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审慎考察,是我们了解和剖析中国文化,特别是深入探究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心理习惯、价值取向等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在中国传统中影响民众宗教意识的因素很多,有以非宗教面目出现的儒家思想;有浑融文明社会人的理性及原始思维特征残余,带有明显巫觋色彩的土生土长的道教;有思辨玄奥、深沉精邃、从异域传来的佛教及摩尼教、袄教、基督教;有杂揉、包容众多神灵崇拜、常处于秘密状态的民间宗教。而“民间宗教从更深奥微妙的体系,如儒家和道家哲学、佛教中吸取许多因素,并在改造这些要素的过程中,以适合普通民众的水平”(《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的宗教》英文版)。  相似文献   

2.
一、近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存在的客观性 在海内外很多学者的论著中,常常是以“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等来认识以至揭示中国社会文化非宗教的  相似文献   

3.
民间宗教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共有或相通的宗教情感与心理 ,秘密结社是清中叶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间社会团体。他们在近代社会历史事件中有各种突出表现。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与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的关系就十分密切 ,宗教与社会政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 ,任何民间的民众的群体活动 ,尽管表现形式上有秘密结社的方式 ,但宗教无不作为重要的思想武器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燕凌 《南方论刊》2007,(11):57-57,5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进一步公开化和合法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传教士的社会地位。中国民众在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展开了反教活动,其中包括了当地士绅的支持。反教后来演变成义和团运动狂热的排外,反映了中西宗教、文化在接触的过程中,中国民众的抗拒心理和意识危机。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民众的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散落着从属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系统的各种庙宇寺堂,以及民问信仰的各种庵堂、词堂。然而,与西方的宗教信仰相比较,中国民众宗教信仰有着自身的特有内涵:1.宗教意识的蒙昧特性。原始宗教产生以后,在更进一步的发展阶段上,中国没有出现欧洲的情况,即“许多神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是抽象的人的反映,这样就产生了一神效’①。人类文明初期对自然现象的崇信,并没有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中消失,原始宗教f7门’IJ的子遗…  相似文献   

6.
拓荒、求实、创新─—评《中国民众宗教意识》谭属春读罢侯杰、范丽珠的新著《中国民众宗教意识》一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把我引向了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殿堂。我被作者那独特的视角,缜密的考察和论述,深刻的见解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文风所吸引。视角独特,...  相似文献   

7.
杨宏山在《宁夏杜会科学》1997年第6期撰文指出,没有“一神教”虔诚而执着的宗教信仰,淡漠弱化的宗教意识和功利主义的宗教心理,是中国社会中法律意识淡薄、政治理念容易摇摆的深层原因之一。那么中国社会要寻找法律认同和政治立场坚定的出路何在?由于杜会普遍缺乏某种宗教精神.决定了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任重而道远。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做的,也许是要寻找宗教和法律之间的一种转化,在宗教世俗化的浪潮下,努力实现法律的权威化。缺乏某种宗教精神,民众普遍没有“宗教教养”,决定了我们的杜会必须而且只能依靠法律。首先,需要…  相似文献   

8.
杨淑琴 《北方论丛》2004,(2):99-101
以儒释道精神为背景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而儒教、道教、佛教作为宗教对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体现为对其天命观、鬼神崇拜意识等宗教心理的塑造.在儒释道教化大背景下阐释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对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谢冬慧 《东岳论丛》2012,(11):177-182
民国时期,宗教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引导、保护和制约.民国历届政府的宪法性文件所代表的官方态度,为民众自由信仰宗教提供了理念基础.为了加强对宗教的管理,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立法活动,其中最突出的是保护宗教财产的寺庙管理条例.实践中,信仰自由的宪法理念与保护宗教的基本法规均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依法管理宗教成为民国时期宗教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推动着中国社会宗教法律文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0.
研究华北地区的民俗信仰与拳民意识的关系,有助于在史学界对义和团组织和意识的不同研究角度之间,找到某种文化衔接点。民俗信仰是正统宗教和民间宗教所共同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又是后两者之间更替和转换的中间环节。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规定了两者对于拳民信仰的双重渗透。民俗信仰,是乡里民众的认知、情感、动机、理想等心理过程自发积累而成的精神力量。它借助于神学的语言和形式,曲折地体现了乡里民众的现实愿望和人格特征。作为一个民族多数社会成员的信仰取向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粘着力和悠久的传承性,在乡里社会形成了复盖面极其辽阔的文化层。  相似文献   

