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晚安,苔丝狄蒙娜>作为一部后现代的荒诞戏剧,在颠覆理性主义的方面与后现代哲学家福柯的思想不谋而合.文章以福柯关于知识、话语和权力的关系,理性的他者--癫狂,以及理性主义下性别特征三方面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剧作者如何以荒诞的手法从内容和形式上颠覆理性主义的霸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存在主义解读,阐释了小说死亡模式的荒诞性和死亡内涵的严肃性,从而揭示了这部最具有后现代特征的黑色幽默经典作品,在存在主义的影响下,其死亡主题也呈现了手法荒诞化和心理零散化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3.
与荒唐、荒谬不同,荒诞不仅是一种叙事、虚构方式,还是一个审美范畴。正是这一根本属性使荒诞在古往今来的文艺创作中成为与写实、浪漫、象征等齐头并进、互渗互补的基本创作美学类型之一。荒诞的主要艺术形态一为于写实性的荒唐里有所隐含,二为在极致化的浪漫中生成意蕴,三为与象征主义结缘而使书写更趋向哲理化;1990年代后在中国,又出现了以文学经典的重构来承载题旨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二战前后的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有很大的区别,即以荒诞的形式表达荒诞的内容。荒诞的形式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通常的戏剧情节,只有一种情势;第二,没有人物刻画;第三,舞台的象征化。其形式表达了荒诞的主题:人的异化;深刻的虚无感;人荒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乔纳森·弗兰岑的第四部小说,它既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又尝试加入后现代元素,将自由表达得恰到好处。在荒诞、多元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弗兰岑回归到现实主义传统,但这种现实主义又融合了后现代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后现代文化症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风东渐的浪潮中,西方后现代文化逐渐进入中国大陆,使处于前工业社会时期的中国大陆染上了后现代社会才具有的后现代色彩。电影艺术是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电影出现的平面化、零散化等特征,则隐喻了一场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7.
《秃头歌女》作为荒诞派的开山奠基之作,以它独有的创作风格和表演形式对传统的戏剧进行了大胆地突破.剧作中的“荒诞”表现在人物的语言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几方面.它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反戏剧”,作家用荒诞的方式表现现实世界的荒诞,又用荒诞的方式反抗现实的荒诞,然而真正是我们感到荒谬的是虽然荒诞派剧作家们认为理性本身也是一种荒诞,但荒诞派戏剧正是他们长期理性思索的成果,这究竟是他们的失败,亦或是他们的成功呢?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术界对詹姆逊后现代理论的接受经历了从理论评介到话语实践、从机械挪用到创造性发挥的转变.但是,我国詹姆进后现代理论的接受整体上并没有了解詹姆逊后现代理论植根于西方土壤的深刻内涵,而只是把他有关对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关键词抽离出来对中国的相似现象进行抽象批判,没有考虑中国的现实发展.对于中国后现代理论的研究与未来发展,应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回归后现代主义的经典文本,注重后现代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联系中国现实语境,注重后现代理论的在地化思考.  相似文献   

9.
《第七天》运用“以死写生”的荒诞方式,串联起一系列的荒诞事件,呈现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出生者世界和死者世界,表层的荒诞叙事下是深层的荒诞意义.小说通过对生者世界、死者世界里的“死无葬身之地”和“安息之地”的矛盾化叙事,呈现了余华对社会荒诞的绝望以及对普通大众的同情与悲悯,以此构成荒诞化的奇观.但作者结构“荒诞奇观”的内在逻辑——简单的二分对立,使得“荒诞”缺乏力量.  相似文献   

10.
墨白长篇小说是一种迥异于目前商业化叙事的先锋文本。他以探索中国那场荒诞而真实的文革岁月和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一些人精神的匮乏和压抑见长。其魅力主要来自主题意蕴上对历史荒诞与人性沉落的尖锐刺痛感的把握 ,以及文本形式上以神秘与独白呓语为特征的梦幻式结构和诗性叙述  相似文献   

