的内阁指向性与阁臣行为的易受攻击性,构成内阁政治生态的显著特征。在阁臣与督抚的关系中,此种特征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原因与内阁"类相"而又"非相"的制度特征有着本质关联。在这两起事件及此后的舆论型塑影响下,内阁的职能空间愈发逼仄,阁臣处境更为艰难。通过钱龙锡、杨嗣昌两位阁臣的个人境遇,可以看到制度演进、舆论环境与政治事件对明末内阁政治生态的共同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明季镇守辽东的守边大吏,明督师袁崇焕实不愧为意欲逐鹿中原的后金的一个无法突破的坚固障碍,因袁调度有方,指挥得当,才使得后金几次大举寇明无功而返。努尔哈赤惨败宁远,忧愤而死;皇太极也折戟京师、铩羽而归。就是这么一位似乎能挽大厦于将倾的传奇人物,竟被崇祯皇帝磔杀于危难之际。崇祯这一决定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个中原委又是何如?史家对此论述颇多,在此谨据所掌握资料表一点管见。袁崇焕之死,祸根最早当源于崇祯元年的“平台召见”。当时,“(帝)召廷臣及尚书袁崇焕于平台,上慰劳甚;至问‘边关何日可定?’崇焕应曰:‘臣期五年,为…  相似文献   

7.
在女真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中,影响金代政治、经济、文化走向的金代士族因为战争、移民、迁都,以及科举仕进、朝廷党争、士人贬官隐居等造成空间流动,形成了与金源文化向金代文化发展相伴随的社会文化现象。总体来说,家族流动一方面增强了家族文化的影响,带动了多元地域文化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也从整体上提高了金代文化、文学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丁忧制度在实施和惩处方面有了新的内容和严格要求,更加成熟完备,深刻关系着官员的人生命运。丁忧的利与弊,势必会造成官员思想、情感、情绪等心态的波动,产生身退辞避,或是瞻顾权衡,甚而营求己利等诸多丁忧心态。丁忧心态体现了官员为人做事的价值标准和精神境界,影响着朝堂政治、社会风气及自身和他人的命运走向,并在与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相互作用后,成为平衡国家、官员和民众之间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两晋宗室官员佐官、属吏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晋时期 ,宗室官员对当时的政治影响深刻 ,而其佐官、属吏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这一政治群体的兴衰演变历程鲜明地体现了两晋时期政治发展的大势与特点。西晋时期是门阀贵族专政的时代 ,西晋宗室官员的佐官一般由朝廷任命 ,宗室官员作为府主对其人选有一定的建议权和推荐权 ,而属吏则由府主自行辟除 ,朝廷不加干涉。宗室官员一般都极力延揽名望之士以为佐官、属吏 ,藉此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和地位 ,在朝廷政争之中 ,这也往往成为扩大政治势力的一种手段。而朝廷为崇重宗室官员 ,一般通过增加其佐官、属吏员数的方式以示恩宠 ,并藉此强化宗室官员藩屏中央、镇静地方的作用。东晋时期 ,政局变为庶族地主专政的时代。虽然东晋宗室官员的佐官、属吏在任用方式、人选、数量上与西晋差异不大 ,但由于宗室官员权力受限 ,政治地位下降 ,东晋大部分时间内宗室官员佐官、属吏制度的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明末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袁崇焕,以他的赫赫战功、煌煌勋业、英风大节屹立在历史上,载入了典册。袁崇焕,字元素,广西藤县人,明代末年在后金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既倒,不幸为阉党、奸人进谗,含冤而死,这真是千古遗恨的历史大悲剧。  相似文献   

11.
钱谦益(1582—1664)生于明历厉十年,死于清康熙三年。他一生有两大污点:一是降清仕清,二是在弘光朝谄事马阮。而后者又与他身为东林党入以及与东林党人深远的交往有关。东林党是明末最负清望、最有影响的一个政治派别,经历了万历、天启、崇祯三朝,长达半个多世纪。万历年间,是东林党人利用讲学,书院等舆论手段企图影响、参预政治的时期;天启年间,政府中的其他党派为了功名富贵,都投靠了魏忠贤阉党,专  相似文献   

12.
明清易代史一直是清代朝野史家们用力最深的领域,由于所处政权不同,党派不同,各方史家关于这段时期的历史叙述一直极为纷杂,在政治立场、民族倾向等方面往往有着强烈冲突。为了统一明清易代史的话语权,乾隆皇帝主持编纂了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为代表的一系列官方易代史著作,并通过对明末战争史、南明党争史等方面话语权的争夺,确立了清政府在明清易代史叙述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刘宝村 《理论界》2014,(8):107-109
党争是晚明政治中的重要事件,东林党则深陷其中。虽然东林党的称谓最初来自政敌的指责和打击意图,但作为一个政治群体,东林诸君子确已具有了某种程度的党派意识以及党派的形态,这既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现实,也是他们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的必然要求。但是虽然东林党人痛恨党争,也无意于党争,但最终却深陷党争的泥潭并为之殉命。他们的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传统士人在参政过程中的艰难和无奈。  相似文献   

