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思想家李贽经历了近乎传奇的一生.李贽的生平铸就了他的人格.李贽<说书>两卷是其八股文的代表作,它们在八股文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八股文的文献中属于珍贵的文献.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李贽的八股文合乎儒家传统但不迷信圣人之言;始终坚持对于真理的追求构成了李贽八股文的思想基础;李贽将八股文与文学作品同等看待,主张八股文必须有澎湃的激情;保持纯洁的心灵是李贽的八股文具有勃勃生机的人格保证.  相似文献   

2.
明后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异端的代表是李贽.他介于王阳明和黄宗羲之间,是中国封建晚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中介.李贽的异端特征主要表现在人格和思想上的相对独立性,即对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背离和思想上的叛离.李贽代表的异端,没有赖以依存的社会力量,失败是必然的.李贽只得以76岁的高龄自杀于狱中,以死对抗统治者的高压.李贽的价值取向在于思想的力量,但他的创造并不多,对旧思想的破坏多于新思想的建设,时代没有为他提供更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论李贽的"成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思想的真正核心是“成人说”。“成人说”要求人们摆脱僵化的儒家伦理教条的限制,自由地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圣贤之才,而这就需要社会提供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同时更需要个人的胆识。李贽的“成人”标准表明了他的思想局限性,但他对“成人”思想的自由探索,也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 李贽(公元1527—1602年)这个被反动儒家骂为“非圣无法”、“异端之尤”的反理学斗士,他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李贽赞赏过王阳明,晚年又信佛教,是个唯心论者;有人认为李贽讲过“形、神,两  相似文献   

5.
李贽(公元1527——1602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高举尊法反儒旗帜的进步思想家。他以“头可断”“身不可辱”的大无畏精神,同官僚大地主阶级尊孔反法思潮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提倡社会变革,赞扬法家思想,怒斥孔孟之道。在文学领域中,他更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否定千古相传的儒家的文学主张,对儒家复古主义的逆流予以迎头痛击,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增添了光辉的篇章。李贽所处的明朝末年,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期。当时,  相似文献   

6.
(一) 李贽(公元1527—1602年)这个被反动儒家骂为“非圣无法”、“异端之尤”的反理学斗士,他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历来就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李贽赞赏过王阳明,晚年又信佛教,是个唯心论者;有人认为李贽讲过“形、神,两物也”,近于二元论;还有人认为李贽早年具有唯物论倾向,晚年堕入了唯心论。今天,深入  相似文献   

7.
李贽的经典观是李贽思想研究目前尚未谈及的领域,李贽一面挑战明代程朱官学经典的绝对权威,另一面又以儒经倡日用之学,经世致用;旁摄佛、道二教经典.吸取精义以释儒经;探讨儒经与史书、文学作品的关系.还原儒家经典为平常之书,并侧面体现经典文本生活化倾向的时代思潮;标立童心,重视自然本性,以"不求甚解"的方式释经、解经、评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贽的经典观目的旨在以"童心"为依傍,批判程朱,反空谈心性,倡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8.
在学术渊源上 ,人们通常将李贽列为王学左派 ,但他的思想其实走得更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除了他独特的个性与阅历 ,更重要的尤其在于他独特的为学之道。本文试图从李贽为学的目的以及方法论的角度 ,探讨他的为学之道区别于以往儒家学者的特殊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作者简介] 李贽(公元1527—1602年),字卓吾,又字宏甫,泉州府晋江(今福建晋江县)人,是明代后期杰出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家。李贽活动的年代,正当明末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资本主义初步萌芽时期。政治上宦官擅权,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此起彼伏。思想上孔学妖雾弥漫,反动统治者以程、朱理学做为挽救危局的精神支柱。李贽对这黑暗现实处处表示极大的愤懑,特别对儒家理学深恶痛绝。他把当时腐朽的统治者和当权的理学家作为自己的主要敌人,怒斥他们是一些“口谈道德”的猪狗,专门欺压人民的两面派、伪君子。李贽晚年隐居在湖北麻城龙湖芝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上法家跟儒家的斗争,以及尊法反儒和尊儒反法的斗争,历来是前进与倒退两条路线的斗争。这种斗争到了北宋以后,表现为理学(也称道学)与反理学的斗争。李贽就是我国十六世纪著名的尊法反儒的进步思想家。鲁迅说过:儒家对言论机关的垄断,“自宋元以来,尤其利害。我们几乎看不见一部非‘业儒’的书,听不到一句非士人的话。”明朝的进步思想家李贽敢于在言论机关被‘业儒’垄断的情况下,独树一帜,猛烈地抨击孔孟之道、反动理学,同时敢于赞扬秦始皇及法家学派,这说明他具有大无畏的反潮流精神。李贽在反儒和尊法两个方面,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他前辈的进步思想家。结台批林批孔,研究李贽的思想对于我们汲取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认清林彪所宣扬的孔孟之道的反动实质,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李贽,号卓吾。回族。明代福建泉州晋江人。家庭以经商为世业。李贽少举孝廉,继后任过二十余年小官。中年后辞官,远离故乡专门从事著作与讲学。因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反对封建礼教,抨击虚伪的道学,被明代反动统治者目为“异端之尤”,加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逮捕入狱。他在狱中宁死不屈,奋而夺刀自刎。死时,年七十六岁。  相似文献   