11.
历史人物传说属于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其内容渗透进了浓厚的民众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常常以道教神灵信仰为核心,儒、佛杂糅其中,它架设了历史人物通往仙、佛的桥梁,使历史人物具备了神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世界各个文明古国古代哲学的发生,都遵循 着这一人类认识发展的共同规律。但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宗教形式会产生出特点各异 的哲学,这也同样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宗教,是直接从原始宗教演 化而来的反映宗法奴隶制社会现实的宗教,经过西周的宗教维新,它的典型形式就变成了天 命论。西周天命论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理性精神,因而,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发生的最初 根源。同时西周天命论和春秋无神论思潮的特点也先天地规定了中国古代早期哲学的一些思 维特点和理论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3.
陈赟 《人文杂志》2002,(6):34-40
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世界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中国有一个独特而又深刻的天命论传统。对于中国思想而言 ,天命不是起源于宗教神学的实体性上帝 ,而是发源于民众的生活 ,它体现为民情、民意、民欲等等 ,它就是以民众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政治的秩序。中国思想认为 ,天命并不具有人格性、意志性 ,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因此 ,天命被理解为自发性的社会———政治的秩序。正当性的政治必须充分尊重这种秩序 ,而不能去人为地干预它 ,这样的政治就是无为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发展创新的时代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宗教问题.在处理宗教问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新的特点和特色:一是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宗教问题,二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处理宗教问题,三是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对待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始终对知识分子的"宗教气"和教士人格予以高度重视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认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宗教意识和宗教情绪并不比民众更少,尤其是在独断地相信自己或自己所在的群体掌握了超绝的客观真理、缺少对宗教的或准宗教的意识形态的警惕等方面,值得总结的教训很多.周作人对现代知识分子的"宗教气"的批判,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周作人的思想,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思考和把握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从古文字学角度来看,旅游蕴涵着宗教精神。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宗教与旅游具有大致相同的意识结构,大略相通的文化精神,大体相似的社会功能,大概相类的意义境界。深入研究宗教旅游,更好地理解宗教、旅游以及社会的本质,有助于构建成熟的宗教旅游学理论体系,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旅游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马乙玉  马桂萍 《理论界》2008,(10):31-32
民众的自觉意识是少数人自觉意识所带动的,外化与内化是根本途径。小康社会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具有科学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不仅易于被民众认同,而且能为民众所触及和参与。小康社会内化为民众的自觉意识,表现在多个方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是近代以来民众自觉意识的承继和发展;小康社会发展具有完备的战略部署,小康社会实践有具体的行动纲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个体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善恶报应观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儒、道、释三种报应观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止恶劝善、教化民众、净化社会,能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心理需要。中国善恶报应观对中国人传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重德意识、家族使命意识、责任心理和解脱心理;消极影响表现在:使中国人形成了迷信心理、奴性心理、功利心理、自私和冷漠心理。探讨中国善恶报应观,对塑造当代中国人的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藏宗教是一种多功能的宗教.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藏传佛教的传播表现出了功能的双重性.具体体现在五方面:宗教传播密切了人与神的关系,虚拟的精神世界却麻醉了、泯灭了、失却了民众对现实世界的生活激情;宗教传播有助于社会整合、社会控制,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有碍社会的变革;西藏宗教传播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但却造成了发展的同质化、单一化;西藏宗教的传播增加了民族的认同感,但同时造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即冲突叉一致的矛盾状态:西藏宗教传播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统一,但也会引发社会动荡、冲突、分裂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原始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由诸多因素互相制约而形成。除了原始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自然根源、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以外,以原始民族成员的生理、心理为基础的诸因素,对原始宗教产生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这是由于原始人所处的社会发展类型的低级性质和人自身的智能形成的局限和界定,使他们的社会行为带有更多的原始本能和冲动,甚至像他们的意识、观念、认识都无一例外地涂润和浸染着大量原始情绪的因素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