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奚可桢 《中国藏学》2020,(1):87-94,F0002,F0003
南京博物院所藏清乾隆内府《六世班禅朝觐大事记》原本黄册,真实地还原了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那段难忘的历史,弥足珍贵。文章将其与《清实录》《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等文献资料相佐证,可知乾隆皇帝和六世班禅对这一事件的重视,以及该事件对清朝政治、民族、宗教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六世班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之一。乾隆三年十一月十一日生于后藏,乾隆五年被认定为五世班禅的转世灵童,次年在扎什伦布寺坐床,成为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法名罗桑巴丹益西。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戌时圆寂于北京,享年42岁。六世班禅入觐的整个过程可分为觐见准备、承德祝寿、北京活动、灵榇西归四个阶段。本文主要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原档,围绕觐见准备和承德祝寿作一概要叙述。一六世班禅早有入觐的意愿。当他得知乾隆将举行七旬庆典的消息后,通过章嘉活佛主动要求入觐祝寿。他在奏书中明确表示:“小僧自幼仰承文殊菩萨大皇帝豢养之恩,不  相似文献   

3.
18世纪(清代中期)朝鲜学者朴趾源,随朝鲜使臣赴中国祝贺乾隆帝70寿诞。期间,他以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乾隆盛世的风物人事,将所见、所闻、所思记述在《热河日记》中。其中也包括了有关六世班禅、黄教(藏传佛教)、乾隆对班禅的态度、对藏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为今天清代西藏的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张亚辉 《中国藏学》2013,(1):92-100
文章详细梳理了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禅巴丹益喜前来承德朝觐过程中有关礼仪安排与实践的史料,论证了乾隆皇帝与六世班禅之间关系随空间变换而调整的方式,并将这种方式与上古史和封建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六世班禅朝觐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教关系的基本格局的呈现,并非清代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王晓晶 《中国藏学》2013,(2):112-119
六世班禅入京面圣是清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显示了西藏地方与中央的紧密关系,且显现了地方宗教首领在民族文化交流、宗教传播上所起的正面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六世班禅向乾隆皇帝讲授佛法史实的考证,不但还原了事件的历史原貌,而且分析了于汉文史料中有关该事件的部分记录缺失的深层原因。为更深入研究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以及乾隆的治藏政策提供多元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学者在研究九世班禅返藏时多采纳档案材料,大都忽略了传媒中的各类资料。班禅返藏作为国际热点问题《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等日报,《东方杂志》《蒙藏月报》《蒙藏旬刊》《康藏前锋》《开发西北》《边事研究》《海潮音》等期刊都及时跟踪报道,报道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宗教人士对班禅返藏的策略和态度,并介绍了达赖与班禅、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中国政府与英政府之间的交流与斗争。通过这些报刊我们可以了解九世班禅准备返藏的复杂过程,及其返藏失败的原因,把握当时的舆论导向和达赖班禅两个系统利用报刊进行斗争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京城名刹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右前方、高大的饰花歇山重檐碑亭内,矗立着一座享誉中外的清代碑刻,即乾隆御制《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是乾隆皇帝特为纪念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班丹益喜(1738—1780)而建造的。该碑立于六世班禅大师圆寂之后,清净化城塔落成之时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但碑文内容却是由乾隆皇帝完成于六世班禅大师圆寂之前、病重期间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初一日。因《写寿班禅圣僧并赞》为乾隆御诗,故此碑又简称“御诗碑”。  相似文献   

