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以后的70年间,特别是战后以来,中日两国史学界关于该事变的研究,已经成为近代中日关系史中的“显学”。这些成果,就日本侵华方面而言,主要集中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及其对“满洲”政策之研究,以及对于一二八事变的一些研究。但对于九一八事变时期,日本在既定的“满洲”政策之外,酝酿与探索对华新政策,至今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差别”政策是美国东亚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差别”政策从加强到逐步废除的各个阶段中,日本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中国差别”政策与美国对日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为“中国差别”政策最终的废除埋下了伏笔。日本还通过对华民间贸易和广泛地利用“例外程序”从内部侵蚀了“中国差别”政策的基础。在废除“中国差别”政策的最后谈判过程中,日本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实力的膨胀和它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扩张趋势,美日之间的利害冲突愈演愈烈。美国力图排挤日本在华势力,而日本迅将美国升为“头号假想教”。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刚刚继位的格仁天皇支持田中内阁,召集所谓“东方会议”。田中义一内阁总理把会议通过的(对华政策纲领)和决定的政策奏呈天皇。其中写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相似文献   

4.
从借鉴日本“计划造船”政策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介绍日本“计划造船”政策中法律制度建设和产业政策对造船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并从中国经济发展背景、加强立法、加大国家对科技研发补贴和建立加速折旧制度4个方面提出中国借鉴日本“计划造船”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做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日本德川幕府末期出现的“海外雄飞论”奠定了“大陆政策”的最初理论基础。而明治初期的“征韩论”成为“大陆政策”形成的指导思想。朝鲜地处中国、俄国和日本之间,是俄国南进太平洋和日本北进中国的必争之地。中国与朝鲜存在悠久的亲藩关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甚密。明治政府初期,作为国家主要领导人物,如木户孝允、伊藤博文、井上馨和山县有朋等维新人物,继承和发展了“海外雄飞论”并将其具体化为“征韩论”…  相似文献   

6.
日俄战后,日本经营东北是其大陆政策的重要一环。而“间岛”则是日本通向中国东北地区的“后门”,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为在“间岛”建立与南满的旅大互为犄角的另一个侵略据点进行了种种阴谋活动。本文着重探讨了日本在建立“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前所进行的阴谋活动,以揭露日本介入“间岛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诗词三首     
杨玉辰 《中华魂》2010,(10):64-64
忆往昔之十八:走日本 我生于抗日国难之秋。三岁多,日寇自潮汕直逼兴梅,为避血光之灾,百姓举家纷逃。称“走日本”。母挑一副箩筐,左装大米、番薯、杂物,我盘腿坐右,仰首观天,一家挤在逃难人流中……  相似文献   

8.
甲午战争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陆政策”是明治政府“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体现。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第一个目标是征服朝鲜。为进一步推行其政策,日本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日本急切寻找战机。朝鲜的东学党起义,是日本求之不得的,它故意纠住不放,终于挑起战争  相似文献   

9.
“掠美之嫌”与“失之眉睫”曦钟有一次,日本研究中国六朝文学专家清水凯夫教授对我说,他读中国学者写的论文,经常发现一些文章的论点论据彼此雷同,觉得很奇怪。其实,近年来国内也不断有学者指出,在一些学术论著中,相同或相似的观点比比皆是。或者别人已经解决的问...  相似文献   

10.
德国对待1931-1933年远东危机态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为了摆脱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和《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对日本采取了承认其在远东的霸权地位,认同其在中国的特殊利益的政策,以便争取得到日本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受这种意图影响,在“9.18事变”爆发后,德国在国联采取了表面上“中立”,实际上袒护和纵容日本的政策,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大陆政策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基本国策,它的核心是分割中国的满蒙,进而征服中国。日本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的目的,是借阻挡国民党军队“北伐”之机,制造战争恐怖,与关东军南北呼应,占领山东和满蒙。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 ,日本奉行的对外政策是以朝鲜为跳板侵占中国的东北部 ,进而吞并全中国的“大陆政策”。为此 ,日本与沙俄展开了激烈争夺。日本作为日俄战争的战胜国 ,继承了沙俄在中国东北攫取的权益。设立满铁是以股份公司的形式作为伪装 ,执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中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13.
“甲午中日战争”迄今已经100年,在当今和平发展与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回顾这段国难痛史,总结历史教训,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警惕帝国主义战争狂。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发动掠夺邻近弱小民族战争,“开辟了走上近代帝国主义强盗政策的道路。”细治政府还制定出“大陆政策”:第一步,侵略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征服全世界。于1874年,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武装侵占中国的台湾;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八从此,日本的政…  相似文献   

14.
晓帆 《21世纪》2001,(10):36-37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就在中国的家长们热衷于把孩子送出去留学的时候,外国的家长们也开始积极地把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美国、英国、日本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中文热”悄然兴起。我曾去日本某大学教授中文课,亲眼目睹了日本学习中文的热情。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了有关中国的课程。学生们之所以选修中文,是因为好找工作。当然,我所在的那所日本大学里,也有很多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基本上是自费去日本学习的。这些中国留学生报考的专业主要是经济、经营学科。以我工作过的某大学经济学部为例,中文方面开的选修课有“中国概论”(一)…  相似文献   

15.
明清鼎革之后,中日两国围绕着“华夷之辨”而展开“脱夷”思想的建构。一方面,清统治阶层通过构建“华夷一家”而消弭“华夷之辨”的紧张性,为其统治中国提供了学理依据;一方面,日本江户学人则视中国大陆发生了“华夷变态”,并由此塑造“日本为中华”的优越论。这两种似同实异的“脱夷”思想更间接影响了西方“民族观”在近代中日的传播与演变。换言之,近代中日两国对西方“民族”观念的不同接受历程,正是明清鼎革后中日“脱夷”思想在近代的回响。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日双方角色的变化,即自进入近代以来从古代的日本“以中国为师”转变为中国“以日为师”的文化交流趋向。这种趋向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及各种政治力量为救亡图存而“以强敌为师”学习日本,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日本借鉴于中国近代数度败于列强之教训,使中国成为其前车之鉴,推动了日本近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中日文化交流趋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日两国在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心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7.
《北方人》2006,(3)
袁世凯自挽:“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孙中山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40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40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1916年11月8日,禁锷溘然长逝,年仅35岁,去世前口授蒋百里代写遗电:“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二、意见多由于争权利,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日双方角色的变化,即自进入近代以来从古代的日本“以中国为师”转变为中国“以日为师”的文化交流趋向。这种趋向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及各种政治力量为救亡图存而“以强敌为师”学习日本,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日本借鉴于中国近代数度败于列强之教训,使中国成为其前车之鉴,推动了日本近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中日文化交流趋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日两国在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心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主导下的国联非但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侵华行为,反而在其不断纵容之下,日本侵华脚步不断加大。究其本质,此时英国在中国问题上对日本的退让,源自于一战后英国整体实力的下降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远比日本为低。英国这种绥靖政策的推行首当其冲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长远来看,也损害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和平原则,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20.
论两次大战之间德国远东政策中的亲日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战以后,魏玛政府在远东一方面实行“非强权政治”、“中立”、“平衡”政策,为迅速恢复和改善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重返远东市场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承认日本在远东的霸权,明显亲日。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远东政策的亲日色彩愈浓,终致1938年后撕去“中立”外衣,抛弃中国,与日本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将人类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