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随着金融业在国际间、机构间、行业间的交叉融合及互动性增强,房地产、汇率、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逐步显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因素增多,维护金融稳定的压力显著增加。从宏观审慎视角考察系统性金融风险,探索构建金融风险压力指数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指标,并以金融风险压力指数的滞后项和具有先导性的经济、金融指标为解释变量,建立我国金融风险压力指数预警模型,可以预见2014年上半年,我国金融风险压力指数将延续2013年下半年以来的下降趋势,并在6月末降为负值,2014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金融风险压力指数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金融开放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采用金融压力指数法对2009年1月至2020年9月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进行测度发现,金融开放过程中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呈现螺旋上升态势且金融系统脆弱性风险较为突出.此外,通过构建TVP-SV-VAR模型对金融开放与风险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开放与汇率波动风险和债务违约风险存在长期正向关联,而与金融系统脆弱性风险和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基本呈负向关联.同时,这种联动具有非线性特征,并且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存在显著的时变性和异质性.其中,金融开放对汇率波动风险存在显著的长期影响,对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正在逐步衰减,而对金融系统优化和宏观经济稳定的倒逼作用也在日益强化.因此,应着重强化汇率风险敞口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不断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与外债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金融科技风险为切入点,系统分析金融科技发展给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运用合成指数法及TVP-VAR模型考察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序性变化态势。研究发现:金融风险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复杂、交叉相关性,当前金融监管能有效化解传统金融风险,却不能有效覆盖金融科技变革所带来的金融风险,金融科技风险仍是未来防控的重点。应健全金融科技审慎监管框架,积极推进监管科技,建立混合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协调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政策,严控金融科技风险。  相似文献   

4.
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风险防控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促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完善风险监管政策、防范整体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0—2020年17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构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体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既能显著降低商业银行自身个体风险,又能抑制系统性风险。此外,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金融科技发展降低了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增加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系统性风险。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通过杠杆率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产生作用,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仅通过杠杆率渠道传导,风险承担渠道机制的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7):72-79
金融机构关联性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中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实证方法从金融机构关联性的视角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关联性及其他因素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大小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关联性具有风险转移的特性,对金融机构系统风险边际贡献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体现为风险的直接上升,而间接影响则表现为将杠杆率、期限错配和金融业综合经营程度的风险在金融机构间进行分摊。此外,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强、市场收益水平越高、GDP增速越低,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边际贡献越小。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8,(5):227-234
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是公共医疗资源非均衡治理研究的焦点问题。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探讨公立医院资源配置的利益格局和社会网络环境,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度江苏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并实证检验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洞对江苏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江苏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和区域性特征,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洞都对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有着显著影响,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网络关系影响表明公立医院资源配置存在地区"马太效应"和"空心化"问题,抑制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建议从建立网络互惠性的双向机制、加强医师共享制度的队伍建设和强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导向等方面来提升公立医院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7.
地区金融稳定是宏观金融稳定的基础,地区金融风险的波动及其治理将直接影响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本文基于2015—2019年省级层面的中频数据,选取来自主要风险领域的十四项基础指标合成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季度频率的地区金融稳定指数,刻画了造成各地区金融稳定发展异质性的重要风险特征,并揭示了其背后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2015—2019年,我国整体金融稳定运行趋势不容乐观,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金融稳定运行状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且不同时段突出的主要金融风险也有所不同。在中国金融稳定地区异质性测度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促进地区内金融资源的空间适度集中、引导地区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强化对阶段性突出风险的管控是地区金融风险治理可具体采用的三大长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作为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影子银行具有透明度低、结构复杂等特点,极易成为构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隐患.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测度各省份影子银行规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实证检验我国影子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各组成部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呈现差异性;2)民间借贷是影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3)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营商环境是影响影子银行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4)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影子银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球金融一体化之背景下,金融风险的防控已被各国摆在金融战略的首位。在诸多金融风险防控机制中,制度性机制尤为根本。当下,以金融监管为核心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业已受到质疑,传统金融立法思路亟待革新;以金融风险防范为核心要务的金融立法应当被理解为一个以制度确权为基础,以制度控权为手段,以制度维权为保障的有机整体,一项涉及立法理念和立法维度的系统性工程。  相似文献   

10.
化解金融风险应找准着力点□吴满平龙军生金融风险是我国金融发展中的一个要害问题,又是经济发展中多年积累的问题,如不有效解决,将对社会安定,经济、金融健康运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找准着力点,积极回避金融风险。一、银行业经营要回避“六种风险”...  相似文献   

