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中国哲学界对生态问题的研究能够面向经典,挖掘并梳理古代思想家的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但历史描述有余,义理论证不足,儒家、道家、佛学的生态学思想经常被表象化、肤浅化、人格化或伦理化。哲学家应该从形上高度去建构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为物之生生奠定逻辑支撑,聚焦于物自身的存在状态、物为什么能够生出来。所以,存在论意义上的生生之道应该是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通行的“生态”可解释为“生的状态”、“生生的状态”。宇宙万物都处于生生的状态,生生是一切存在物的根本特征。因为生生,世界才呈现为不断延续的过程整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中的易,指物自身始终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着,是当下物自身朝着自己而生发自己、出离自己的不断涌现。于是,“生生自庸”、“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只是以生为道”、“天地以生物为心”之类的哲学命题才能够彰显出深刻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孔祥田 《北方论丛》2007,46(3):120-122
厘清杜威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视域”的转换是我们理解杜威政治哲学逻辑结构的必要前提。他从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到建立新的“经验”哲学的思考路径,可以理解为从传统哲学所重点关注的“哲学家的问题”到“人的问题”的思考逻辑。这个问题视域的转换,是杜威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线索和总体逻辑结构。在解决了哲学问题视域论证的基础上,他才最终确立了其政治哲学研究核心问题:民主。因此,“哲学家的问题”和“人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杜威政治哲学建立的“前问题”。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表明了语言与存在的不可分割,二者是表里关系,语言与存在“同在”。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日常语言工具,而是更具体、更实在的语言,是和“存在”“同在”的“语言”。哲学所思、所说的那个存在,是具体的、时间性的、历史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哲学家”与“存在”同“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真的不是一种理论的工作,而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而存在性语言,则更需要生活。于是,哲学离不开母语。坚守自己母语的同时,应努力将不同语言的哲学思考成果化解,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和扩大自己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4.
认知领域出现的时间概念生存论转向,使得认知活动由知识论形态转变至生存论形态。因此,人们根据时间的可能性境域来领悟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一切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而这种渗透了对时空与价值的整合与统摄的意识活动,也必然地表现在语言哲学之中。文章在分析时态逻辑与时间思想的基础上,论述了语言哲学的特征以及时态逻辑与时间思想的语言哲学维度。  相似文献   

5.
哲学和任何思想一样,本是离不开语言的,但是,在旧有的哲学体系中,语言只是从属于体系的一种“工具”,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只是到了廿世纪,那些精通数理逻辑的哲学家们发现,哲学问题的产生或解决,从根本上说,就是语言的问题。语言不同,哲学也会不一样。即使在相同的语言背景下,由于语言所负载着的个人经验不同,哲学也会出现差  相似文献   

6.
导语: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矛盾与冲突迫切需要哲学工作者面对现实、面对问题发挥哲学的范导和指向作用。因为,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哲学并不是纯粹的知识体系,它还在具有科学价值的知识基础上,提供理想、信念和价值导向。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哲学作为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在分析和解决时代最重大的现实课题的思维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而令人尴尬的是,我们的哲学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这不能不说是哲学家的失职。哲学家如果失去了批判的精神、反思的意识和社会关怀的责任感,哲学就失去了方向和范导作用。哲学家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不仅仅体现在对社会问题上,而且也体现在对哲学和哲学家自身的反思和批判上。因此,作为当代哲学问题的访谈,我们自然应当关注当代中国哲学和哲学家自身存在的问题。长期从事《哲学研究》编辑工作的李登贵先生,对国内哲学发展的走向和存在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的“国粹.复古.文化——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五四精神:重评还是重申”、“从思想世界到现实世界”、“孔夫子和孔方兄”、“国学研究.意识形态和百家争鸣”、“走出观念论的文化沼泽”、“公共权力的异化和制约”、“从方法论的高度反思现实”、“永远的乡愁”、“评一种文化比较观”、“讲坛哲学:皇帝的新衣”等哲学论文和评论通过犀利的笔触从多侧面深刻剖析了当代中国哲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逻辑和哲学的关系一直是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逻辑是形式的,它作为一种思考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形式理论,只是间接地应用于世界。虽然逻辑在它的纯粹形式中并不传递哲学真理,但它能够以确定的方式对澄清和解决哲学问题有所帮助。问题不在于逻辑的形式化方法能否应用于哲学,而在于逻辑如何应用于哲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 ,当哲学家开始“重估一切价值”、“反叛黑格尔”或“拒斥形而上学”时 ,哲学通过对传统哲学范式的颠覆进入塑造自身基本特性。在百年嬗变中 ,这种对传统哲学范式的反叛和消解自始至终构成了 2 0世纪哲学的主旋。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摧毁”、罗蒂“哲学的终结”、福柯“人之死”、德里达“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到博德里拉和福山“历史的终结”、列维纳“超验的毁灭” ,2 0世纪哲学对传统哲学范式的排拒和消解在解构思潮“嘲弄哲学”、“终结哲学”然而却是“真正的哲学”之思中达到了顶点。回顾 2 0世纪哲学 ,我们不难看到 ,这…  相似文献   

