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邢建昌 《云梦学刊》2012,33(4):18-19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先从普林斯顿大学的被广泛赞誉的两件事情说起. 一件事情,说的是英国人安德鲁·怀尔斯,从1985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提升为正教授以后,九年间基本没发表文章.从大学校长到系主任,没有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也不管他在做什么.九年以后,他解决了世界数学界360年没有解决的难题——费马大定理,获得了当今数学最高奖——菲尔茨特别成就奖,到目前为止,他是这所学校这一特别成就奖的唯一获得者.  相似文献   

2.
鲁迅研究与我的使命——王富仁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仁兄 ,今天想请你聊一聊你的学术师承、治学道路与经验以及你的学术成果等问题。●关于学术师承 ,我们这一代人很难说。在古代有很严格的学派 ,学派的师承关系 ,无论在研究对象上 ,还是在方法论上 ,都是很清楚的。但到了我们这一代人 ,特别是到了我的身上 ,这个东西就冲淡了。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 194 9年以后 ,学术思想、社会思想的转换 ,对我们这代人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就使我们在搞学问、在关注文学的时候 ,并没有一个师承关系。另外 ,我们成长的时期主流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因此 ,我们从整体上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 ,但能够结束“文革”…  相似文献   

3.
“利”字边上一把刀。它既可以阉人,也可以自阉。这恐怕是当前学术腐败日益严重的症结之所在。所幸进入新世纪以后,现代学术传统重新被发现,并越来越认识到这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当代学林     
在我进入学术殿堂前,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三年困难时期的饥荒和十年文革时期的学荒,当过农民(知青)和工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我最大的学术背景。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一直被这种背景所笼罩,自己在学术上的长处和短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评价机制的争议在不断争鸣中完善.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与繁荣.我对这个问题跟踪了一段时间.我个人经历了从政治学术到量化学术,再到自由学术这三个基本阶段.在自上而下推行的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高峰期我已经退休.现在是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不受量化的干扰,也没有跟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这是比较庆幸的.少了不少烦心事.在我看来.目前官方的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  相似文献   

6.
学术评价机制与教育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今天想谈的问题.可简单地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学术评价机制?对此问题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有个问题我始终没有搞明白,即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学术评价机制,它能否成立或者是否应该成立?看一下教育部制定的一些评价机制,我们基本上看不清楚它的目的所在.教育部自己说是为了促进中国学术进步.但在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评价机制的作用经常恰恰相反.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走下去,我们所期待的诺贝尔奖等世界级高水准研究成果.可能距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么从教育部现行体制与业已制定的学术评价机制的效果来看,教育部本身能否制定一个统一的或者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呢?我们参考发达国家的先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应该是不太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王乾坤 《江汉论坛》2007,(10):103-107
一百年来,本来互不搭界的中国文学与西来的科学悄然结合了,关系越来越深入与复杂.善缘还是恶缘?非此即彼的判断不仅过于简单化而且没有学术意义.这里只是从标题所示的侧面,揭示其缘份的机理.话题从"科学理性"入手,是因为它在科学诸因素(器物、体制、知识等)中,是一般的原则和内在的层面,科学与文学最复杂的关系集中在这里.其它层面以后再说.  相似文献   

8.
《学术月刊》创办五十年来,其最大特色就是重学术,以学术标准为先。《学术月刊》之名堪称名副其实。仅以我个人的感受为例,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马克思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理论的发展》(1963年4月号),现在看来,显然有浓厚的教条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专论,而且编辑部约稿时就强调要我写得有学术性。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引文也多,重史料和说理,《学术月刊》把这篇文章作为该期首篇发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歇笔十余年。1980年,我的《黑格尔与荷尔德林》一文是“文化大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月刊》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为是中国学术的领军刊物。这种评价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发自学者内心的。我认为,《学术月刊》能够获得国内学者如此高度的认同,主要在于它长期以来坚持的学术品格:敢于学术为先、宽容百家之言。对于《学术月刊》的这一品格,我最初只是听说。记得那是1985年,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在徽州召开有关真理问题的理论讨论会。我当时还是一个刚刚入学的博士研究生,也有幸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学者们最感兴趣、也是讨论得最激烈的,便是有关真理与价值的认识论问题。会后,当时任《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临渊斋”     
我的书斋早就取名“临渊”,但从未公开发表过。为什么叫“临渊”?我在《夏氏箴言手册》加注云: “‘临渊’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意。‘临渊’的含义总的说来是学术上的冒风险精神。搞学术要冒风险,这与建国后三十年间常将学术同政治挂钩有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但与政治联系的倾向与气氛尚未完全消除,且难保那些‘左’派不死灰复燃。一贯主张学术上不断创新的我,名其书斋为 ‘临渊斋’是恰当的。”研究学术还有什么风险,这在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1.
<正> 我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出过国,留过学。我做教学工作是从任初级小学教师开始的。以后,我又教高小,教初中,教高中,最后,我进入大学,一步步地从兼任讲师、专任讲师、副教授而至教授。今天我之所以获得一些专业知识,主要是靠自学。自学当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一切事物都有两重性。我看自学也有优点。第一,自学一定有主动性,积极性;第二,自学一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第三,自学一定能够独立思考;第四,自学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这四点,都是做好学问所不可缺少的。我在学术上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让我谈治学,我感到实在没有可谈的。无奈不能推却,我只好就过去和当前所获得的点滴经验谈一谈。  相似文献   

