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打溜子在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一带。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表现丰富,演奏独特。打溜子被土家人叫为"打家伙",被广泛地用于土家人节日喜庆、婚嫁迎娶、新居落成、舍巴摆手等民俗活动及场合,是土家族地区流传的民族传统打击乐合奏形式。全套溜子由小锣、头钹、二钹、大锣等四件打击乐组成,有些曲牌还加唢呐、板鼓伴奏。土家族打溜子的演奏,是各种乐器配合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打溜子     
表现轻快,又颇有生态的《八哥洗澡》,经过湖南代表团的演奏,仿佛使观众身临其境了。这段曲目,描绘了活泼、天真的八哥鸟出笼拍翅、戏水、洗澡的情景。而这曲目却是用四件乐器:一面溜子锣、一面马锣、两副钹,即“溜子”演奏的。“打溜子”为土家族人民所喜爱,世世代代相传着。土家山寨,从五、六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演奏“打溜子”。每逢年节,嫁女接亲,祝贺新  相似文献   

3.
“撒叶儿嗬”是一句土家语,来源于一种土家族民间舞蹈音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号子。久而久之,土家人就称跳这种舞蹈叫跳“撒叶儿嗬”了。土家人还称这种舞蹈叫“打山鼓”或“跳山鼓”。出生在清江河畔的土家山寨里的著名作家田天就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撒叶儿嗬其实又叫做“打山鼓”,有些文人将其译为“打丧鼓”或“跳丧舞”,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龙山县坡脚乡是一个群众文化氛围很浓的土家山乡。全乡有6557人,土家族占98%。 该乡的土家人都能讲上家语,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该乡是中国土家族语言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也是土家族文化保存得最原始而丰厚的地方。该乡的摆手舞、打溜子早在 1964年11月就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演员彭继翠、张成友、龚道满、张祥武、张祥胜、田德隆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3年10月,在这里出生的原县文化馆音乐专干,现龙山县政协副主席田隆信同志创作并…  相似文献   

5.
刘妹 《中国民族》2012,(5):35-36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人的花铺盖。它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也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体现姑娘“价值”的重要标记。而西兰卡普的纹样,也逐渐成为土家人相互认同的符号形式,承载着民俗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土家人与歌     
土家族人爱唱歌,逢人便唱,每事必歌。土家人唱着歌比拟自己的歌唱生活: 土家生来爱唱歌,/歌子好比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唱得一只牛耳朵。 土家人一生与歌相伴。谁家新生小儿,众亲友“打十朝”祝酒贺新生,歌声伴随他走上人生之路。妈妈唱摇篮曲;外婆教唱儿歌。自个儿学的词语能连成句子了,差不多就用歌词表达意思。十二三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2,(5):52-53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曾经,每逢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新居落成等场合,土家族人便会由三四个人打着钹、敲着锣、吹着唢呐进行表演,或者惟妙惟肖地再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或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及神话传说……那表演常常会把你带入其设置的意境中去,让人陶醉不已。  相似文献   

8.
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取得了空前成功。而以湘西龙山为代表展演的土家族风情节目,同样在“世搏会”湖南活动周上大放异彩,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士家族的摆手舞、毛古斯、打溜子等,让世界领略了湘西的神秘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正摆手舞,土家语叫"舍巴",它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土家人生产、生活和征战场面。每逢庆贺新年、纪念祖先或团圆联欢,土家族人都要跳摆手舞。在土家人聚居的村寨,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摆手舞历史悠久。清乾隆《永顺府志》记载:"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此俗犹存。"  相似文献   

