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论在当代是有效的,也是可操作的。用意象和意境来谈中国古代诗,比用浪漫主义、典型等等西方理论来谈诗会更恰当;用李渔的戏曲理论来评论中国戏剧,是很好用的;用妙悟、滋味来品诗,要比用现象学、接受美学的范式更恰当。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化才是救活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研究与现代阐释问题,也就是通常表述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问题,已是一个存在了多年的问题。人们普遍意识到的是,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遗产是一个丰富的宝库,但是中国五四以后的文学实践中,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理论观念,所受西方的影响远远大于对于中国文学与文化传统的继承。由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从20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逻辑角度描述了中 国古代文论在20世纪的窘境,分析了 造成其窘境的种种原因。认为由于文学的叙事化、审美功能的多元化、审美主义的审美化, 中国古代文论在回应20世纪文学现象时已很难有所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型只能在小范 围内发生。文章从内容层面和技术操作角度给予了论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一书从“宏观的”、“微观的”、“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的关系”、“中国古代文论基本范畴”等四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文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地理学是中国本土化学科,其学科建立的意义在于以中国声音传达在以批判传统文学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对于文学、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开拓,然这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由于对“文学地理“这一核心概念理论界定不清,而直接导致了文学地理学系统建构的盲点与困难.为此,回归中国古代资源,从人-地及其关系-文学地理-文学地理学、地理-作家-文学-地理两个关系范式来寻求这一问题的解答显然具有研究的学理性和学科发展的亟需性. 相似文献
7.
陈良运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2,19(3):10-17
本文以童庆炳先生新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解读中国古代文论十家为范例 ,通过他对孔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说 ,庄子“虚静”说 ,刘勰“蓄愤”、“郁陶”说 ,李贽“童心”说等理论命题的探析 ,论述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是找到了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古代文论是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的创作经验归纳与升华 ,找到了心理学这把钥匙 ,我们就可以进入古人的心灵深处探幽索隐 ,可以深入古代文论的堂奥 ,作出与现代人心理相通的科学阐释 ,从而逐步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本文后半部分还对童先生关于古代文论研究学术策略的“历史优先”、“对话”、“自洽”三原则稍稍作了延伸展述 ,并呼吁当代中国学者应对本土的古代文论努力作出自己的阐释 ,不再仅是得益于西方的“李约瑟”们。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论失语症与文论学科秩序的不合理有一定关系。在文论学科中,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主从关系倒置,且缺少实际的批评,造成了文论实践性的贫弱。重建文学批评学科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先决条件。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一个误区,是试图把属于相似性知识型的诗意话语转化为再现性知识型的理论话语。重建文学批评学科,可以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提供既合理又现实的场域;同时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能够把古代文论的实践品格输入当代文论,促进文学批评学科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论文根据目前理论界论述的焦点和争论的问题对中西文论对话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目前理论界忽视的亟待澄清的几个重要问题。缺乏对现实文学人生的关注,陷入自我满足的游戏之中正是目前中西文论对话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的个体性、体验性、模糊性的诗性话语方式使其难以获得理论的传承性,从比较文论的视野看,古代文论不适合现代的知识生产方式和学科建制.在建设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时候,东西文学理论都是思想资源,但中国文学理论最终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融通上.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三十年,古代文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思想解放带来了研究领域的拓展;第二,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研究价值趋向多元;第三,对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有所探索和发现.当前的古代文论研究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是理论还原,其二是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以及世纪之交人文学科的危机引发了对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热议.学术机制、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学变迁共同遏制了当代文论的成功建构,也是导致古代文论转换失败的根本原因.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立足中国当下场域,提炼属于时代智慧的理论形态,方可生成当代文学理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与学术智慧有着内在的联系,无论是在谈创作论还是在谈谈鉴赏论方面,都强调认识与体会的统一,可知与不可知的统一,而不同于现代文艺学的认识论的逻辑性。认识这种人文智慧,有助于人们建构当今中国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的叙事性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中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82-87
以文学性言说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文论,常常采用“叙事”的话语方式,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所特有的叙事传统。本文初探这一传统的体式体貌及其文化根源,进而揭示这一传统的理论内蕴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论研究一直是中国文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但,作为中国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论能整合古代文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及世界性胸怀,实现多民族、古今、中外的三重对话,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百年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纳入了中国文论现代性诉求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衍生出“失语症”、“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古为今用”和“中西对话”等重要的学术命题;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与“西方化”以及“现代性”与“传统性”等概念成为高频率出现的学术行话.立足于中国文化语境与文艺实践的现状,从古代文论、西方当代文论和马列文论三种话语资源的张力中通过中西古今的对话融通,寻求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支点与趋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文学是民族精神之花。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文论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中 ,具有浓郁的东方神韵 ,而且历史悠久而又丰富灿烂。古代文论的研究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主要表现在观念的陈旧、范围的狭窄、方法的单一上 ,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古代文论的宝贵资源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田忠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2):83-84
在对古代文论资料的整理日趋完善和对古代文论内容的研究日趋细化之上,90年代的古代文论研究出现了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反思的趋势,特别是古代文论研究中从时间/体系到价值/功能的转换的趋势已经成为古代文论研究舞台上的重头戏。本文重点探讨90年代以来对古代文论研究反思的历程,指出古代文论研究中的成绩和不足,同时在研究方法、重点、难点以及创新指向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9.
20.
无论我们在理论上将"失语"与"转换"概括为"以古救今",还是"化古疗今",其实都脱不了"古为今用"的老调,也摆脱不掉"古"与"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古、今的问题之所以在生存论的视域中才能达到视阈融合,是因为在生存论的视野中,没有古与今之间二元的截然对立。对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转型的超越,其实是生存论根基处的还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