12.
八十年代:特点与局限 谢泳(山西省作协<黄河>副主编.以下简称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学术格局开始发生变化,10年以后大体上形成今天的格局.我想是不是可以用两句话做一个简单的概括:一是民间产生思想,二是大学维护学术.  相似文献   

13.
和黄安年教授一样,王宁教授是今天出席会议的德高望重的长者.明明意识到我们的呼吁不一定起作用.但还在呼吁.这么多年,王宁老师跟王建民教授都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主任,经常被人评估,也评估别人.两位都对此深有感触.王宁老师还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委员、学风建设委会的副主任.王老师是一直在体制里发出不同声音的人.王宁老师提出不要太悲观.但我个人觉得,还真不能太乐观.现在看.尤其是高校系统非学术因素对于学术的干预,特别是权力、金钱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不是越来越弱,而是越来越强.这确实是个叫人忧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公共学术话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现出异常复杂、歧义的状态.重建学术的公共话语是目前中国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难题.个人在语言上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词语意义的私人化、非词典化.知识在学科的自说自话中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的内部循环.学术话语规范作为人的主体性行为,它首先是伦理的,其次才是科学的.我们应该提倡语言道德,强调学术责任.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评价机制的争议在不断争鸣中完善,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与繁荣。我对这个问题跟踪了一段时间。我个人经历了从政治学术到量化学术.再到自由学术这三个基本阶段。在自上而下推行的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高峰期我已经退休。现在是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不受量化的干扰,也没有跟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这是比较庆幸的,少了不少烦心事。在我看来,目前官方的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学术史研究既包括对学术文化本体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对专门学者的个体研究;前者被称之为对学术研究之研究,后者被称之为对研究者之研究。严格地说,真正意义的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是在新时期以后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浪潮奇迹般地复苏与发展的。它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开始形成一股学术思潮,到本世纪初逐渐令人瞩目地成长为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显学”。这既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学术研究深入的一个标志;这也是与社会提供的相对宽松的环境分不开的。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一批学者筚路蓝缕的足迹,在这些足迹中,人们不会忽略余三定…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学术研究由于范式阻隔等原因而没有从真实的意义上回答马克思哲学之黑格尔起源的问题,而是对它做了过于简单的处理,导致许多重要的内容在学术视野中被遮盖或者直接删除.黑格尔影响马克思主要是在三个维度上发生的,这就是实践辩证法、以经济学研究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和政治哲学.这三个维度中的思想传递将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豁然打通,也成为马克思创建自己哲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3年前,我和母亲吵过一架.起因是我工作太忙,忙得没有时间经常去看她,即使去了,也是从进门那一刻起电话就不断.那一次,从她做饭开始我就在打电话,对方是我的顶头上司.我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几乎把饭菜摔到桌子上.  相似文献   

19.
一 2006年的冬天,我从冰天雪地的北方来到温暖的江南小城. 遇见林小月这丫头的时候,我正愣头愣脑地趴在小阳台上研究面前的白色晶体.God,这到底是雪还是霜呢? 林小月此时正兴致勃勃地蹲在草坪上努力铲着什么.这丫头从下午一直蹲到夜幕降临,就没有给我个正脸,光看后背了.  相似文献   

20.
一日肖史先生来访 ,要我写写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取得的学术成就 ,我很犯难 ,碌碌多年而少有为 ,不知从哪里说起。他提议 ,由他来问 ,我来答 ,于是遂有下边的答客问。在问答之中略述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学术理念。客问 :1 979年初你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 ,在南开和史学界曾引起广泛影响 ,请问 ,为什么花环落在你头上 ?答 :那年我都四十有四了 ,当了二十多年助教 ,还说“破格” ,很难为情。不过 ,此前近二十年没有晋升过职称 ,也确实是一个让人瞩目的事。当时没有个人申请制 ,至今我也没有打问过是谁提议的以及如何决定的 ,“谢恩”都不知道找谁 !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