8.
六世班禅东行朝觐是清朝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六世班禅为保证东行顺利,提出给他的随从种痘,并在甘肃拉卜楞寺的二世嘉木样活佛的大力协助下为200多名随从实施了种痘.这是六世班禅东行途中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清朝的汉文档案资料中很少提及,在学界还鲜为人知,而此事又与六世班禅大师之后在北京染天花而圆寂相关联,使人产生一些疑惑.本文从二世嘉木样活佛与六世班禅之间的关系着眼,解读二世嘉木样活佛率领班禅大师的随从在东行途中前往阿拉善种痘的经过,解释六世班禅本人未种痘的原因,对班禅大师在北京染天花圆寂的始末进行分析,解答了某些人提出的为何六世班禅一行人中仅班禅大师一人在北京得天花以及六世班禅是否因病圆寂的疑问,为解开这一历史的谜团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柳森 《中国藏学》2013,(2):106-111
位于北京南苑地区的德寿寺,是乾隆帝与六世班禅在北京会晤的第一站。之前学界关于与六世班禅朝觐相关的寺庙研究,均集中于须弥福寿之庙、西黄寺、宗镜大昭之庙等,对于德寿寺的关注极少。本文利用相关档案史料、诗集、方志等,在考证德寿寺的建造时间、布局、碑文的基础上,拟对其与六世班禅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柳森 《西藏研究》2012,136(6):40-46
清乾隆时期,天花对朝觐年班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时,西藏地方的天花防治水平尚不能为六世班禅的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外部医疗条件。六世班禅因特殊身份原因而主动放弃种痘,从而为其因天花圆寂埋下了隐患。此外,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在天花防治方面缺少相应的制度保障,其原因亦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11.
王艳 《中国藏学》2015,(2):136-141
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世班禅大师自西藏起程进京为乾隆皇帝庆祝70寿辰。为迎接大师的到来,乾隆皇帝颁旨雍和宫改扩建班禅楼和戒台楼两座殿堂,供大师讲经传法和休息之用。本文根据《清代雍和宫档案史料》《国朝宫史续编》等史料,研究考证了两座展堂改扩建时间、施工主持人,以及内部装饰等诸多细节,探讨了这两座殿堂敕建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义:既彰显了乾隆皇帝在处理西藏问题上的高瞻远瞩、对藏传佛教及其领袖人物的重视与厚爱,也凸显了六世班禅爱国爱教的高尚情操与崇高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略论《钦定西藏章程》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乾隆五十八(1793)年,清军击败了入侵后藏地区的廓尔喀军以后,统军主帅福康安根据乾隆授意会同达赖、班禅等制定了<钦定西藏章程>.该章程的实施对清代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分析该章程的制定过程和主要内容,对其历史意义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3.
祁进玉  班马次仁 《中国藏学》2023,(6):71-79+215-216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圆寂,国师章嘉·若贝多吉奉乾隆皇帝旨意前往西藏主持寻访认定转世灵童。学界以往认为章嘉·若贝多吉在藏期间和六世班禅在后藏就转世灵童事宜达成某种共识,较为顺利地完成了灵童寻访认定。文章认为,近年新披露的满汉蒙藏等多语种史料,显示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认定过程复杂曲折,并不存在所谓的共识。章嘉·若贝多吉在藏期间,为及时准确地选定转世灵童四处奔波、权衡各方利益,为清代西藏地方政局稳定、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巨大贡献。梳理这些史料能够重新考究章嘉·若贝多吉第二次入藏期间主持寻访七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的始末,揭示其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4.
玉树哗变是九世班禅大师返藏受阻玉树期间所发生的一次严重政治事件。文章根据有关档案记载和当事人的记述,对此次事件的处置情况、发生哗变的原因及时机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并对此次哗变所引发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李若虹 《中国藏学》2013,(1):101-108
六世班禅和东印度公司的交往和东印度公司派印度游方僧普林格尔前往西藏,并跟随班禅东行进京是18世纪后期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为我们了解18世纪后半期的西藏和清廷以及双方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时期的西藏并非一处闭塞之地,而是早期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章总结了学者们对六世班禅和东印度公司的交往所作的研究,指出他们研究的不足.并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藏文、满文资料,强调虽然东印度公司努力计划以西藏为通衢来打开清朝的贸易大门,但是由于这一计划的进行缺乏对西藏和清朝的充分了解而终致破产.  相似文献   

16.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和达赖与班禅的和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1年4月29日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开始举行谈判。李维汉同志在进行和谈过程中把班禅问题提出来,认为几十年来西藏内部,达赖和班禅不团结,直至发生了分裂,现在要解决西藏问题非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可。然而西藏地方的和谈代表来北京前,噶厦政府要求他们在谈判中不谈班禅返藏问题,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班禅大师  相似文献   

17.
巴勒布是今天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在18世纪中叶,巴勒布的廓尔喀族已是一个较为强大的民族。这个民族的统治阶级曾一度掌握该国政权。由于巴勒布与西藏后藏地区山水相连,边界交往频繁,随着廓尔喀的强大,扩张的野心也日盛。又由于六世班禅的弟弟沙玛尔巴的怂恿,竟悍然发兵入侵西藏边境数宗。清政府令驻藏大臣一再向其提出警告,但都被其置若罔闻,清朝政府被迫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五十六年  相似文献   

18.
西藏百年     
西藏,伴随着战争进入20世纪早在17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秘书波格尔由不丹进入西藏,企图“和平通商”,被噶厦政府和六世班禅拒绝。但波格尔在藏期间,收集了许多有关西藏的情报。1779年,英国第一任驻印度总督赫斯定即假借为七世班禅坐床祝贺的名义,派人潜...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研究九世班禅大师生平历史、西藏政治制度史、西藏地方史、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史提供第一手历史资料,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作编辑的《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一书,最近已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23年11月15日,九世班禅离开西藏,出走内地。此后,他在内地居住和生活了十四年之久。在全国各地,除进行佛事和宣化活动外,他为反对外国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展开了不懈的斗争。其间形成的大量历史档案,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对这些宝贵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编辑出版,对于研究西藏近代史,对于研究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历史关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张践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4):117-121
1937年12月1日班禅于返藏途中,在玉树圆寂,班辕奉命进入西康,由于中央未能妥善解决班辕善后问题,而西康设治未久,内部矛盾复杂,遂因德钦汪母婚事问题,酿成"甘孜事变"。本文通过对"甘孜事变"的论述,说明中央对西藏的政策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它势必影响到与西藏关系密切的西康,这是以前研究西藏问题的学者未能注意,亦未能研究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