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0周年座谈会纪要刘大可在卢沟桥事变60周年之际,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社会科学院和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卢沟桥事变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60周年座谈会”,于1997年7月7日在济南举行,省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省直有...  相似文献   

2.
蒋建国 《社会科学战线》2023,(2):144-158+282
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注重民众教育运动,通过广泛设立民众教育馆、识字馆、阅书报处、代书处、阅报所、夜校等举措,推动报刊公共阅读的发展,提升了报刊的利用率和阅读率。而针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读报指导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报刊阅读的大众化。通过公共阅读活动,民众对报刊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公共阅读场所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报刊“介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民众通过识字、读报,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英语新闻报道阅读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阅读教程》(上、下)每个单元分课文A、B、C三个部分,其中B部分课文多选自当代英美报刊,内容包括新闻报道、人物介绍、天气预报、影视节目预告、广告和科学报告等。为帮助学员提高阅读英文报刊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本文将就阅读英美报刊特别是新闻报道方面的常识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介绍。一、标题很多人读报刊时都会首先浏览标题,有选择地读他感兴趣的文章。1.省略是新闻标题的一大特色。编辑为了使标题简短有力,将原本完整的句子只标出实义词而略去虚词。英美报刊标题里省略最多的虚词是冠词及动词“tobe”。如:PetO…  相似文献   

4.
日语“报刊选读”是旨在培养专业高年级学生阅读报刊杂志的能力的一门专业技能类选修课程。长期以来,“报刊选读”一直是作为精读课的补充来进行的,其课程价值未被发觉,在教学模式上也大都套用精读和泛读的方式。通过采用“三段法”的教学模式,以此完成“报刊选读”课程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5.
丁文 《学术探索》2008,(5):114-120
作为月刊“选报”的《东方杂志》,如何在以日报为主的大量报刊与读者之间扮演好舆论“传输者”的角色,其间的信息中转与过滤作用绝不应受到忽视。处于“原报刊”与读者两极中的《东方杂志》,势必受到这种“源头”与“流向”的影响。考察在于此二者作用力之下《东方杂志》的自我表现,有助于透视这份近代重要报刊的办刊理念。  相似文献   

6.
李进书 《兰州学刊》2010,(4):195-199
萨特认为作家是一个独立个体,其职责是揭露现实真相,其目的是赢得“身后名”,而读者需要全身心阅读作品,并能够再创造。要想达成作家与读者的对话,作品需要一个“召唤结构”来吸引读者阅读,需要包含真、善等普遍性话题,需要是作家和读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场所。作品所达成的对话有助于:消除东西方文化的隔阂,激发思想自由和现实自由,以及建构一个和谐的人类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财经报刊是报刊的一大重要类别,随着财经报刊数量的不断增加,传媒学者对于财经报刊的研究越来越关注。近13年来“财经报刊研究”主要有财经报刊源起与发展研究,财经报刊内容生成研究,财经报刊广告经营研究,财经报刊特色化研究和财经报刊品牌营销研究五大方面,同时呈现出研究主题不断发展具体、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财经报刊研究与财经报刊发展同步、财经报刊研究者数量多但不集中和财经报刊研究文章发表载体集中等五大特征。  相似文献   

8.
杨海明 《学术研究》2003,(1):119-122
唐宋词的魅力,来源于作品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契合。唐宋词以其丰富的情感资源和美感资源一直吸引着众多读者,在古代社会,它提供了正统诗文作品相对欠缺的柔情内容和柔性美感,因而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又弥补了他们以往的阅读缺陷;在当代社会,人们的阅读兴趣虽然日趋多元化,但唐宋词在以“爱”为中心的情感教育和以“美”为中心的美感教育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新小说强化了“卫星”为重的故事安排、虚实互渗的情境设置、巧设悬念的结构处理,引入“陌生人”视角关照现实,其“惊人夺目”的叙事已然越过报章小说吸引眼球留住读者的浅层目的,具有探究事物本身、彰显社会痼疾的深度追求,兼具启蒙新民和谋取稻粱的双重意义.这是作家面对报刊传播影响阅读语境和读者心理做出的策略调整,体现了传播、消费、读者等场要素对文学的生产和压迫功能.  相似文献   

10.
孟晖 《晋阳学刊》2022,(5):136-139
《生活》周刊是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的著名刊物,邹韬奋的大名与《生活》周刊是密不可分的。邹韬奋就报刊的编辑与经营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开设了多个有特色的栏目,《生活》周刊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对邹韬奋《生活》时期的报刊思想及其创新实践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报刊要有正确的思想和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内容、文章内容趣味性和“有价值”要有机统一、树立受众本位意识和为大众服务的精神、经营管理要兼顾“事业性”和“商业性”,以资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元 《中文信息》2013,(5):105-105
近期在报刊、杂志等媒体阅读了关于“诚信经营、诚信管理”的文章,读后受益非浅。  相似文献   

