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在中文系合并后,可以通过比较文学课程整合传统中文系诸课程,使其完成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的时代任务。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科合并方式,当是保持两个学科各自边界参与更大结构构造。古代汉语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经典阅读,这种双语、双文本是当下中文系学生应具有的基础。具有独立批判能力、世界眼光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是当下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建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比较文学"的根本命意及其应当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整体启发。这样,一方面是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趋于萎缩,另一方面,勃洛克式的开放态度又引起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何以成为独立学科"的担忧,甚至造成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往往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拆解的部分。事实上,在汉语的语境和理解结构中为"世界文学"定位,已经意味着一切外国文学研究都必然以"比较"的观念为前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所以可能成为学科重构的典型,正在于传统的学科分野已经无法限定它的论题范围和研究领域。而这一点,与当代学术的人文精神、消解学科的文化研究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将湖南文学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有其特定的概念规范和学术要求“湖南文学”有其时空不同的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外国文学”指近代形态下的中国以外其它国家的文学;将两者比较,应以深化对湖南文学及其规律的认识为目的。区域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的着眼点表面看似矛盾,但从本土出发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利于区域文学精神的把握。这一课题对于清理湖南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总结认识湖南文学的演变规律,透视湖南精神,形成湖南比较文学研究特色都具有重要意义。课题可以从“个案研究”和群体研究两个层面设计若干子课题。  相似文献   

4.
跨越中的留守——比较文学的学科处境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立场,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归属。没有跨越,不是比较文学;没有文学研究,也不是比较文学。跨越中留守是比较文学的学科宿命。比较文学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学科内外的宽容,只要根在文学,如何跨越,只是视角的不同,应当允许。只要还有人坚守比较文学研究的阵地,比较文学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涵盖了跨国的文学关系和文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两大研究领域。为了适应国际文学关系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关系日益增强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将比较文学增列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一个独立学科,并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联合,组成了基础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以加快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进度。我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以中文系的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及外语系的欧美文学方面的研究力量为基础组建的。学科组成员中,有面向二十一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培养对象Z人、第二和第…  相似文献   

6.
杨周翰教授是我国杰出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和比较文学专家,特别以17世纪英国文学和莎士比亚研究著名于世。他之所以在外国文学研究方面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首先得益于他对于外国文学研究的独特认识与要求,即研究外国文学的中国人,尤其要有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他本人研究英国文学的著作无不透露出他内心深藏的中国文化底蕴。他是新时期最早介绍和提倡比较文学学科的学者之一,曾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实际的比较文学研究,并对这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它们无论是对于比较文学界,还是对于外国及中国文学研究界、文学理论研究界,直到今天都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校外国文学教材中所存在的视域偏狭、理论架构陈旧等诸多问题,已不适应文学全球化时代,“外国文学”教材应以“世界文学”名之才能真正标识这一学科性质。科学文学是民族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三维统一,既秉承着传统学科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理论概括性,又体现了现代学科的相对性、开放性和整体综合性。  相似文献   

8.
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各自的研究特点和在研究中面临的困惑;指出了两个学派的理论缺憾以及整个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缺乏变异性研究的现状.重点指出了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异质性"和"变异性"的研究,尤其是后者.因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新方法和新理论,它开启了一个注重异质性和变异性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是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相似文献   

10.
承用西方哲学本体论和本体这两个术语,使其转型到比较文学学科原理的建构中,在追寻一个相对完整体系的意义上来设问与回答“比较文学的本体是什么”,这必然构成我们对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比较文学研究不同于国别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本体论的定义下,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比较视域的英文书写是“comparative perspective”,秉有“透视”这一深层的内在涵义。当优秀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对两种民族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越研究时,就是以自己学贯中西与学贯古今的学术修养对双方进行内在的透视,最终在汇通及体系化中寻求两者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这正是比较文学研究得以展开的学理性和职业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湖南比较文学走上复兴之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的理论建设、影响研究、跨学科研究、中外文论与文化比较研究;"湖湘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迅速崛起的比较文学湘军已引起国内外学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12.
沟通·对话·重构─—王宁教授的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研究在当今的中国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研究者中,王宁教授所取得的成就是无可否认的。他的成就和建树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作为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界最早提倡“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一百多年来,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历经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科理论都有其历史决定性因素以及历时性的局限。在共时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视野中,平行研究经过跨文明研究的实践洗礼,在文学跨越学、文学关系学、文学变异学和总体文学学的理论建构中,呈现出更具开放性、发展性与世界性胸怀的特征,从而实现从美国学派比较文学研究到整体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突破与飞跃,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14.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东方文学学科的创建者,东方比较文学观念是他晚年学术思想的重要结晶。早在留学德国期间,季先生的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即已初创;1946年开始从事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为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50-60年代,他对中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新时期以来,他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和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比较文学本体论对比较文学学科的规范化,不是针对研究客体,而是针对研究主体。它要求通过教学活动建构学生“两个学贯”的知识结构,要求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完成自己“两个学贯”知识结构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科的提出和形成,是在十九世纪初期;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它的发源地是法国。一般文学史家认为,“比较文学”得名于维里曼1827年在巴黎大学的讲义“Litterature Comparee”的名称,但在此之前,法国的诺埃尔和普拉斯1816年就出版过名为《比较文学教程》的读物,虽然这本书实际上是一种外国文学作品的选集,少体现了新的特点的思想内容,从表面上看起来往往只是前一阶段所出现过的思想的重  相似文献   

17.
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跨学科研究需要拓宽思路,从新的角度加以思考。从学科史的角度看,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还可以包括对单个文本进行多学科因素研究的可能性。由此比较文学跨学科就成为对单个文学文本的解读方法之一,弥补了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比较文学,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同样,对于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研究的特性,国内外学者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看法。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发展变化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门学科理论建设是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扩大与加深,多种文化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正成为现实的社会竞争力,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社会实践和价值观念。沟通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比较文学研究,成为认识“自我”和认识“他者”的文学文化之道。本科生应在了解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及文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其以“跨越性”的比较文学思维来思考所学,以期打通民族界限、文化界限和学科界限,初步获得世界性视野。  相似文献   

20.
比较文学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之间的异同或相互关系、文学与艺术及其它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学科。比较文学研究有法国派、美国派和苏俄派之分。比较文学传入中国已有半个世纪。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为成熟的作品。为了扭转欧美学者的长期偏见——西方文学中心论,让我们的文学艺术在更多的国家里放射光华,近年来我们开拓了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