9.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着眼于解决语言表述知识和存在的矛盾问题。他认为,许多困扰人们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哲学问题真的很难,而是因为哲学家们误用了语言提出了一些虚假的问题来,才给自己造成了无穷的烦恼。他认为避免这种误用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对日常语言进行严格的语义、特别是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建造一种能够严密地和无歧义地表达思想的理想语言。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是一种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研究世界结构、语言结构及其关系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10.
将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相对立是典型的范畴错误。从现代哲学家的工作看,“分析”不应该被基于一阶逻辑的分析哲学独占,它更深层地体现在意识、无意识和语言(模态/结构)这三维一体的分析之中。坚持两者之间的虚假对立,势必掩盖20世纪西方哲学向纯粹意识、无意识以及前谓词的存在领域的整体突进以及对这些新存在的内结构的刻画。与现代哲学的分析对成的是以之为基础的思辨建构,它体现为弗洛伊德对不能之根源的建构,海德格尔超出能思与所思的相关性对艺术本源的存在建构等。摒弃“分析VS欧陆”的虚假对立,完整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从描述分析到思辨建构的一般进路,对我们独立地理解现代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存在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创造性地转化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成果具有前提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的哲学领域里,研究的轨道转向了语言学。“语言哲学”卷起了一股狂潮,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在这股狂潮中,许多哲学家成为了语用学的“台柱子”。他们大谈语言并不是在脱离本行,事实上,正是哲学的促进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也正是哲学界的繁荣激励着语用学成为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研究方向。本文从西哲的发展史出发,并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例,探究语用学的哲学底蕴,以试唤醒语用学研究的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自我理论涉及唯我论、形而上学主体和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诸论题。维氏之目的是为可说者和不可说者划界。语言和世界逻辑同构,语言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所以自我就是世界界限。维氏之唯我论并不彻底,因为世界之外尚有不可言说者。作为世界界限之自我乃是形而上学主体,它并非世界内之事实,并非世界内之实体,不能为语言所捕捉。单纯的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本指世界内之事实,而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实际上否定了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内部一直存在一种逻辑循环,即本体论总是以某种认识论假设为前提,反过来,认识论又总是以某种本体论假设为前提。这种循环的纠缠使独断附体哲学并挥之不去,降低甚至破坏哲学的理性力量。循环的症结在于常识的“存在”观念。走出循环的出路在于,以经过批判而被放置在意识中的存在概念为基础,利用思维对意识本身在存在上的直接切近这一机缘,去建立关于意识存在规律的认识论。由于可以从纯粹意识出发,同时又任由意识之本然的存在规律支配而无需在先设置任何规则,所以这种认识论在出发点上排除一切外在限制,达到自由状态。自由的认识论不再被循环所纠缠。  相似文献   

