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女性形象的塑造为突破口,从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及女性形象塑造的意义两个方面研究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土匪小说指出了小说文本因为有了这些女性而表现出来特有的审美特质及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小说充满着对人性的礼赞,本文以小说中湘西男女形象、湘西中老年形象、湘西土匪土娼形象为例,对其人性美进行了粗浅解读。  相似文献   

3.
土匪审美:民间权威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匪题材作为小说审美的一种类型,一直是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审美文化观念的变革,使人们对传统土匪观有了新的反思和认知。审美视野的多元化和民间化趋向,更使土匪题材小说被提升到精英文学的品位。本文从民间权威的文化角度,对有关土匪题材小说进行了新的阐释,希图进一步揭开土匪题材独有的审美文化件柜_一、土匪题材小说回眸自从农耕文明出现以来,为争夺土地和获得社会“地位”,即得到生存的保障和条件,中国土地上从未间断过土匪──农民举事。因种种原因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既给封建王朝统…  相似文献   

4.
在1980年代的影视作品中,湘西土匪作为其表现对象,有历史的渊源,“蛮”可视为“湘西土匪”的原型。经济全球化时代,影视作品中的湘西土匪被建构为“被排除者”。不同社会语境里的影视作品中的湘西土匪形象,成了观察和理解社会转型、时代变迁的重要媒介和通道。  相似文献   

5.
“四人帮”是一伙彻头彻尾的祸国殃民帮。他们之中有的人远在三十年代就是拥蒋反共,积极参加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的历史反革命。张春桥的反共小说《一个土匪》,就是他反革命历史的又一铁证。在这篇反动小说中,他无耻地歌颂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为围剿共产党呐喊助威,恶毒地咒骂工农红军是土匪,阴险地污蔑红军被国民党“招安”了。同时,宣扬战争恐怖,散布悲观情绪,丑化、歪曲劳动人民的形象,充分暴露出早在三十年代张春桥就是蒋介石的忠实走狗,是劳动人民最危险的敌人,是钻入革命队伍内部的国民党的代理人。  相似文献   

6.
美国少年小说的多元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少年小说的创作范围明显拓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小说中均有反映。以往的禁忌题材现已屡见不鲜;多种族多文化的少年形象逐渐增多;小说背景也突破了狭小的圈子,甚至走出境外:少年小说出现了多元现象。随着民族与人口的变化,欧洲白人的相对减少和有色人种的相对增加,少数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及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不满足于仅仅了解白人中产阶级的文化,他们要求听到自己的声音,这是少年小说多元性的民族与人口背景。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经历了深刻变革,不同观念之争愈演愈烈,人们的处世态度、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甚至衣着与举止都发生了变化。凡此种种变革无不促进了美国少年小说的多元趋势。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代的小说家师陀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荒野》以土匪为题材,反映时代巨轮下的一类特殊小人物在乱世中的挣扎,其渴望幸福家园的生命意识与现实生存的困境造成的悲剧性矛盾具有时代的普遍性,但小说人物刻划的独特视角以及小说别致的意境和内蕴,使它显得与其他的土匪叙事格外不同,尤其是小说呈现出的匪性、人性和诗性交织的特点对于作品悲剧性审美意蕴的深化,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审视。  相似文献   

8.
小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大都是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他们集中地出现在廿至三十年代巴金的小说中。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不仅生动地概括了中国五四时期到三十年代一部份小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政治和思想的共同特征,而且真实地反映了无政府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无政府主义早在廿世纪初就被作为“社会主义”新思潮,经留日、留法学生和反清流亡者的介绍传入中国。由于它是披着新思潮和社会主义外衣的小生产者的意识形态,而中国又是拥有广大小资产阶级的国家,所以,它在社会主义各派的思想中曾一度占着优势。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六年,无政府主义小团体在中国各大城市纷纷建立,如北京的实社、进化  相似文献   

