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本体论领域,客观性指物质性和人类物质实践活动性;在认识论领域,客观性指认识与客体的符合性、一致性和认识客体对于认识主体的外在性、独立性。讨论真理是揭示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和满足.价值认识是价值主体关于价值事实的认识,具备“合理性”的价值认识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真理是反映价值客体(事实)本质和规律的(价值)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价值范畴的本质与概念,学术界先后提出过不下几十种现点。1999年这一讨论仍未间断。 杨曾宪在《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撰文《论价值的多重本质》,试图转变研究方法和路径,用“系统中心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取代“实物中心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出价值同时具有“发生论”、“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多重本质,据此得出价值的概念表述:价值是事物(包含观念形态存在的精神客体)结构、功能、属性在人类社会文化经济系统中所具有的或所获得的、体现人类生命本质或有利于人类与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功能、属性的总和…  相似文献   

3.
汤建龙 《江淮论坛》2002,18(5):47-51
本文旨在讨论哲学本体论的实质及其理论形态,把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的相互矛盾、对立的认识在三个层面上作出统一的理解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或是对本体论思维的超越,这三种理解是不矛盾的,而是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本体"在"本原"意义上使用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相对于唯心主义的精神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当"本体"在"本质"意义上使用时,和旧唯物主义相对,作为实践的、革命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传统本体论思维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自80年代后期开展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以来,我国哲学界出现了“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实践唯物主义学派”,或称之为“唯实践唯物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片面夸大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用“实践唯物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这二对范畴,可以从实践这一基本范畴中引申出来”、“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实践的存在”①等等。对这些主张和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并就此谈一些…  相似文献   

5.
价值与审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价值活动是在物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建立起来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形式.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它是在人类的客观实践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审美活动就属于价值活动范畴,但它是一般价值活动中的特殊种类.审美价值与许多事物的物质功利价值相比,具有更明显的精神性,它是一种精神价值;尤其是它具有更强烈、更明显的情感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情感价值.与其他价值相比,审美价值更明显地表现为它是以人自身为最高目的、以人的全面而完整的发展为最高理想、以满足人本身的自由生命创造为最高尺度的价值.而且,与其他价值相比,审美价值的形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体论问题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据和哲学思维根据 ,是任何真正哲学都难以回避的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传统本体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 ,但它终究只是本体论问题的一种历史性解答方式。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 ,是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重要基础。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显著特点在于 ,他坚持实践论思维方式 ,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 ,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本体问题 ,强调以社会存在和人的生存发展来统摄自然本体 ,并把合理性追求融入本体问题的探索之中 ,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探索根本置换了本体论研究的问题域 ,鲜明地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人道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定。深入理解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价值取向 ,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实践本体论与物质本体论的争论中,物质本体论者认为,存在着的世界首先是一个物质世界,应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来理解实践;实践本体论主张者则指出,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和社会都是人化的产物,只有在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中得到规定。由于人们对本体、世界、物质和实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讨论中,存在着许多尚未弄清和解决的问题。其中主要有:如何理解本体?如何理解物质和实践及其二者的关系?如何理解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在本体论上的区别?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有何得失?究竟怎样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必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象、本质、功能及其在哲学史上产生的变革作出系统考察,以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体系。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把握和再现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它从“物的原则”升华为“实践原则”,並高层次地回归到“主体原则”,它要求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理解和把握整个对象世界。这是一种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追寻的本体,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並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态的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同时执行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职能,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解决人们历史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发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一、实践:文化——价值系统 文化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创造价值对象、享用价值对象的过程、方式及其成果的总体。文化的这种总体过程具有此在性和历时性。而实际上,这两者又是统一的。创造文化的主体不同,地域不同,使文化具有了民族性和地域性;创造文化的方式不同,时代不同,使文化具有了时代性和阶段性。但无论怎样,文化的生成和延传是离不开人类实践的。但实践却不就是文化本身。即是说,实践只是使文化得以产生的基础,是使文化得以可能和必然的本体论前提。人类的任何一个实践活动都是合目的性的,即具有明确目的的,至于这个目的是否合理,这是一个伦理学问题,尽可以另当别论,这个目的就是实践主体之特定的需要结  相似文献   

10.
价值学界多年来一直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价值"等同于"价值一般"。曾有学者质疑:人吃饭与牛吃草,都满足生存需要,为什么只有前者为"价值关系"?本文从回答这个问题入手,阐述了"价值"的合法性与价值论的科学性问题。尽管从价值中心主义出发,人类拥有命名"价值"的"特权",但人毕竟不是只消极地满足本能需要,而是能超越本能、创造属人的世界;相对而言,人的类本质对人类生存更有意义。这样,当客体效用功能因满足主体需要、获得"效用价值"的同时,客体显示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或"本质觉悟",便也被人类所肯定,获得了"类本价值"属性。科学的"价值一般"定义,理应把握价值为人、立人的二重性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