14.
追寻人类本性的“类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中,“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基于这个根本,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真正占有人的本质,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恰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尔式和哲学观点。这种哲学视角与境界,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家对于人性问题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15.
后期维特根斯坦在日常语言和生活中发现了哲学理解的真正基础。哲学探究思想和世界的界限即“逻辑形式”,这一工作只能在日常语言内部完成,因为日常语言先验地给定了符合“逻辑形式”的全部可能性。不存在超越日常语言的特殊哲学语言和超越生活的特殊哲学活动,哲学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种内在于日常语言并与生活完全一致的文化形式。哲学因此而应该是简单的,其最终目标是思想的明晰和哲学问题的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6.
“无定性”的哲学哲学与其它一切学科的重大区别在于它“无定性”或“不定性”的品格 :人类历史上曾诞生了那么多哲学家和哲学理论体系 ,但对“哲学是什么”竟然几千年不可能形成一致的看法 !这一点经常被常识和科学讥笑为“思想的丑闻” ,但对哲学而言 ,却恰恰是它最弥足珍贵的地方。如果对人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进行深入反思 ,我们将不难发现哲学“无定性”品格的深层根据。人的生命是世界上颇为奇特的一种生命 ,其中最奇特之处就是他的“无定性”。人来源于自然 ,但人只是自然的一个半成品 ,人的一切都需要自身的创造去形成 ,人的重大使命…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对本体论自身作“元哲学”意义分析与反思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诸篇,这些公认的早期作品,展示了亚里士多德试图以逻辑为工具,以语言深层结构为模型,对存在进行分类,确定存在类型之间的关系,构架世界逻辑图式的最初尝试。一、理念论失败的启示寻找一种理想的原则和方法是建构本体论的关键所在,也是最令哲学家头痛的难题。古希腊哲学中最早意识到本体论问题艰深棘手,并为之思殚力竭的是柏拉图。继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者存在”(einai estin)这个命题后,柏拉图建立了理念学说,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然而这个探索始终是不成功的,因为理念论不仅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不能有效地解释许多现象。正是理念论的失败深深启发了亚里士多德,促  相似文献   

18.
熊欣 《云梦学刊》2013,34(1):59-62,67
老子哲学中,"道"与"名"或"道"与"言"几乎是两个并行的概念。老子认为,道不可言,言不及道,名言与道之间是相离、相悖的关系。世间纷争皆因"言"而生。"道"是可以表达的,但绝非普通语言所能表达。"道"即"思想"或"意图",也可以说是本原的世界。语言具有表达思想的能力,但也有其局限性。本原存在着的世界和由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隔阂。通过研究老子"道、言"说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家的"言"与"存在",透过语词(或名称)的表层含义,可以使人类多角度多侧面地充分认识这个世界,彻底摆脱语言的束缚。  相似文献   

19.
一哲学的最初含义是“爱智慧”,这“智慧”既涵盖着人对身外世界之谜的破译,也包容着对自身世界之谜的破译。任何哲学都无不关注人自身的问题,自哲学诞生之日起,还没有哪一种哲学能够超然于人自身之谜的诱惑,即使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在关于宇宙的“始基”究竟是“水”、“火”,抑或是“气”与“原子”的探寻中,也依然浸透着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就哲学都关注入的自身之谜的破译之点上,应该说没有特别的例外。但哲学家们在对人自身之谜进行破译时,通常是循着不同的路径与方法,正是这路径与方法上的分野,牵引出对人自身之谜不同的解…  相似文献   

20.
一 康德以知性分析论扬弃旧本体论的意向经康德马堡学派发扬,在现代分析哲学那里,知性分析终于凝聚于语言。维特根斯坦宣告:“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康德划分现象与本体,在维氏看来,“这种界线只能在语言中划分,而在界线那一方面的事情,就简直是无意思的。”“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这就是说,语言自身已排除了本体论。但维氏所谓语言,是指逻辑意义的语言或语言的逻辑本质。故前述命题被强调性地重复为:“世界的界线也是逻辑的界限”。而“语言(我所理解的唯一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其中所注的“唯一的语言”。当指逻辑意义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