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以人类解放为目的,以宗教信仰批判为逻辑起点,经历了从哲学到政治再到经济的递进批判的历程,实现了从思想上层建筑批判到政治上层建筑批判进而到经济基础批判的跃升,实现了从理论批判到现实批判的深化,在批判中重构了全新科学信仰的哲学基础、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从而构建了宏大的共产主义信仰体系,这能指导我们有效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来自马克思主义,因此考察马克思信仰的形成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信仰之路跨越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宗教信仰阶段、哲学信仰阶段、历史信仰阶段和科学信仰阶段,经历六种形态,分别是:宗教信仰阶段的浪漫理想主义形态;哲学信仰阶段前期的理性理想主义形态;哲学信仰阶段后期的理性现实主义形态;历史信仰阶段前期的感性现实主义或哲学历史主义形态;历史信仰阶段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形态;科学信仰阶段的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形态。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除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外,还需要研究马克思的信仰所具有的独特性,正是马克思的信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知、情、意等碎片融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王力军 《齐鲁学刊》2002,1(3):57-6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两个必然”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概括,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决不会”理论,则强调了人的认识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因此它是对“两个必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5.
6.
贯彻十六大精神 ,是当前一个突出的政治任务。而贯彻十六大精神 ,首先要抓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中心环节。在实际工作中 ,切实有效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应该把握好四个基本问题 :即“一个灵魂”、“两个必然”、“三个坚持”、“四个必须”。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依旧是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资本逻辑控制下的全球经济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诸多问题,人类究竟何去何从,引发思考热潮。科学研究"共同体"的生成要素,挖掘"共同体"的本质目的,才能拨开重重迷雾,走向马克思实现人的幸福的"真正共同体",探索出实现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共同体。通过对"共同体"生成要素的历史考察,可概括为自然血缘亲近要素、文化信仰趋同要素、政治权力创制要素、经济利益共生要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素等五个方面,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不仅能揭露其他"共同体"的虚假性,更能为当今世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作出解说。  相似文献   

8.
9.
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中,探寻中国对外开放和全球治理的历史脉络和学理基础。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主要围绕“四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古代关于生产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禀赋论、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济以及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第二个维度是古代关于交换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展开;第三个维度是古代关于运输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陆路运输和海运通道;第四个维度是古代关于治理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围绕义利观和天下观展开。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基本涵盖了西方国际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并基于中国历史现实,从政府作用和价值观维度赋予了国际经济理论更多意涵。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为中国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正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呈现崛起之势,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是中国日益成为强盛国家历史背景下探索中外对接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思路,是对传统地缘战略谋求国家地理空间利益扩张的霸权战略思维的超越。中国走超越地缘政治扩张的霸权国家崛起道路,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国家和平发展战略与当代国际政治格局互动的产物。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基于中国对外包容发展、普惠合作与平等共建的和平发展新理念、新思维,统筹了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设想了中国主动融入世界、依托亚洲造福世界的新蓝图,具有和平、发展和繁荣的经济政治效应。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的中国理念和逻辑就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西方地缘政治理论与实践中,战争崛起、强国独尊、以实力和侵略谋求地缘扩张与控制的窠臼,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开创了中外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三个代表”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从这“两个必然”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就此角度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围绕这一理念的生成背景、基本内涵、时代特征、时代价值、实践困境与构建路径进行了探讨。当前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整体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表现为系统性研究成果不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不够、问题意识不够鲜明。未来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可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强化整体意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对象上,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二是强化创新意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方法上,注重比较与交叉相促进;三是强化问题意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视野上,注重古与今、中与外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吴宁  李幸霖 《云梦学刊》2023,(1):103-110
马克思的“类存在”思想是在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类”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费尔巴哈过于关注人的意识层面,忽略了劳动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对宗教批判的不彻底性。考察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历程,探讨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具体内涵、面临的质疑及其解答,有助于发掘马克思“类存在”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通常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最为直接的文本"。事实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未消匿。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检视相关经典文本,可以得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历史图景,其基本路向是:鉴于"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性、虚假性和迷惑性,彻底批判其阶级立场、理论基础及蒙蔽表征,完成总结性清算。这一清算的逻辑进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进行哲学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能够深刻阐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髓,是通向"真正的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为当代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8.
19.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我们党的独特政治优势与充满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所在,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强大精神支柱与无穷力量源泉。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方兴未艾的发展前景,面对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严峻挑战,如何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既是一个需要从思想政治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和作出正确回答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提法不能回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维红 《晋阳学刊》2007,1(5):38-41
有的学者认为一讲"信仰"就避不开宗教问题,有引导崇拜和迷信之嫌,因此,为了避免人们可能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产生误解,他们建议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领域中不再使用"信仰"一词而只讲"理想信念"。而且,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把共产主义当成一种"信仰"。我们认为,这种理解存在偏差,替换概念的做法也有降低马克思主义地位、放弃信仰地盘的危险。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不但不能回避,反而要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