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曾国藩与晚清政柄、兵柄的下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起义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3年后,他便率领太平军攻克南京,遂改名天京,定为首都,建立了与清朝封建政权相对峙的农民政权。1853年5月,太平天国遣军西征、北伐,八旗、绿营兵望风崩溃,清政府被打得风雨飘摇。就在这时,出于对农民军的阶级仇恨,曾国藩在湖南筹建绝对服从他指挥的地主武装湘军,在湖广地区挡住了西征军的攻势,起到了八旗、绿营兵所不能起的作用。曾国藩组织湘军,开地主官僚组织、掌握军队的先河。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军阀。清政府害怕兵权旁落,对曾国藩猜忌、压制,以至曾国藩几起几落。无可奈何花落去!不依靠湘军,清政府无法镇压太平军,最后终于起用军阀曾国藩,命令他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这是晚清政柄、兵柄下移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小说《曾国藩》是下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作者唐浩明。该书由血祭》、《野焚》、《黑雨》三部构成。曾国藩清道光末年官至侍郎,1853年初,因母丧在籍故,奉咸丰命在湖南原籍办起团练——湘军。这支队伍以曾国藩“洪杨以民族大义争人心,我则以卫争人心”的思想为主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成当时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重要力量,曾国藩因此被现在的历史教科书称为“屠杀太平天国起  相似文献   

3.
试论曾国藩的建军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国藩关于组建湘军的设想可归纳为选将、募兵和成军三个方面,现试进行分析如下。(一)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太平军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席卷了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6省,此中,除个别战斗外,几如入无人之境。有鉴于此,奉旨办理团练的曾国藩提出:“今日将欲灭贼,必先诸将一心,万众一气而后可以言战。……自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主张建立一支可以担负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任务的新式武装一湘军。  相似文献   

4.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曾国藩、胡林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二人处理湘军内部关系时,在驾驭湘军幕僚、对待湘军将领、笼络湘军内部人心方面有许多不同点,正是这些不同点反映了当时他们不同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董蔡时教授、王国平副教授合著的《胡林翼评传》最近问世(团结出版社出版)。这是史坛上第一部研究胡林翼的学术专著。胡林翼(1812—1861)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道光年间进士,后由林则徐专折奏办,捐升知府,发贵州补用。1854年奉调离黔镇压太平天国,旋即加入湘军。1855年至1861年任湖北巡抚。胡林翼与曾国藩通力合作,指挥和组织了湘楚军攻复武昌、九江、安庆的重大战役,为清政府最后镇压太平天国和所谓同治中兴奠定了基础,被捧为“中兴名臣”,与曾国藩齐名,并称“曾胡”。《评传》共23万字,以胡林翼一生重要活动为主要线索,广泛深入地探讨了太平天国时期和中国近代的许多重大的政治、军事、经济问题,尤其在太平天国史和湘军军事史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自1851年5月上疏指责咸丰帝“苛责礼仪细节,不求国家大计”始,至1872年3月死于两江总督衙门止,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跌宕多变、错综复杂。而在天京陷落前后,具体来讲就是在1860年3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破,他被授为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之职起,到1865年月3日接奉上谕,命他督率各军赴山东一带剿捻为止这段时间里,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突出。认真研究双方关系演变的原因、经过、后果,既可进一步了解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又可以从反面分析太平天国起义为什么失败。近年来有关论文虽在报刊杂志上屡见不鲜,但上面所提还鲜有人涉足。本文试图在部分吸收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文中只作一般介绍,不作重点论述),以1864年7月19日天京被湘军攻陷为转折点,分前(1860年3月—1864年)后(1864年7月—1865年5月)两个阶段,着重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1864年7月,曾国藩指挥湘军、淮军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当地主、官僚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时,捻军却驰骋黄淮流域,横扫千军如卷席,1865年5月,全歼清政府“剿捻”统帅僧格林沁所部清军。清政府立即任命内战老手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剿捻”。6月,曾国藩率军北上“剿捻”,制定了凶狠、恶毒的战略战术,然而,英勇善战的捻军,照样把曾国藩打得损兵折将,一败再败。曾国藩终于在捻军的打击昌,内部矛盾的煎熬下,承认自己“剿捻”的失败。一、捻军的兴起与取得全歼僧格林沁军的辉煌胜利捻党起源于山东,出现于康熙(1662—1722)年间,起初是一种游民组织,后来,从山东  相似文献   

8.
湘军与儒学     
十九世纪中期,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双重煎迫下,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外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自救。扶植儒学、推重理学、兼容汉学便是清政府的一种重要政治选择。湘军的崛起与当时的政治变迁有着密切联系。湘军主要首领的政治观点与学术好尚集中反映和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1851年1月11日,太平天国革命爆发。革命风暴摧枯拉朽,锐不可当,震撼着中国大地。太平军进军湖南时,曾国藩惊呼:“举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一九原。”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支起义队伍,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主动灵活,把腐朽的清朝军队打得七零八落。他们由广西北上,转战湖南、湖北,解放南京,以后又进行北伐和西征,前后坚特了十四年之久(1851—1864),太平军的足迹遍及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浙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全国农民大起义的高潮中,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直接影响下,新疆库车维吾尔族农民于一八五七年四月三日(咸丰七年三月初九日)奋起举行了一次真正的农民起义。一向“极称驯顺”的农民,揭竿而起,自立为王,打造武器,撕毁官府札谕,打退官吏、阿訇的多次围剿,在新疆地区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鲜明的反封建纲领,并积极四出联络,准备攻打库车城,引起了新疆地区清政府的极大恐惧和震惊。从全国起义规模来看,它的规模不算大,只有几千人;持续的时间不算长,只有几个月,但历史事件的意义,往往不是只用规模和时间来衡量的。一八五七年的库车农民起义,有着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它是近代新疆各族人民反封建斗争的先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革命高潮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这次起义活动的考察和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其意  相似文献   