10.
世居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的彝族人家,过去曾被称为“土家人”,意为土著民族,实为彝族的一个支系,其衣着、习俗及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03,(5):8-9
民多朴直,无一点繁华之习;俗虽野陋,有一段天性之良。男勤于耕,野无旷土;女勤于织,户多机声。———保靖县志(清同治十年本)酉水太古老,每一粒沙石都刻着历史;酉水太深厚,每一道波光都闪着睿智。酉水流在土家人的血脉里,土家人便像酉水一样坦荡无羁;土家人的故事写在酉水上,酉水便和土家人一样有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民多朴直,无一点繁华之习;俗虽野陋,有一段天性之良。男勤于耕,野无旷土;女勤于织,户多机声。———保靖县志(清同治十年本)酉水太古老,每一粒沙石都刻着历史;酉水太深厚,每一道波光都闪着睿智。酉水流在土家人的血脉里,土家人便像酉水一样坦荡无羁;土家人的故事写在酉水上,酉水便和土家人一样有了永不褪色的记忆……  相似文献   

13.
《民族论坛》2012,(9):52-53
<正>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曾经,每逢婚丧嫁娶、节日喜庆、新居落成等场合,土家族人便会由三四个人打着钹、敲着锣、吹着唢呐进行表演,或者惟妙惟肖地再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或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及神话传说……那表演常常会把你带入其设置的意境中去,让人陶醉不已。  相似文献   

14.
<正>土家人祭土地神是为了祈求作为一方之主的土地神保佑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也保佑一村人平安、驱邪护村。土家人对土地神十分虔敬,凡土家族地区每村每寨都有一个或多个土地庙,随处可见。土地庙形式多种,有用大理石精心搭建的,也有用四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传统禁忌的文化寻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作为一种精神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土家人的禁忌文化古老神秘、源远流长。其源头,始于原始文化;其流变,贯穿于土家人的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史。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一样,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它具有存在解释、自我保护、社会整合、精神麻醉等多种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土家族传统禁忌是一把双刃剑,对土家族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有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二者共生互存,杂于一体。  相似文献   

16.
侗族的“打标”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打标”,侗语称为“多标”,客家人称为“打表”。“打标”就是用山区随地可见的芒冬草或其他植物,或者用生产工具等作为某种标志,常见的有山标、水标、田标、寨标、约标、鱼标以及特标等。“打标”是侗家人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它不仅反映了侗家古朴的传统习俗,同时也反映了侗家良好的精神面貌。这里,仅对侗族的“打标”习俗作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围着篝火“打跳”来“打跳”,是居住在滇西北泸沽湖畔的普米族人民十分喜爱的歌舞活动。普米人民把这种传统的歌舞活动,当成是生话中的盐食,走到哪里都有唱不尽的歌,跳不完的舞。用普米族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有嘴不唱歌做什么?有脚不跳舞做什么?”普米旅的“打跳”,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一支竹笛,有一块平地,少则三五人,多至几百人都可以进行。尤其是在佳节期间,或接嫁婚丧,新  相似文献   

18.
七姊妹山位于武夷山余脉、湖北宣恩县城东南角,平均海拔2014米。由于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形成了蔚然壮观的森林大千世界。尤其是发现了世界罕见的珙桐群落3499亩,分布面积达2.6万余亩,平均密度达25平方米一株。几乎所有的沟谷均有珙桐。自然更新良好,从实生苗到胸径140厘米的古珙桐都有。在群落中还发现一株世界级珙桐王,树高27米,胸经140厘米,树龄500年。它生长旺盛,每年四五月开花结籽,被当地土家人敬奉为“神树”。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世界著名观赏树。珙  相似文献   

19.
世居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的彝族人家,过去曾被称为“土家人”,意为土著民族,实为彝族的一个支系,其衣着、习俗及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为适应耕作需要,在山腰种植旱地作物的彝族人家基本都以一家为单位,分散居住在山腰平缓坡地上,各家之间都有相当距离。而种植水稻人家则居住稍低,但也都是在层层梯田上方稍微平缓的地方建三五间房屋自成院落,形成“独家村”。在交通沿线或较开阔的山谷,则有较多人家聚居的村落。  相似文献   

20.
土家织锦"老鼠嫁女"图纹蕴寓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土家人对鼠神的崇拜,寄寓着土家人多子多孙、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也折射出土家人避鼠除害,希望人寿年丰的功利追求。同时,对于聪明灵巧的土家族姑娘而言,编织"老鼠嫁女"的图纹还是一种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美满的理想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