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现代性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关注并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技术现代性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动态过程,对技术现代性的考察应从发展的角度来衡量。技术现代化的过程和社会技术创新紧密相关,正确认识及评价技术现代性和社会技术创新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如何选择现代化道路有着重要的认识论意义。认真反思技术现代性问题,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
董学文 《学习与探索》2007,1(1):180-185
“现代性”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性的概念。自晚清至今,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构建过程中,也无法避免地存在多种悖论现象。它有时空两方面的因素,是在被动与主动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观念上和逻辑方法上的悖论选择。同时,在这一进程中还制造了对西方理论的依赖和事实上的某种歧视性。  相似文献   

3.
悖论是由于语言表达层次出现混淆而导致的一种自相矛盾.通过分析著名的理发师悖论、金山悖论和说谎者悖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一直以来在语言学研究范围内被学者广泛争议和探讨的语言悖论所体现的哲学问题.即人们可以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建造一种克服日常语言缺陷的理想语言,用这种语言表达思想,就会像用数学和逻辑语言那样精确和严格.但是,由于人类思维本身存在着矛盾性,因而造成了语言悖论存在的特殊性.正如日常语言的模糊性更好地体现了语言本身的魅力,语言悖论的存在也从哲学方面说明了人类思维的矛盾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孔多塞(M.Cowhrcet)最早发现了“投票悖论”,经由布莱克(D.Black)的研究重新引起理论界重视。投票理论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政治投票作为一种社会选择机制的不完善性。阿罗更是对社会选择作了公理化、抽象化的研究和表述,提出了著名的阿罗定理,揭示出社会选择悖论。很多研究者对阿罗定理的强条件作了放松的尝试,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社会选择悖论似乎牢不可破。为有助于对社会选择难题的更为深刻的理解,本文对社会选择悻论的原因作出自己的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为了避免陷入社会选择悖论的困境,必须在前社会选择阶段对于社会的基本价值规范取得一致。  相似文献   