14.
(一) 《明史·袁祟焕传》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袁崇焕传》的《校勘记》注云: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东莞,《怀宗实录》卷三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国榷》卷九一页五五四四、《明进士题名碑录》万历已末科都作‘藤县’。疑作‘藤县’是。”据广西《平南县志》载,袁崇焕为平南人。由上,袁崇焕籍贯的说法有三:其一为广东东莞县,其二为广西藤县,其三为广西平南县。袁崇焕在明季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三年(1630),袁崇焕因后金反间、阉党诬陷、崇祯昏庸,含冤被磔死。在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有袁  相似文献   

15.
宫廷政治是中国帝制时代的客观存在,宫廷政治的中心是皇帝与皇帝权力,是围绕皇帝权力而存在的国家中枢政治权力,也是国家中枢政治与中枢政治体制的运作状态,是围绕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的运作而存在着的一整套政治结构及其政治体制,是服从、服务于皇帝权力而存在的宫廷内外、朝廷上下的权力系统。在宫廷政治结构中,君臣关系是最常态的一对权力关系,它体现出上下等级结构的划分。构成宫廷政治结构的君臣与君臣关系,并不是单纯指代皇帝与朝廷臣僚,以皇太子为代表的东宫权力系统之亦君亦臣、非君非臣的独特地位,对宫廷政治格局的面貌造成了显著影响。同时,本文还从都城选址与宫廷建筑等讨论了宫廷政治运作的空间概念,即宫廷政治发生的空间舞台。  相似文献   

16.
刘勇刚 《学术论坛》2005,(1):119-122
明末士大夫不顾名节,集体堕落,与王学末流"无善无恶"说的泛滥关系至密。东林清流士大夫对邪党的斗争,疾恶太甚,酿成了急变,促成了阉党势力的膨胀。清流士大夫一味"打落水狗",缺乏统一战线意识,他们清操有余而机变不足,导致了政治斗争的彻底失败。明末党争的无序毒化了政治。  相似文献   

17.
在甲午战争时期,帝后党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关于战争初期的帝后党争,笔者曾有所论列。战争后期,随着战事的步步失利,帝后矛盾还在继续发展,终至达到激化,以致影响战争的最后结局。  相似文献   

18.
程民生 《文史哲》2012,(2):81-91
宋代诣阙上诉的主要形式是击登闻鼓和邀车驾。内容包括政治问题和政治斗争,控告地方官的不法行为,经济、司法、文化、军事问题,家庭私事、诬告等。对诣阙上诉,朝廷在符合规定条件下是允许的,而地方官基本是反对的。针对复杂的诣阙上诉内容和性质,有时皇帝亲自接见,对反映重大问题有功者给予奖励,对为引起朝廷重视不惜采取自毁肢体的极端做法予以惩治,对于无理取闹、侥幸欺诈者则予以严厉处理。对于诉求的问题和对象,朝廷或引以为戒、形成制度,或惩治有关官员,或及时处理问题,或接受建议除弊兴利,但也有不受理或不解决问题者。宋人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和维护个人、地方乃至国家利益的诉求,使得诣阙上诉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对官方权力的制约、监督以及民众正当权利的维护方式,核心价值是宋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制度的抗争。宋人享有一定的诉讼权、申诉权并充分运用,本质是追求公正权,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人权意识。这些有利于历史发展的积极因素,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9.
赵抃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是北宋仁宗至神宗年间有着重要影响的官员。在熙宁政局中,赵抃作为旧党的一员,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在御史选任制度、青苗法和治理成都府等方面发生全面冲突。反复抗争无效后,他辞去参知政事一职,离开中枢。他的命运,是旧党士大夫在熙宁政局中命运的缩影。他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冲突,也反映了专制社会政治的致命缺陷:缺乏协调机制的党争,起不到相互制衡,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袁崇焕,字元素,又字自如,广西藤县白马圩人,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公元1584年(明万历12年4月28日)。他从小奋发读书。1597年(万历25年)应藤县试补弟子员,入学后,更加勤奋。1606年(万历34年)到桂林乡试,名列前茅。1619年(万历47年)去北京会试。当时辽东经略杨镐统兵二十四万抗清失败,(清当时的国号是“金”,史称“后金”,本文为了前后名称统一,故一律称清),朝廷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