11.
新媒介和后现代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媒介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给诸如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介带来了新的社会化特点,同时导致像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它们的主导特质是:图像的优势地位;巨量多元信息的快速流动;广泛的互动性。而上述特质对生活的平面化与历史意识的丧失、小叙事的流行、消费文化的出现和新主体的产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种种新的文化症候为我们想像未来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在当今文化领域所遭遇到的现实难题是后现代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后现代境遇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要深刻辨识后现代文化思潮给其带来的现实挑战,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契机,对后现代主义有所批判地借鉴,最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后现代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 ,它具体体现为当代西方文化的非中心性、平面性、商品性、复制性、大众性等特征。立足于对当代西方文化的这种价值判断 ,后现代理论家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消极性的文化 ,是体现后现代文化精神的主要文化形式。这种观点影响了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本文批判了认为中国产生了后现代主义、中国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这两种错误的观点 ,并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改编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电影工作者在将莎士比亚的作品搬上银幕时已对其作品进行了大胆的僭越与颠覆,《哈姆雷特2000版》便是其中的代表影片。这部电影带着深深的后现代主义烙印进入到观众视野。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为依据阐述这部电影当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可以探寻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作品电影改编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5.
冯内古特在《冠军早餐》中通过刻画屈鲁特、德威恩和斯都奇三位无深度人物的形象,揭露了晚期资本主义无深度文化对个体的自由意志的毒害,表达了他作为一名文化清道夫对后现代无深度文化的批判以及他对建设一种真正人道、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缠绕及其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不只是紊乱,而且被严重扭曲和涂改。如果说在后现代话语初起阶段,人们还并不能梳理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为了给新的理论话语创建一个崭新的形象,而夸大了二者之间的对立和裂痕,那么,全部理论发展至今,就没有理由还在二者之间制造人为的冲突。在我看来,后现代并不是对现代性简单的抛弃和颠覆,而是在更加合理和从容的境况中,对现代性的修正、拓展和精细化。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实践中表现出的困扰,也显示了重新建构后现代的思想视野和审美表现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沿袭着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开创的文化伦理研究路径与响应着第二代倡导的伦理转向,韦尔默以伦理学视角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阐释和解读,这在宽泛意义上具有重写后现代文化的意味。他认为这种文化中的自由化的游戏和多样化的风格在体现社会的自由和民主观念的同时,也培养着民众的自由和民主政治意识,某种程度上这是文化和艺术与生活互惠关系的一种写照。整体地看,韦尔默的后现代文化伦理研究既为了倡导一种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又为了构建一种自由、民主的伦理生活,这种良善生活在给予所有人以平等尊重的同时,也有效地激发着他们的伦理潜能。  相似文献   

18.
韩国故事影片《时间》是导演金基德精心谱写的一曲潘多拉式的时代悲歌。该片呈现了整容手术对现代社会的致命吸引力和毁灭性打击的两难境地。作为整部影片中最主要的隐喻,整容手术被置于一种后现代式的审视和沉思之中。片中人物的精心刻画,故事情节和艺术手法的异乎寻常无一不透露出后现代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女勇士>"白虎山学艺"章节中对花木兰故事的改写是按照后现代主义原则进行的,服务于作者汤亭亭构建美国华裔女性种族、个人文化身份的需要,并恰好契合了当今美国社会由欧洲中心主义转向文化多元主义的文化政治语境.虽然这一改写引来了反对者铺天盖地的责难,但其中戏拟、拼贴等后现代手法的大胆使用,使花木兰形象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同时在迪斯尼电影<花木兰>的推波助澜下,该形象成为近几年最受美国人欢迎的中国人物.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期电影的后现代性价值体现在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要求形式的多元和文化的共享,它冲击了传统观念、增加了电影类型和丰富了电影技术等方面,后现代电影满足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想像,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