12.
李世鹏 《人文杂志》2022,(1):117-129
随着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月亮逐渐从传统的神秘存在转换为天文学意义上的“月球”。在近代中国,对于月球的探寻从来没有停息过。自1920年代始,在华英文报刊开始对美国等国家研究火箭进行报道,现代的火箭旅月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此后的二十多年,中文报刊上关于乘坐火箭旅月的讨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火箭探月的过程、困难等都有了新的认知。近代中国人虽然只是探月知识的接受者、火箭实验的旁观者,但相关知识的获取与认同,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却是不容忽视的历程,具有无法割断的历史延续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开军 《文史哲》2023,(2):44-59+165-166
20世纪初年以来,报刊上的“文苑”栏成为旧诗发表的重要阵地,而在1917年“新文学运动”起来之后,在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等的冲击之下,1919至1921年间,报刊上的旧诗发表遭遇挫折,不少全国性报刊如《民国日报》《晨报》《时事新报》《大公报》《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时报》等的“文苑”栏被废止,这表征着时代的文学尺度发生了变化,新的诗歌阅读趣味开始形成,旧诗在新一代的阅读世界里面临危机。但之后甚至这期间,旧诗依然是报刊上的重要风景:有的是“文苑”废而又生,如《大公报》《时报》等;有的是旧诗发表一直未曾中断,如《申报》《益世报》等;有的是新生报刊创立“文苑”,如《学衡》《国闻周报》等。在这些阵地上,活跃着南北报刊大发其诗的同光体诗人、阵地满天下的南社诗人以及可以称得上文学史失踪者的绮艳谐趣派诗人等,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发表的竞争,如《时报》的“双轨”并行和《小说月报》的迭代而生,但无疑,他们共同缔造了“热闹”的“旧文苑”。  相似文献   

14.
“一稿多投”是令现在的出版界尤其是报刊界着实头疼的事。“一稿多投”严重损害着出版单位的利益,其中包括对出版单位名誉的损害和经济利益的损害;“一稿多投”也严重损害着读者的利益,因为读者掏钱买报刊是要获得新的信息与新的知识,吃那些嚼过的馒头实在是很倒胃口...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深度报道的崛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是80年代中后期我国报刊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报道方式,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了顶峰时期。之后随着现场短新闻的勃兴,深度报道目前处于徘徊甚至低落的状态。探讨我国深度报道产生的深层原因、把握深度报道的特征,克服深度报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对于我们掌握好这一“新闻武器”,活跃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本与“寄生文本”马大康文学作品就如霍夫所说的是一个文本覆盖着另一个文本、意义层层相叠的“羊皮书”。读者打开一部书,阅读一首诗歌,他就同时打开了许许多多部书,同时面对着一系列的诗歌,因而阅读欣赏也不再是一种封闭的、孤立的活动。读者不可能把自己死死捆绑...  相似文献   

17.
张朋 《天府新论》2016,(4):141-147
1932年10月陈独秀被捕使隐匿“地下”多年的陈氏重归舆论界视野。从自由主义知识社群的舆论阵地到国共党报、都市民营报刊,对陈独秀被捕有着不同的报道、评论取向。而陈独秀个人的生平和革命历史也在报道和评论中被唤起和重新解读,呈现了“断裂”、“对抗”、“传奇”为主要叙事策略的记忆文本。这些迥异的集体记忆既交织着不同政治社群分歧显著的政治认同,也反映了其时多元政治力量竞争语境下民国报刊建构集体记忆的政治功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闻标题被人称之为“报纸的眼睛”。因为它能够高度的概括新闻的基本内容,用以吸引读者、影响读者、帮助读者和方便读者阅读新闻、理解新闻。在报纸版面上,标题有很多优势。比如,与新闻文字相比,它的字号大,容易引起读者阅读本篇新闻;它的地位在新闻的前面,是阅读新闻的向导,有着引导和指导读者阅读新闻的作用。另外,标题还是新闻基本内容的浓缩,有方便读者阅读新闻的作用、意义和特点。说起标题的种类,有人说三种,有人说六种。不管是分作主标题、引题、副题的三种说法,还是这三种再加分题、提要题、大标题的六种说法,都是从…  相似文献   

19.
李智 《理论界》2013,(5):151-152
进入web2.0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逐渐地影响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浅阅读”、“碎片式阅读”等阅读行为虽然已被众多学者诟病,但是因其具备便捷性、时效性等特质,受到许多人,特别是青年群体的认可。而“微小说”(是以微博为载体发表的微型小说)以140字为限制而进行的文学创作,同时兼备与读者互动性的这种新兴网络文学形式的出现,既是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学的补充,又将会对它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是通俗小说创作及传播的高峰期,探究通俗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演变特征,小说读者是我们对此进行考察的一个重要视角。明清时期通俗小说插图非常盛行,附着于小说文本的插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需要而设置的。通俗小说的注释是为满足下层读者阅读服务的;而评点则是沟通小说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至于续书的产生也与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读者与小说续书的编刊目的和动机关系较为密切;续书编刊者在对原作人物进行修改、补充或续写时,常常会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基础和阅读习惯;续书在情节结构的改造、安排诸方面,也有读者因素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