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以社会公平为取向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不及时妥善加以解决就将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现阶段,迫切需要政府以社会公平为取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加强在收入再分配领域的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缩小差距、实现公平,从而使公平与效率在互制互促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收入分配公平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一是我国基本国情是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现实基础;二是传统的公平观念是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历史基础;三是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是分配公平理论的重要依据;四是共同富裕是分配公平理论的价值目标;五是科学发展观是分配公平理论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3.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以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实践原则。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二者均衡发展,这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关注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相协调,解决要素稀缺对共同富裕的制约,在宏观层面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在中观层面完善制度建设,建立三次分配格局,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在微观层面借助数字技术和技术革命提升效率、拓展社会公平空间。  相似文献   

4.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构建既体现效率又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第三次分配作为一、二次分配的补充,在新发展阶段大有可为。文章基于企业慈善行为探讨了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逻辑、内生动因、激励机制及模式升级。首先阐明了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逻辑,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第三次分配是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围绕企业慈善行为进行市场因素、政府因素及利他因素下的内生动因进行剖析,并基于共同富裕目标提出“生产—人人参与”“消费—扩大内需”和“分配—人人共享”三位一体的企业慈善激励机制。对比分析传统的非生产性捐赠模式与升级的生产性共同富裕基金模式,提出企业慈善行为的升级模式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公平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现实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存有的收入的不公平、机会的不公平和受保护的不公平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严峻挑战。维护社会公平,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强调政府的依法行政和科学行政。  相似文献   

6.
收入差别、分配公平和社会保障周天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没有效率,经济就不能发展;而不兼顾公平,就会发生两极分化,社会也不能稳定。因此,处理好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收入差距的拉大,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  相似文献   

7.
贫富差距过大是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人们多局限在收入分配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应进一步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保障平等权入手进行顶层设计,保障机会均等、起点平等、规则公平、调剂到位、结果公正,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才能切实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以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需要通过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既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又要发挥好按要素分配的作用,在分配制度不断完善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贫富差距的大小、分配秩序的规范、分配规则的公正,直接关系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和实现。我们必须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创新三次分配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激发广大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具有处理好三次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和生产关系优势,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初次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加强再分配的调节性职能,提升第三次分配配套制度的保障性职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益慈善道路中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王志远  曹立 《兰州学刊》2008,19(2):57-59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公平是经济关系的外在表现,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内涵,由于社会总产品分配前的各项扣除和劳动差别等原因的存在,公平的原则下也会产生分配不平等的现象.马恩的效率观主要阐述了劳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马恩的公平效率观对解决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收入差距与收入流动:国际经验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衡 《社会科学》2008,17(2):4-13
一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并不一定必然会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影响,关键在于社会上不同的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流动性大小.国际经验比较和理论分析说明,收入流动性一方面从效率角度反映出充分的收入流动性是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另一方面,收入流动性对长期内的收入不平等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收入流动性可以真正实现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国际经验的重要启示就是:缓解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压力,关键是要从制度创新、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以及公共政策建设等方面入手,促进收入流动,缓解目前收入差距的社会压力.  相似文献   

11.
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了城市基尼系数,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即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分配产生了相对明显的“马太效应”,而非“涓滴效应”。在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会通过金融科技使用程度、个体知识技能产生有差异的“数字红利”,即通过“数字鸿沟”作用引致收入分配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其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更会加剧收入不平等,数字普惠金融对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呈现东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优化当前的数字包容性金融体系,促进共同富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分为绝对意义上收入的普遍提高和在此基础上相对收入差距的缩小两个层面。在绝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视角下,斯密和马克思都肯定了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二者有相通之处。而在相对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视角下,斯密只研究了企业内分工,马克思既研究了企业内分工,也研究了社会分工;既在生产力层面对分工进行研究,也在生产关系层面对分工进行了研究;既研究了绝对剩余价值产生和相对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的内在机制,也分析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对斯密分工理论的全面超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启示我们,通过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从而改变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限制相对剩余价值的扩大是缩小相对收入差距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可靠保证。因此,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这里所说的公平是指在收入分配上既不搞平均主义,又不过份悬珠,包括机会均等和收入均等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机会均等,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市场竞争中都享有同等参与机会、获胜机会和被选择机会所形成的一种平等。所谓收入均等,是指收入分配应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  相似文献   

14.
全球性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促使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同时影响企业初次分配环节共同富裕导向。基于2011—2019年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就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员工收入的影响展开分析。结果显示: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员工收入水平,促进企业初次分配环节共同富裕目标的导向;收入效应在行业与区域层面存在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高端制造业企业的影响系数最大;机制分析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员工收入的传导存在双向效应。本文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实现了人工智能应用指标在微观企业层面的科学测算,为我国智能制造和收入分配相关政策提供了经验数据。  相似文献   

15.
论分配正义与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配正义是社会政治哲学的重要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系列正义原则以指导人们在各种不同的决定利益分配的社会和经济安排之间进行选择, 达成有关分配份额的公平契约。作者认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果的社会正义原则就是效率与公平内在结合的差别原则。分配正义要求有利阶层和不利阶层间在收入和财富分配上的差别应具有双向增递式关系; 而分配结果的正义性首先必须是一种程序正义的结果, 分配的程序正义原则就是要求平等地分配各种机会, 排除自然的和社会的偶然因素对人的影响;分配正义的权利问题主要地可以归结为对资质才能的权利问题, 个人和社会对个体的资质才能双重拥有权利是分配正义的权利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古希腊思想家、中世纪的经院学者以及重商主义者那里,能够找到关于收入分配和商品价值的宝贵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后来的分配理论和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古希腊思想家的分配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分配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保持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均衡关系,保证机会平等和基本权利的平等,同时要反思过去的分配制度及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耿林  叶敏 《浙江社会科学》2012,(3):4-10,155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收入再分配政策能否兼顾效率与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为此,本文通过构建数理经济模型的方法,参与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根据本文理论模型的分析,得出一个关键结论:在一些参数条件下,再分配政策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而在另一些参数条件下,“效率与公平”这两个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冲突.本文的这一结论并没有简单支持以往的任何一种观点,而是表明:如果能够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设计收入再分配政策,就可以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政策目标;如果再分配政策的设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那么旨在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再分配政策就会阻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刘宇 《江汉论坛》2023,(1):32-38
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以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导向,宣告了中国社会改革的全面开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改革将在社会政策、社会结构、制度架构三个层面表征其必然展开的三重意蕴:在社会政策层面表现为以分配结构的矫正推进内需型社会的建设,以民生事业的发展解决经济主义带来的问题,培育维护稳定的社会力量,实现主流核心价值的重塑;在社会结构层面表现为推进现代性的构建,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的合理边界和良善格局;在制度架构层面表现为保障人民平等的民生权利和人格尊严,以平等权利塑造人民的主体地位,从而为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公平与效率既是收入分配的两大“输出效应”,也是收入分配的两大目标。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任何国家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没有效率,经济不能发展、社会不能进步;没有公平,社会不能稳定,反过来又会牵制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存在许多偏差。集中表现为过分强调收  相似文献   

20.
实现社会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公平分配观为我们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基础。面对我国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和分析社会公平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对现阶段的社会分配作出客观的、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不仅能使社会公平分配早日得以实现,而且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