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是由一些谋求自由和幸福的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国家,它的民族成分十分复杂,美国文化也具有多元性。本文通过对美国多元文化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多元文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可能性的分析,阐述了来自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区域的移民组成的特殊的美利坚民族,在“文明基因”的前提下,各种文明和平相处,多元文化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文化,求实进取成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2.
论西部观念与美利坚民族的使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的西部观念源自欧洲.1630年的清教徒移民,便把这个观念移植到了北美的英国殖民地并在基督教的语境之下将之与美利坚民族的使命联系起来.在不同的时期西部观念始终贯穿着美利坚民族的使命并且均起到很大作用.西部观念是美利坚民族的识别特征之一,已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文学类型学在美利坚十九世纪的语文经验中扮演过重要的文化角色。彼时的美国文人通过这种类型表达抒发了自己的民族理想,从而不仅使美利坚民族的行为有了合法性,而且也让这样的语文经验成为该民族区别于世界其它族类的识别特征。  相似文献   

4.
从19世纪的美国文学背景出发,对小说《白鲸》所展现的美利坚民族文化色彩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认为《白鲸》突破了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化传统,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美国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谱写了一部美利坚民族的新神话。  相似文献   

5.
美利坚民族形成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问题,我国学术界以往的结论是:到十八世纪末,一个具备斯大林民族定义诸要素的美利坚民族,在北美大陆上已经形成。这一观点,似乎有修改的必要。 一、关于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斯大林本人曾经明确讲过:共同语言,“指的是民众所用的普通语言,而不是官场文牍所用的语言”,并且强调指出,“每个民族一定需要共同的语言,……没有一个民族竟会同时操几种不同的语言。”然而,我国学者并未认真注意斯大林的这  相似文献   

6.
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包括文化认同、种族认同、宗教信仰认同、思想认同四个主要方面。在文化认同上,美国经历了从WASP文化、熔炉文化到多元文化的历史过程;在种族认同上,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种族主义、白人民族主义、本土主义和排外主义思潮和政策,其间涉及人种问题、种族问题、民族问题和移民问题;在宗教认同上,美国走过了基督新教主流、基督宗教多元化和信仰多元化的道路;在思想认同上,形成了一个从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民族到统一民族思想和思维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关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发展过程,以及由经济利益所表现的北美与英国宗主国的矛盾及其斗争过程,是美利坚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也是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展在十七世纪是缓慢的。从十八世纪开始,由于北美殖民地人民与英国宗主国的矛盾加深则迅速发展了。1776年7月4日,北美十三州发表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民族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文化环状离心说普列汉诺夫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也就是说:“地理模式规定了实现民族文化特征的范型。”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区域内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定义民族的四特征理论不同于他本人对于“民族”的历史范畴的论述,是一个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这个理论不仅能正确解释民族的形成,也能够合理地解释我国民族识别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民族”由“部族”发展而成;“部族”与“民族”的重要差别在于,“部族”在“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个最具有本质意义的特征的发育上尚未成熟。而这一特征尚未发育成熟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形成升华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具有较丰富理性内容的传统文化,因而群体不具备稳定的“共同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既是无法回避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画艺术在迎接这一挑战过程中怎样有效地把握自身的价值存在,将直接决定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前景和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全球化就是要包容差异,体现多样化、多元化,民族正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无论中国画怎样“走向世界”,必须确立一个前提——民族性。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和魅力就在于它具有的独特的东方艺术特征和独到的审美理念——写意中的“精气神”、笔墨精神、绘画语言的高度程式化与抽象化。有坚守亦有创新,我们要按照“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路寻求改革与发展。中华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中国画艺术也正是在广收博采、兼容并蓄的文化激荡中,建立起了具有东方民族特质和独特审美范式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1.
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内容十分丰富。在文化属性上,它体现了鲜明的稻作文化或说“那”文化特征,反映了壮族宗教信仰的内涵,展示了壮族的认识水平和民族心理。壮族的农事祭祀节日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论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利坚民族最显著标志是,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与英格兰民族认同阶段;第二阶段,本州移民民族认同阶段;第三阶段,南方人自认为自己是独立单一民族阶段;第四阶段,南方重建民族大融合阶段。美利坚民族形成较晚,北美独立战争也不是一场民族独立战争。  相似文献   

13.
美利坚民族以勤奋、豪放、求实、进取的风貌著称于世界。它以披荆斩棘的不断开拓精神,把仅有二百零四年历史的年轻合众国,建设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研究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我们理解美国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斯大林关于现代资产阶级民族的定义以及民族形成的理论,是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学校课程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特征,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实施空间.民族文化学科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隐性课程等多元化课程的开发与教育活动的展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生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与史学界对“弘治中兴说”的争议不同,文学界一致认同“弘治文学复兴”提法,却一直缺乏细致梳理和深入考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明中期的文学成就。“弘治文学复兴”局面主要表现为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文学交流十分频繁、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成果丰厚,其成因得益于该朝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和文学内部不断清算台阁体弊端的种种努力。弘治朝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性特征,既反拨明前期台阁体文学,又开启明中期文学复古浪潮,为中晚明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明中期乃至有明一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6.
一四九二年,一条消息轰动了西方世界,这就是意大利水手哥伦布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在这块“新大陆”上,仅仅居住着由一百万印第安人组成的几十个母系氏族的原始部落。但谁能想到,三百年以后,在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拥有四百万人口的美利坚民族;五百年后的今天,这里早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美利坚民族也发展到了二亿一千多万人。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的近作《一点慈悲》回顾了美利坚民族起源,再现了美利坚民族萌芽阶段发生在蛮荒的北美大陆的宗教、文化冲突与种族、阶级隔阂。小说通过讲述来自不同种族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物经历的生存困境、精神困顿与挣扎,对基于二元分离原则的例外论神话在美国文化中的潜在逻辑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了这一原则的荒谬与危害。《一点慈悲》对美国例外论神话的质疑和解构对于来自不同种族与文化群体的人们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和谐共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利坚民族是一个年轻、奇特而伟大的民族,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该民族的形成。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出现都以民族意识的形成为先导。因此,研究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对于理解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以及认识美国这一国家的民族特性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对此作一历史探讨。斯大林对什么是民族作出过科学的定义。至于什么是“民族意识”,经典作家似未曾有专门的论述。笔者以为,所谓“民族意识”,顾名思义是一个人群共同体已经意识到自身是一个民族的自觉认识,属于观念的范畴。它包括人们的社会观、政治观、伦理观、价…  相似文献   

19.
清教徒从白手起家到建立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家又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之所以在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背后有着至关重要的深层因素;本文从文化角度论述了清教徒对美利坚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以及美利坚民族性格中的务实和创新,其中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对于什么是民族文化,目前可以说论述颇多。但是,对于什么是民族隐秘文化,应该说至今还没有多少人能够论及,以至于我们在此之前想找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都不能如愿。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从现代汉语中“隐秘”一词的含义入手,通过对民族文化中“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区分,以期能对“民族隐秘文化”的含义和内容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