11.
卞晓丹  钟廷勇 《江海学刊》2016,(4):86-91,238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而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纠正要素错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依据1998~2013年相关省区文化产业9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的SDM模型对产业集聚外部性与文化产业要素错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缓解文化产业要素错配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注重通过发挥产业空间集聚的外部性来缓解要素错配,进而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测度2009-201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金融扶贫效率值,在此基础上运用泰尔指数(Theil Index)对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差异进行分解,并运用Moran’s I指数对各地区金融扶贫效率的空间相关情况及空间关联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扶贫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并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非均衡分布;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区域总差异在2012年以前主要体现为区域间差异,之后则受区域内差异影响较大,单个区域中,以大西北地区内各省差异最大;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区域聚集效应,且呈现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此外,相邻地区间还存在较强空间溢出效应。因此,要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应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扶贫效率;把握区域差异特点,提高金融扶贫精准度;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交流,促进区域间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等等。  相似文献   

13.
陈莲 《南方论刊》2012,(4):35-37
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尽管短期内我国不存在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理顺金融改革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从制度的建设和市场的完善上,严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尤其是2012年的风险防控重点应抓住五个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也随之逐渐走高.基于金融发展、金融脆弱性、金融稳健性和世界经济景气四个维度构建金融稳定指数,采用TVP-SV-VAR模型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金融稳定具有负向影响,但在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不同,短期内影响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在中长期会逐渐减小.因此,政策制定者需关注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后果,增强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以保障我国金融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十三五”建设的全面展开,中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正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而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破解资源错配难题,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文深入剖析中国文化产业资源错配的现状与成因,从产业集聚生命周期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集聚外部性两个方面,探索文化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机理,揭示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鲍庆祥  黎兰兰 《南方论刊》2023,(1):26-27+38
减少和避免资源错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是新发展格局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部分,国际循环为战略支撑和保障的基本条件。从管理学视角提出当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识别和选择,获取与配置、共享与利用过程,实现资源的整合,构建资源错配—再配置—整合逻辑,并从产业集聚、区域分布整合、政策诱导、政府规制四个方面提出预防型和改善型资源错配的整合应对策略对于推进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韩雪梅 《兰州学刊》2014,(6):150-156
文章在了解和掌握2009年我国西部12个省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的基础上,建立DEA模型、从人力和物力两个方面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四类指标进行效率分析,分析造成某些城市效率较低的可能原因,为优化配置卫生资源提供政策依据。在DEA分析中,贵州、云南、宁夏、广西等四个省份的卫生资源配置相对有效,而重庆、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8个省市的相对效率较低,表现出非DEA有效。对于非DEA有效的省份,国家或地区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调整资源内部结构与数量,使其达到较高的理想效率。  相似文献   

18.
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促进企业不断地提高生产率,化解资源错配问题。使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离散度衡量中国企业资源错配程度,并将分省份的市场化指数与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进而研究营商环境对企业资源错配的具体效应和影响机制,发现:营商环境每提升一个百分点,改善企业资源错配001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效应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对私人控股企业资源错配的作用较为明显,对国有控股企业的效应较弱;对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企业的资源错配改善程度较大。营商环境对资源错配的影响还存在三阶段“阈值效应”,其中第二阶段营商环境对改善企业资源错配的影响最大,当处于第一阶段营商环境后,需要跨越临界值进入第二阶段才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资源错配。目前我国正在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宜采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维护竞争秩序等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进一步改善企业资源错配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化趋势渐显,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并购作为资源再配置有效方式,是企业成长、产业调整、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并购能否成为提高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有效路径呢?基于2008—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公司并购这一自然实验切入,从非效率投资、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创新能力三方面探讨金融化企业对并购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并购通过显著降低企业非效率投资,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有效提高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相较于国有企业,并购成为民营企业改善资本配置效率的可行路径。进一步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非金融民营企业并购金融企业可能将资产更多地配置于金融资产或金融投资,从而使并购无法达成战略性成长目的,这为进一步盘活我国存量资源、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20.
将包容性增长分解为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两个基本维度,设计了能够在同一框架下检验这两种效应的计量经济模型,结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2011-2018年我国287个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数字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总体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数字金融及其覆盖广度、覆盖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基本维度都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从而说明数字以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多样的金融服务和更出众的交易效率共同促进了包容性增长;全国层面上,数字金融及其各维度促进包容性增长的总体效应与分配效应的方向相同,说明数字金融成为难得的以市场化方式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促进包容性增长的有效手段。最后,从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技术支持、优化产品与服务、加强监管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