5.
雷荣 《社科纵横》2013,(11):100-102
现代性问题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围绕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批判思想为研究主题,对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关于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所关注几个方面予以评述,以期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施密特与政治哲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密特的政治哲学的影响日益显著,被视为足以与当代西方主流政治哲学之自由主义对峙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政治哲学取向.本文通过与韦伯思想的异同对比,展开对于施密特的基本政治观的阐述,并最终深入发掘施密特的独特的政治神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地说 ,现代性首先是人自身力量的发现 ,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是对人个体特殊性的确认或对人的个性的肯定。一句话 ,按照哲学的术语说 ,现代性的后果就是主体性原则的确立。然而 ,在这种一般的规定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矛盾 :一方面 ,从社会文化层面看 ,人借助工具展现了自己的主体性力量 ,现代性的产物是机器的使用和标准化生产的推广 ,自然和人的精神都遭遇“祛魅”现象 ;另一方面 ,从人的精神层面看 ,每个人又都试图寻找或者维护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特殊存在 ,人不再仅仅是自然或社会群体的一部分。由此 ,现代性问题往往与人的认同问题交织…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现代性蓬勃发展——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标志——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干扰和影响,这使得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后现代性扮演着早产儿的角色。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对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特征的社会理论概括,在中国,二者的并存彰显了中国社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失衡。因此,在全力推进现代性车轮向前滚动的同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李世涛 《学习与探索》2012,(9):129-132,1
西方审美现代性与理性现代性既依赖又对立,是现代性内部的自我协调、校正和补充。审美现代性从现代性中分化出来,它在批判理性现代性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审美方式发挥了超越性的救赎作用,但其局限也不容忽视。概括归结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概念、分期、特征、超越功能及其局限,有助于深入地认识西方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理性主义观念、主体性原则以及文化分化的表征不仅构成了"现代性"的主要方面,而且也成为"现代性"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观念来反思现代性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蕴含的对实践概念和实践活动的理解则成为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1.
12.
现代性哲学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哈贝马斯与卢曼、罗尔斯与福柯的论辩,勾勒出现代性哲学的基本视域:(1)在与新保守主义的论辩中,哈贝马斯将自己的立场界定为关于现代性的可批判理论;(2)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争中,哈贝马斯将自己的态度界定为关于现代性的应批判理论;(3)在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哈贝马斯将自己的方法界定为关于现代性的更为合理的批判理论。相应地,本文论述了现代性哲学的三个基本主题:(1)现代性的哲学基础或哲学奠基问题;(2)现代性的自我确证或正当性论证问题;(3)现代性的动力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至今仍然是我们民族的追求和梦想。现代化“一方面仿佛是我们未来命运的宣示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百年未了的悲情刻写。”① 但是我们对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东西长久以来都不是很明白的。现代化追求的就是“现代性”(modernity)。虽然西方社会比我们更早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 ,更早地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 ,但系统地反思什么是“现代性” ,也是晚近才开始的。现代性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综合概念 ,它可以从经济、政治、宗教、艺术、哲学多方面来理解。一般说来 ,“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 ,而“现代性”这个概念用来标志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及其与传统社会的本质差别。本文并非对于现代性和现代性问题的专门研究 ,而仅是从学界已经做出的研究出发 ,对这一概念择要描述 ,②以资说明原创文化研究为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4.
韩升 《唐都学刊》2006,22(4):32-37
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吉登斯的风险思想及其理论,源于他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现代危机”的现代性批判和反思。他将风险置于现代社会的宏观背景中进行考察,并以此来反思和重构新的现代性。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吉登斯对现代性后果的分析,探讨他有关现代社会风险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春时 《求是学刊》2003,30(1):44-47
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等三个层面。感性现代性是被解放的享乐欲望 ,理性现代性是理性精神 ,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反思—超越层面的现代性包括艺术、哲学以及宗教等 ,是对感性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的批判。中国现代性的历史 ,存在着感性现代性没有充分发育、理性现代性缺乏科学精神和对个体价值的肯定 ,以及反思—超越的现代性即哲学、审美以及宗教的缺失等根本性的缺陷。这些问题 ,在当前的改革开放中必须解决  相似文献   

17.
张夺  王桂敏 《社科纵横》2013,(8):107-111
传统社会中的公与私,无论体现在社会秩序还是在价值标准上,都缺乏理性思考和系统的理论架构,有其内在的悖论。"公"的绝对至上性与"私"的模糊性,使传统社会中政治权利主体与利益分配主体不明确,一方面造成公私领域的截然不分,另一方面又导致公私价值的绝对对立。在传统公私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只重义务不重权利的单向性社会关系,公私领域截然不分的一体化社会结构,以及重德治、轻法治的泛伦理化社会形式。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粗略地说,古希腊哲学是一种宗教哲学:在中世纪,哲学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沦落为证明基督教信仰的工具;近代西方哲学则试图以理性的名义压制宗教信仰.不满干近代西方哲学的这种世俗化倾向,俄罗斯哲学重拾哲学的宗教性这一古老的主题,这既表现在俄罗斯哲学的问题意识之中,也表现在其独特的方法上.然而,正是这种调和哲学和宗教关系的努力使俄罗斯哲学包含了不可克服的悖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梳理了西方哲学家对自由概念的阐述和界定,指出由启蒙运动确立的自由乃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积极创造、奋发向上的自由,它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思想动力,也是现代性的一个主要特征.反之,后现代主义所说的边缘化、零散化、平面化等不过是消极无为、随心所欲的散漫,并不具有积极建构的意义.我们理应对自由与散漫加以区分,为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公正奠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结合胡吉特对芝诺悖论的研究与奥康纳对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研究,可以论证出在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的框架下的芝诺悖论归属问题,并由此揭示出芝诺悖论问题更丰富的哲学内涵.哲学史的发展也印证了悖论归属问题的哲学地位.由此可以描绘出完整的悖论归属图景,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