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素质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寓兵于农、担负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使命的特殊的社会集团组织,也是至今全国惟一保留下来的兵团。本文着重探讨了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素质下降的原因及提高人口素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课题组的调查资料,研究朝鲜族人口特征对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育龄妇女对稳定朝鲜族人口有重要的作用;15~34岁人口群体迁移倾向最大;未婚者迁移到韩国的倾向比已婚者小;基础教育加大了人们的迁移倾向;拥有农业户口的居民迁移到韩国的倾向较大;家庭人口数与迁移倾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现状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双方均产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人口迁移和流动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新疆一直是人口迁移活动频繁的地区。本文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近年来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的现状进行了翔实的描述,评价了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的效果,指出了省际人口迁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立新疆人口省际迁移的协调机制、采用灵活人口政策吸引外省优秀人口和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若干新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根据对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认为二十世经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表现出如下新特点 :一是人口迁移与流动进入新阶段 ,二是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呈现新模式 ,三是城市内部迁移成为新热点 ,四是城乡人口互动蕴涵新挑战 ,五是“人口窗口”提供新机遇。 相似文献
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自1954年10月组建以来,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它不仅出色地履行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而且创造了内涵丰富、独具兵团特色的军垦文化,而人口计生工作正是其中甚为闪亮、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7.
上海市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近年来上海市外人口入迁及市内人口迁移规模增长,市外人口入迁、市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对上海人口再分布变动的影响,发现上海市内、外入口迁移,促进了上海人口再分布的郊区化发展与均衡化变动,对上海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功能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都心部高密度人口仍按"摊大饼"方式外迁扩散、郊区有些区县因人口净迁出而形成一定相对"过疏化"趋势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国际间的人口迁移与境内迁移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包括国际间迁移遇到更多的障碍,受到各国迁移法规和政策限制;迁移者知识和技能是否可以转移到另一社会环境中使用的问题;国家之间语言、文化宗教以及其它一系列差异要远远大于境内区域间的差异。由于国际迁移的这些特点,国际迁移在境内迁移的理论基础上,还要考虑国家之间的法规和政策限制的因素、国家间社会福利之间的差别,以及更注重对非经济因素的考查。目前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对国际的或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老年人口迁移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描述老年人口跨地市级迁移的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口依旧把经济发达地带、大城市作为主要迁入地,与青壮年人口迁移方向产生同构。城乡老年迁移人口在迁移动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城市户籍老年迁移人口受家庭因素驱动更大,农村户籍老年人的迁移原因更多元。从对迁入地的影响来看,国内老年迁移人口的迁入地过于集中,将对迁入地的社会医疗服务设施等构成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下简称兵团 )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的现状 ,在揭示兵团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解决兵团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问题的几点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十三个师所属团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和地域分布。兵团团场2010年老年人口总数为18.3万人,占团场总人口的10.4%,性别比为113.3,年龄中位数为72.1岁。兵团团场的人口年龄结构属于老年型,老年人口比重、老少比和老年抚养比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北疆团场比南疆和东疆团场高。虽然单位土地面积上老年人口的分布不均衡,但是,单位耕地面积上老年人口的分布是均衡的。兵团团场老年人口密度为2.7人/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和17.6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人口老龄化对北疆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和养老保障的压力将不断增大,对兵团承担屯垦戍边及保障新疆长治久安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兵团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人口的规模、素质和结构都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文章选取兵团人口规模、职业构成、素质以及生活条件等指标构建了兵团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兵团人口的发展现状及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是兵团人口的综合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对如何提高兵团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新疆南部兵团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口规模、农业人口、就业人员数及就业人员产业结构的系统分析。了解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如何妥善处理协调人力资源、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建议。主要结论:(1)南疆过低的人口比例不利于团场小城镇建设,更不利于发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威慑“三股势力”的重要作用和劳动力的资源储备。(2)南疆兵团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不很匹配.阻碍了农村刺余劳动力的转移。(3)南疆兵团就业结构中一产就业人数比重偏大。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新疆南部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的省际迁移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人口总数中。省际迁移人口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建国以来新疆人口迁移特点,结果表明:新疆人口迁移活动主要表征为国家有计划的迁移和人口自发迁移。迁移过程具明显的时间阶段性;迁入人口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男性青壮年为主:人口迁入地区主要为开发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迁入主因是国家政策及大量土地资源的吸引.人口迁出主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祖籍亲缘关系、户籍管制的放松;省际人口迁移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以及新疆与其他省区的交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刺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疆人口净迁入急剧减少、人才流失加剧、劳动力出现有限供给,政府劳动力政策出现偏差等现象,分别从贡献率与边际效应两个视角对人口迁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根据改进后的经济增长率分解法测算了人口迁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后发现,1978-2013年,人口净迁入使新疆经济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核算理论与拓展的C-D生产函数测算了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后发现,人口净迁移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可以提高0.24个百分点。量化研究的结果表明,新疆一直以来是我国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区,人口迁入并不构成新疆经济发展的负担,反而为经济发展带来了红利。 相似文献
17.
再论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统计口径界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迁移概念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始终是国内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本文具体分析了这种概念的模糊及统计口径的混乱,探讨了存在这种混乱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提出统一的概念及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统计口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论述清朝政府在新疆地区推行的经济开发政策和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了清代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影响,提出清代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19.
We examined migration in China using the 2005 inter-census population survey, in which migrants were registered at both their place of original (hukou) residence and at their destination. We find evidence that the estimated number of internal migrants in China i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the enumeration method. We estimate that the traditional destination-based survey method fails to account for more than a third of migrants found using comparable origin-based methods. The ‘missing’ migrants are disproportionately young, male, and holders of rural hukou. We find that origin-based methods are more effective at capturing migrants who travel short distances for short periods, whereas destination-based methods are more effective when entire households have migrated and no remaining family members are located at the hukou location. We conclude with a set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population surveys in countries with large migrant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