11.
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一年净收入可达银5400两,带兵12年,合法工资收入可达银6.48万两。何况他又拥有绝对的财政权,湘军军费的发放,全靠他一支笔。从咸丰三年(1853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七年(1869年)战事基本结束,曾国藩先后支出军费白银3500万两左右。由于没有正规的财政制度,曾国藩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大笔纳入自己的腰包。如果曾国藩稍有贪念,则10多年军旅生涯,积累百万资财实在是太轻松的事。但曾国藩却没有因此而发财致富。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时期,湖南各地相继发生了响应太平天国的起义和自发的会党与农民起义。这些起义和响应,既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感召下发生的,也是鸦片战争前后湖南社会状况的反映。太平天国时期湖南各地的起义呈现出阶段性,反映了它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密切关系。湖南各地的起义与响应,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太平军的斗争,也反映了湖南人民反抗压迫和暴政的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其统治地位,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裁撤厘金,实行统税政策便是其中之一。如何认识这一措施?台湾史学界对此评价甚高,认为“裁厘改税”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笔者不敢尚同。本文试图考察裁撤厘金及实行统税的前后过程,以及统税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影响,从中揭示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一厘金制度是清政府于1853年开始实行的一种临时货物通行税。清朝末年,国力日衰,财政枯竭,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特准湘军于当地设卡抽税,以弥补军饷之不足。  相似文献   

14.
1854年7月,在太平天国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广东天地会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起义,并迅速发展到广西以及五岭南北的广大地区。起义军自称“洪兵”,建立了大成国和其他一些农民革命政权。这场起义从爆发到1864年最后失败,前后坚持了十一年之久,成为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近代中国第一次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遍布全  相似文献   

15.
李臣典(1837—1864年),字祥云,湖南邵阳人。年十八从军,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几次将曾国荃从被围的绝境中解救出来,很得曾氏兄弟赏识。同治二年(1863年),李臣典终于从一个普通士兵爬上了提督的位置。同治三年七月(1864年8月),李臣典死于军中,曾国藩兄弟曾为他的死悲痛不已。 朱东安先生在《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一书中提到李臣典这个人,并对他的死因作了以下论述:李是贪色无耻之徒。攻破天京后,他随意掳掠妇女,终因奸淫过度而致病,十余天后死亡。但就笔者目前所接触到的有关李臣典的史料来看,朱先生此说不完全符合史实。笔者认为,李臣典是由于攻城受重伤之后,又恰遇酷热天气,病情加重而亡。  相似文献   

16.
从清咸丰三年(1853年)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贵州高原上先后爆发了三、四十次各族人民起义。起义烽火燃遍千里苗疆.全省城镇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曾先后被各路义军攻占。斗争时间长达22年,与清政府调集的黔、川、滇、湘、桂五省官兵及众多的地主武装,展开了殊死的  相似文献   

17.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幼年家贫,全家靠其父授徒为生,“非修脯无从得食”。一八三二年考中举人,以后曾“三试礼部不第”,未能科举入仕,遂长期任塾师。鸦片战争中,他非常关心海防,主张坚决抵抗外国侵略。战争失败后,他痛斥琦善误国,也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表示不满。一八五一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左宗棠虽认为“构祸之由”在于“吏治窳(yǔ音羽,粗劣)而民生蹙(cù音促,急迫)”,却依然以农民革命为敌,次年即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吉、骆秉章幕府。一八五六年,在从曾国藩治军中,自募五千人以成“楚军”,从此直接成为屠杀起义人民的凶手。他因长于指挥作战,镇压革命有功而步步高升,飞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对太平天国大起义的原因作了不懈探讨.在京官任上,他觉察到清王朝面临十分严重的统治危机,预感大乱将至.起义爆发前后,几次上奏疏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指陈引发起义的潜在弊政,提醒统治者要有所更张.出山参与镇压革命以后,对统治阶级造成农民大起义的"乱因",从吏治腐败、官逼民反、变乱是非、人心塌陷、道德危机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反省和追究,并以此为根据采取诸多凶狠对策,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相似文献   

19.
<正>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交相为恶,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加深了社会的政治危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就是这种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发展的必然产物。太平天国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大江南北农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这些农民斗争又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的反清运动。一八五四年广东天地会起义,是在太平天国直接影  相似文献   

20.
安庆会战是太平天国与曾国藩湘军的一次决定性战略决战。关于这次战役史家已有很多论述,但从曾国藩制定有关战略角度进行整体分析的文章却不多见。本文考察安庆会战中的曾国藩军事战略思想及其实施过程,将有助于中国近代军事史和战略思想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