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16世纪90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与节奏、悲剧风格与结局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显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的<雷雨>这两部剧作的题材、风格等方面都很接近,显示了两位戏剧大师在艺术创作技巧上的相似精心塑造底层人物,打破传统悲剧观念;家庭悲剧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命运观念突现人物心理内涵;多种人物间不正常关系显现矛盾冲突;结尾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3.
社会上对贬损鲁迅的反击余音未了,又有人搬出了周作人当年的理论来解读<伤逝>,认为"<伤逝>是鲁迅意在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爱情悲剧写兄弟恩情断绝后内心难言的隐痛".这是否定<伤逝>社会意义的说法.<伤逝>并非写"兄弟情",而是对"五四"时期沉湎爱情、躲避社会斗争的青年群体的典型刻画,是对知识分子"国民性"的反思、喟叹与批判,<伤逝>有其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十八春>与<长恨歌>中女主人公的生活际遇及其悲剧性的命运出发,审视张爱玲与王安忆在文本中表现出的悲剧意识,由此引发对二人生命审美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雷雨>中的命运观一直是学术界观注的焦点问题,但关注往往停留在价值评判层面,很少有人对其学理内涵进行剖析.<雷雨>中的神秘主义思想观念很多,构成其思想本体功能的除命运现以外,还有天意思想和上帝观念.相比较曹禺所稔熟的<圣经>文本中的"上帝"形象可以包含"命运"、"天意"以及与"上帝"相类似的"宇宙主宰"、"第九个角色"等观念的特点,成为真正的<雷雨>的神秘主义思想本体.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悲剧艺术的审美功能方面,从作者的创作初衷看与学术界习惯上所说的现实主义并没有多少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肮脏的手>的戏剧危局与戏剧悬念、悲剧性格与戏剧时空等方面的分析,评述了萨特观念戏剧回归现实、介入生活的美学倾向以及观念戏剧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恨海>中二位女性的悲剧命运入手,进行文本的细读式批评,指出<恨海>是一个以男性中心意识营造起来的审美世界,战乱的因素、身不由己的订婚、封建礼教以及张棣华、陈仲蔼可能有的爱情贞节观念等,对悲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都不足以成为悲剧最终完成的根本原因.造成张棣华和王娟娟命运悲剧的深层原因是,张棣华、陈仲蔼心中与小说家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8.
禁忌中挣扎的灵魂——《祝福》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学术界多是从封建礼教角度探讨她的悲剧命运,笔者认为导致祥林嫂命运悲剧的除了封建礼教,寡妇禁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就是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寡妇禁忌这一恶俗对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影响,及她对此所作的挣扎但最终难逃其悲剧命运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9.
楚简<老子>的文本构成,是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人认为楚简<老子>是摘抄本,有人认为是全本,也有人认为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单位里产生的三种不同抄本.通过对楚简<老子>中"亡、無"和"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金锁记>通过对曹七巧的性格、心理以及其悲剧命运细致而深刻的刻画,探究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表现了病态社会中人的病态心理.这里通过对<金锁记>中女性生存境况的分析,指出在父权制统治之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像水中之月一样虚幻.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小说,勃兴于康乾时期的古典戏曲艺术是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为代表的古典戏剧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红楼梦>对戏剧活动的细致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萨特文论的理解,从"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两个方面浅谈了萨特自由观在其文论中的意义.并通过戏剧<苍蝇>,<禁闭>以及小说<自由之路>加以具体解读.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的<哭存孝>为我国早期悲剧画廊提供了一批富有色彩的人物造型,特别是李存孝和李克用这两位处于末路的悲剧英雄,更具独到价值.通过对<哭存孝>的悲剧情势、悲剧形象和悲剧类型的分析,认为<哭存孝>是一部以事件为中心的英雄悲剧,指出作品在表现形态上尽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成熟之处,但所传递的时代剧场信息可贵,其开创之功是不可抹煞的,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对后世都是有益的昭示.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的<哭存孝>为我国早期悲剧画廊提供了一批富有色彩的人物造型,特别是李存孝和李克用这两位处于末路的悲剧英雄,更具独到价值.通过对<哭存孝>的悲剧情势、悲剧形象和悲剧类型的分析,认为<哭存孝>是一部以事件为中心的英雄悲剧,指出作品在表现形态上尽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成熟之处,但所传递的时代剧场信息可贵,其开创之功是不可抹煞的,无论经验还是教训对后世都是有益的昭示.  相似文献   

15.
对悲剧的争论很多,一些人断言中国没有一部真正的悲剧,而另一些人却极力强调中国同样具有真正的悲剧,如王国维认为<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古今中外多少戏剧,多少悲欢离合,但无论戏剧还是人生,并不是所有悲欢离合都能打动人.而悲剧中总有一种感染人的东西,正是这种东西使悲惨的故事成为悲剧.  相似文献   

16.
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是<呐喊>、<彷徨>大多数小说叙事的焦点.对大众无法救赎的灵魂,鲁迅表现了一种近乎绝望的沉痛;先驱们"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剧,使鲁迅感到了置身于荒原的孤单.这种荒原意识既与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他早期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7.
<茶馆>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典范之作,剧中人物生动形象,用词简单凝炼,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老北京的生活面貌.这里从礼貌原则和言语行为的关联性,对<茶馆>中典型人物的言语行为进行语用分析,挖掘剧中人物对话的深层含义以及社会文化意义.认为茶馆是北京城里市井百姓、地痞流氓、官僚显贵各色人等都可以进出的公共场所,是"小舞台,大社会".<茶馆>以茶馆经营者王利发作为茶馆的主线人物,其言语行为反映了会话双方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双方地位、权势、利益的一场内在较量,牵涉到"惠"与"损"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苦吟著称的中唐诗人李贺在前人咏马的基础上,集中笔墨写下了优秀组诗<马诗二十三首>,借马抒慨.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马诗>.即"囿我"的悲剧情结与"类我"的悲剧意象,<马诗>之特质--比兴手法的运用,<马诗>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斯蒂芬·茨威格<象棋的故事>和阿城的<棋王>,都以象棋为中心展开情节,并表现小说人物反对黑暗与愚昧,向往光明与文明,崇尚自由与和平的精神追求,体现出深刻的哲理思考和强烈的批判精神.从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层面审视作品和人物,可以看到,作家分别以灵魂的追猎和汇道禅于一炉的特殊方式展示了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揭示了人物命运的深刻的悲剧性,它们超越国家、民族界限而成为社会和时代的悲剧,其精神追求是不约而同的.  相似文献   

20.
许多<史记>研究者和研究资料都认为<酷吏列传>表现了司马迁强烈的人民性和讽刺批判精神,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简单和片面的.正如现有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酷吏列传>不能单纯或孤立地来认识,而是要将其放在当时的汉代社会大背景下,并将之与司马迁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反思结合起来分析.对于酷吏,司马迁表现出一种复杂态度.一篇<酷吏列传>,一篇<循吏列传>实际上体现了司马迁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和反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