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基毅 《南方论刊》2006,(7):51-51,50
高州市的“潘茂名文化”已经兴起,首先是《岭南道教先驱潘茂名》(张均绍编著)一书的出版,接着是刘劲编著的《潘仙传奇》举行发行式,还有陈勋超的粤剧《神医潘茂名》剧本已在审稿中,苏汉材的《潘茂名与道教(资料汇辑)》等等,这说明“潘茂名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行将掀起。潘茂名以人为本、悬壶济世、殉职治病,一代名医,笔者也想就潘茂名史迹谈些浅见,供研究潘茂名史迹同志参考。《茂名县志》人物志(民国志)载:“潘茂名者邑之潘坡村人。晋永嘉末处士(约公元310年),莫知其生卒始末”。研究潘茂名学者认为永嘉末(310)处士,以出道一般要20岁为界…  相似文献   

2.
意识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成定论。康才洪同志在《论人的意识反作用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具体事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个命题不能成立。《问题》的意见,不敢苟同。其症结所在,是偏离了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正> 姚伯茂同志在《东岳论丛》1983年第1期发表《也谈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一文,对我的《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一文提出了两条商榷意见,值得进一步讨论。我想再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姚伯茂同志和其他同志。姚伯茂同志的第一点意见是:拙文所说  相似文献   

4.
拙文《要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在《齐鲁学刊》发表后,有幸得到庞长富同志的回答。他的《“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是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命题——答张明同志》一文(以下简称《答文》),对我颇多启发,但对其中的许多观点,仍觉有再商榷的必要。我想,这种开诚布公的、同志式的讨论,对于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会有裨益的。《答文》否认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关系,所持的基本观点就是:“什么是‘对立的统一’?根据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对立的统一’的重要含意之一就是矛盾双方各以和它对立着的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着,即失去一方,它方就同时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条件。”(以下凡引《答文》,不再注明出处)他接着说:  相似文献   

5.
潘菽自传     
我是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现名潘菽,在家原名潘有年,出外读书曾用名潘淑,字水叔(水菽)。一八九七年七月十三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一九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后改称系)。次年留美。一九二三年获印第安那大学硕士学位。一九二六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七年回国后在第四中山大学任教。这所大学后称江苏大学,不久又改名为中央大学。我一直在中央大学理学院心理  相似文献   

6.
(一)于学远同志在《关于“物质”概念的对话》一文中提出,在唯物主义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要多方面地研究物质理论、物质概念。(见《自然辩证法通讯》一九八○年第二期)当然,这里所指的“物质概念”应该属于辩证逻辑所说的具体概念,是“许多规定的综合”。但是当这个问题在全国展开讨论以后,有些同志却只将物质概念当作类的概念(通过种加属差来定义)去理解,并将问题集中到物质定义问题上。于是问题的提法便变成:除了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研究物质概念给物质下定义之外,是否还可以从本体论上给物质下定义呢?而这些本体论定义制订出来  相似文献   

7.
“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主要是反映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一对范畴。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马克思还使用过“决定性的反作用”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1页)。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曾对这一对范畴作过明确的表述:“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一年《贵州社会科学》第二期上,刊登了孙显元同志的《论物质和物质形态》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孙文”对我去年在同一个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见《贵州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号《试论实体和场的统一体是物质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一文,以下简称《统一体》)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统一体》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物质是实体和场的统一体。或者说,实体和场的统一体是物质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孙文”对这一论  相似文献   

9.
物质说沉思     
<正> 建国四十年来,在关于物质说的讨论中,许多同志认为现代哲学界流行的物质说是科学和完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些不同的看法,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同志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现代物质说的一连串矛盾第一,什么是物质?有的说:“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客观实在,这是物质的共性”(李秀林、王子、李淮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38、40页)。也有的说:“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结构,而是指物质的全体,是对物质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发展形式共同本质的概括。”(韩树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第47页)但哲学教科书又都认为:“物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精神之外,不依赖于意识、精神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邹先松同志在《我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一点看法》一文(见《学术研究》1980年第2期)中提出一个基本观点:“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现在我就邹同志提出的几个论据一一加以分析,发表不同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一、“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吗? 邹同志认为“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的第一个论据是:“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我认为这个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的思想的基本意思是:(1)客观物质  相似文献   