9.
报刊作为近代中国的一种新事物,对近代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报刊创办之初开始,史学研究便在这一新型媒介上初现端倪。五四运动前后,史学研究的公共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雏形,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大量史学类期刊的创办为标志,史学研究的公共领域得以正式确立,史学研究也由此表现出和传统史学不同的特点:史学研究由"私"向"公"转化,学术讨论与论争成为比较突出的现象;史学研究开始出现多元与集中并存的趋向,史学思潮不断涌现;分工合作成为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出版与发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目的;史学研究与社会的关系亦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官场小说开始崭露头角,创作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官场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渐渐成为文学研究领域关注的对象,这些女性形象是官场小说中观察人性的重要窗口,常以传统型、欲望化或杂糅型等类型化、脸谱化的方式出现。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剧烈变革的年代.这时,它通过没落与兴盛、倒退与前进、旧观念与新思潮同台演出的生动场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大千世界.于是在文化上,优秀人物的闪光的睿智应运而生,杰出作家的卓越的思想也纷至沓来,为后世留下了色彩斑斓和发人启迪的历史遗产.公元前五至四世纪的古希腊社会就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修昔底德作为当时史学上的一位著名代表,以他的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撤战争史》及其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为这个时代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对修昔底德著作中所显示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我国史学界似无专文涉及,相反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多种新兴的史学注疏方式,改变了史注依附于经注的传统注疏之法。这一阶段的小说在其体系发展中,借鉴史学的诸多表现形式,始终表现出贴近史学的文体特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遵循了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法体例,以及补阙备异的新兴史学原则,成为新兴史学注疏的主要代表形式。同时,在小说学领域,则开创了以史注小说、以史证小说的学术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史学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发生了一次重新定向,这种变化的发生具有深刻的时代动因及其史学自身发展的学科动因。70年代末西方史学中出现了叙事体复兴现象,说明史学的赓继与发展,需要在批判继承基础上创新;也反映出西方史学在科学化的进种中所遇到的困惑。此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史学从对抗走向对话,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史观对西方史学的影响与日俱增,这更是我们考察战后西方史学重新定向一个不可或缺的视域。  相似文献   

14.
文学和史学的差异,造就了周瑜形象的褒贬不一。这种褒贬不一恰好反映读者对周瑜形象接受的差异。这不仅有读者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的影响,还和社会共同的审美心理有关。要解读周瑜形象的接受,就要从文学与史学、雅文学与俗文学等各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15.
近代服装新思潮是以西方传播而来的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思想为主体,同时融入了部分我国古代的思想而形成的近代服装思想趋向。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是人们通过思想的交流,形成新的服装观念,并以这些新的服装观念为指导,改变个人形象和社会风貌的过程。本文结合近代社会背景,论述了近代服装新思潮的传播动因、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以及达到的传播效果等。  相似文献   

16.
四十年代的小说家师陀未完成的长篇小说<荒野>以土匪为题材,反映时代巨轮下的一类特殊小人物在乱世中的挣扎,其渴望幸福家园的生命意识与现实生存的困境造成的悲剧性矛盾具有时代的普遍性,但小说人物刻划的独特视角以及小说别致的意境和内蕴,使它显得与其他的土匪叙事格外不同,尤其是小说呈现出的匪性、人性和诗性交织的特点对于作品悲剧性审美意蕴的深化,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审视.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宣传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潮。随之,研究新思潮的社团、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在这个新思潮中,过去在中国无足轻重的妇女问题,被重新提出来成了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妇女运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具有相当规模的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新思潮猛烈地冲击着江苏,一些提倡新思想、宣传妇女解放的刊物,如北京的《新青年》、上海的《星期评论》等蜂涌而至,发行量急剧上升,《新青年》在全国设有61个代销处,江苏一省就占有11处之  相似文献   

18.
邓丽兰在《二十世纪中美两国“专家政治”的缘起与演变》(刊于《史学月刊》二○○二年第七期 )一文中指出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专家政治的浪潮在美国出现一次高潮 ,罗斯福新政时期也大量吸收专家参与政权。而在此前后 ,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进步报刊也把当时盛行于美国的技术统治论作为新思潮加以介绍。南京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专家参政 ,在行政技术化、立法科学化等方面有所改进 ,但其独裁专制的政权性质却始终保持。美国的技术统治论后来经历了复杂的转变 ,其中一部分为主流社会所吸收 ,另一部分则趋向偏激 ,进一步产生对美国社会的深…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早在1917年就注意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亲自组织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证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农民运动的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奠定了基础。30年代后毛泽东对中国国情与历史的分析,对中国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特点的全面系统论证,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对美国作家辛克莱尔·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中的主人公巴比特这一典型形象的特征,典型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典型意义作了较为概括的分析与评价。小说中的巴比特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生活在渔利于一次世界大战的20年代的美国,在追求自由的冲动与社会传统观念的冲突中生活得空虚,苦闷和无奈。巴比特遭遇的典型意义在于其代表了生活在20年代美国自欺欺人的无奈的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中产阶级所经历的困惑与彷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