12.
李贽"人文主义"人性论评析--兼与西欧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李贽反对纲常名教、鼓吹私心利欲的人性论,常常被视为体现了市民阶级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实际上,步入封建衰世的晚明社会,还远未出现西欧的那种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作为一位对腐败政治极度不满的官僚士大夫,李贽的人性论不可能包蕴着人文主义的内涵.西欧人文主义者"个体本位"的人本观,以个人"自由"为轴心,以人的世俗追求与享乐为归宿点.而李贽在鼓吹人的私心利欲时,又力图将"人欲"纳入"圣人"导引和儒学"明德修身"扼制的轨道,进而沿着王学所开采的儒学异化路径,鼓吹儒、释、道"三教合一",将"人"引渡向一个弃绝尘欲的宗教苦海.这些都证明了他是一位反叛传统却又找不到出路的"异端"思想家.  相似文献   

13.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即公元十六世纪末),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严重地阻碍着历史向前发展。革新与守旧的斗争十分尖锐、激烈。生活在这一时代的进步思想家李贽,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传统观念、要求革新进步的反潮流斗士。他敢于向因循守旧、复古倒退的儒家反动思想展开猛烈的评击,无畏地同道学家进行战斗,并且满腔热情地呕歌历史上著名法家代表人物的历史功绩。因而招致封建统治阶级的仇视,对他施加种种迫害,最后把七十五岁的李贽“严拿治罪”,逼死狱中,并下令全部焚毁其已刻未刻的著作。但是和反动派的愿望相反,李贽的进步思想,他那顽强战斗和敢于反潮流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相似文献   

14.
“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文艺思想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观点。它认为流传后世的作品,都是作者对黑暗现实愤激不平的产物,它揭示了文艺创作中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体现了不满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这一学说的思想远源为孔子的“诗可以怨”,思想近源为屈原的“发愤以抒情”,而它所具有的反抗性、批判性则来自道家思想中批判传统、向往自由的精神,它熔汇了先秦儒家、道家、屈原这三大思想的精华。这一学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刘勰、钟嵘,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以及明代李贽等,都有与“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为了把注释李贽著作同研究李贽思想结合起来,福建省李贽著作注释组厦门小组于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三十日在厦门大学召开了李贽思想座谈会。应邀参加座谈的还有厦门市、晋江地区、龙溪地区的工农兵和专业理论干部代表、厦门大学文科各系、室代表和工农兵学员代表共六十多人。座谈会在省李贽著作注释出版领导小组和厦门大学党委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就李贽思想的几个问题开展严肃认真、生动活泼的讨论,现将主要问题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6.
李贽是我国明代后期具有初步启蒙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针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价值观,提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强调人的个体价值和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色和启蒙意义的价值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张问达劾奏李贽的罪名,一是以歪理邪说惑乱人心,二是诽孔谤圣,三是行为不检有伤风化,四是倡言佛法危及圣教。前两条是关键所在。但李贽在回答锦衣卫审讯时却说自己于圣教"有益无损"。如何看待二者的矛盾?李贽从本质上说是个儒家信徒,儒家的道德信条始终是他难以割舍的文化脐带。无论是与人辩难还是待人接物、评判人物,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一直是他所持的价值准绳。他推崇忠义甚至愚忠,赞扬节孝甚至愚孝。但他并非恪守儒家祖训,而是充满质疑精神,表现为常人难以理解的异端色彩。他指斥儒生的空疏无用,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反对轻视妇女的偏见,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往往不合于正统的评价标准。李贽观点的自相抵牾,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与他反对一切束缚、对自尊自适的自由人格追求有关,其次源于他著书立说时很少考虑社会效果而务求快心适性、追求真言真趣,再次与他立言的欲望相联系,另外还直接渊源于他对心学的热衷与向往。  相似文献   

18.
文章是对"‘李贽与云南’全国学术研讨会"的综述;李贽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云南是其思想转机的重要之地,对研究李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张建业、章培恒、黄霖、高桥稔、左藤链太郎、张文勋等著名学者在研讨会上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孕育在它所处社会背景的土壤中,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性。李贽“异端”思想的产生亦不例外。李贽作为中国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其思想充满了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异端,大加攻击,尽管他的进步思想在当时没有形成势力,但给中国文化思想界带来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古典和近代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的代表者,前后七子和李贽都把批判程朱理学以理非欲、为理废情、消解情理统一境界的谬误作为各自审美特征论的突破口。如果说七子重于情理关系,在情理和谐中实现情志的张扬,李贽则关注欲与理,在欲理对峙中达到情欲的超越。李贽童心说、自然情性论和泄愤说无不表现出对儒家诗教传统的背离。文学形态上,他提倡以俗为至文,高扬近俗大旗,是对前后七子古雅观念的反动,昭示了近代平民意识的泛滥。总之,在审美理想由古典而近代的思想链中,李贽这一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