11.
宁可同志在《汉代农业生产漫谈》(《光明日报》1979年4月10日)一文中,用了三个数字来说明汉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两千斤,每个农业人口每年口粮四日八十六斤,全国每人每年占有粮食六百四十斤。”据此,他得出一个结论: “从汉以来的两千年,我国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农业劳动生产率、每个农业人  相似文献   

12.
1978年底,我写了《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问题》一文(刊《江汉论坛》1979年第2期),对当时我所看到的国内外有关论著,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包括张怀瑾同志的两篇文章:《马克思关于艺术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是“过时”了吗?》(《文艺报》1959年第4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1期)。本文拟专就张怀瑾同志发表在1981年第4期《学术月刊》上的《再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兼答何国瑞、刘世钰诸同志》一文(以下引张的话未注出处者,均见此文),与张怀瑾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经给哲学物质概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这个定义,深刻地揭示了哲学物质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科学地规定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然而近年来,对如何理解这一定义发生了一些争论。有的同志认为,哲学物质概念的外延应当扩大,应当把所谓“渗透了人类意识的物质”和“客观化的意识现象”包括进去。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因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看法与之商榷。  相似文献   

14.
《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上发表了晓亮同志的题为《生产力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文章(以下简称晓文)。我认为,他的一些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晓亮同志商榷。物质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②精神则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它是高度发展,高度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精神对于物质有依赖的作用,思维不能离开人脑。但精神毕竟是与物质相对立而存在的范畴。晓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出发,引证了经典作家关于物质和精神,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和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生产力(生产物质产品的力量)”和“精神的生产力(生产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期的《学习与探索》上,庞长富同志的《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的文章(以下简称《庞文》)认为:一、物质与意识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与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是根本不相符合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仅没有任何根据,而且早已遭到批判;”二、物质与意识两者是“相适应”的,但是,“‘相适应’或相统一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非笼而统之地都是对立的统一的关系”;三、“意识统一于物质所讲的‘统一’与对立面的统一所讲的‘统一’,是两个形声虽同而涵义具有原则区别的两个概念。前一个‘统一’讲的是世界的本质问题,是意识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而对立面的统一所讲的‘统一’的重要内容之一,却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串通、相互依赖或依存,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失去一方它方就不能存在……”。归纳起来,《庞文》的观点是,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必须是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一方失掉它方即不能存在,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却是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能够脱离开意识而独立的存在,因此,两者构不成对立面的统一的关系。我认为,这—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本刊一九八○年第四期发表王中忱同志的《丁玲的名、别名、笔名辑录》一文以后,相继收到几份来信来稿,提出补正,现综述如下: 乇乇:(zhè音浙)一九二八年七月三十一日、八月二日在《中央日报·红与黑》副刊第三、四号,发表散文《素描》时署名(上海潘颂德,无锡荣耀祥)。喻自己是文坛小兵。(武汉熊守海)  相似文献   

17.
<正> 《东岳论丛》第三期上发表了张凌云同志写的《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一文。文章对于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提出了新的看法,读后颇受启发,但对他的解释仍然感到不甚准确。这里想发表点不同的浅见,以求教于张凌云同志和其他的同志们。我们要讨论清楚什么是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首先必须弄清意识能否对物质起决定作用,如果能起决定作用,那么,只有在什么样的情况或条件下,才能起决定作用。“能否起决定作用”与“在  相似文献   

18.
近十几年来,人们一直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提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命题。一九七四年后,有同志还断定“两变”的提法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两变’的命题,表述了辩证唯物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完满解决。”(梁琼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可以理解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以下简称《表述》,载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学术研究》)这更远远超出了一个认识论命题的范围。然而,这种提法究竟是否科学,这种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我认为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史记·游侠列传》载:“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对其中的“已诺”,一般是把它解释为“已经”、“践履”之意;郭在贻同志在《漫谈古书的注解》(载《学术月刊》1980年第1期)一文中不同意这一传统的解释,而认为“已”古有“不许”之义,此与诺正相反对。经研究,我认为还是解作“已”字的常义是对的。理由如下:(一)如果将“已”字解释成为不许,反与文意相忤,与“诚”了不相关,显然不合作者原意;(二)古人“重然诺”、“一诺千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来,哲学界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哲学命题继续展开深入讨论。现将部分观点综合介绍如下:一、“两变”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他们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两变”命题,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