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现在新旧体制的转换,利益关系的调整,各种观念的碰撞,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心理。随着新时期文学角色的大转变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文学也面临着新际遇的挑战。面对挑战,文学及文学工作者如何调整心态,重新审视自我地位及功用,这是本刊文学专题笔谈的主题。本刊连续刊载“哲学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史学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文学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是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新时期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作的一些思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这种思考必将更加深刻,本刊编辑部欢迎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继续参加讨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调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的传入使中国20世纪的历史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20世纪取得了丰硕成果,端赖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迈入21世纪,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唯物史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受到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挑战。史学工作者如何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个值得深思并已引起史学界关注的问题,本刊刊出这期笔谈,意在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王建民 《文史哲》2006,3(1):147-149
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法面世以后,有关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价值及其发展道路的研讨,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这些讨论,无疑有益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此同时,这些讨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与价值目标如何统一的问题,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等等。在此背景下,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四位学者围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的这些新的认识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话题。相信这组笔谈会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包心鉴 《文史哲》2006,3(1):150-152
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法面世以后,有关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价值及其发展道路的研讨,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这些讨论,无疑有益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此同时,这些讨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与价值目标如何统一的问题,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等等。在此背景下,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四位学者围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的这些新的认识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话题。相信这组笔谈会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平等与效率: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宣 《文史哲》2006,3(1):152-154
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法面世以后,有关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价值及其发展道路的研讨,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这些讨论,无疑有益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此同时,这些讨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与价值目标如何统一的问题,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等等。在此背景下,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四位学者围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的这些新的认识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话题。相信这组笔谈会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奚广庆 《文史哲》2006,3(1):145-147
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法面世以后,有关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价值及其发展道路的研讨,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这些讨论,无疑有益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此同时,这些讨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与价值目标如何统一的问题,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等等。在此背景下,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四位学者围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的这些新的认识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话题。相信这组笔谈会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滑坡”与“爬坡”——道德转型期的观念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不久,本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座谈会。来自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四十余位中青年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就如何判断和评价目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变化之现状及意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结构的整合、价值目标的内容及其确立等问题,作了甚为热烈的探讨。在这次座谈会的基础上,我们选发这一组笔谈文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确立和建设能适应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的体系结构?怎样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至为重要的问题。我们热忱地希望学界同仁能踊跃来稿,参与讨论,以把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推向深入,结出丰硕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研究,是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这方面的研究受到我国史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但是,从整体上看,我们的研究还嫌薄弱,例如,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新中国成立近60年了,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的学术专著问世。20世纪末以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唯物史观研究非常之多。对我们来说,这些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它回答了什么,而在于它提出了什么。进行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研究,要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其研究内容包括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生和发展,主要理论成就和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某些规律性的内容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9.
史学评论:史学研究中不应有的薄弱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治史传统的国度,不仅在过去,即使在今天,专业非专业史学工作者亦堪称庞大的群体。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人数众多的史学工作者中,从事史学评论者少得可怜,史学评论不能满足史学发展的需要,跟不上史学的发展。因此,史学评论在当代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既有迫切性,也有必要性。史学评论与史学的关系可从文学与文学评论得到某种启迪,文学评论尚有“作品多,评论少”之虞,而史学评论的欠发达则更成为史学进步的滞后因素。我们提倡加强史学评论是因为我们的史学有许多有待评论之处,尤其是批评性评论的缺乏对史学进步有诸多不利的影响。史学界应当重视史学评论,提高评论水平,使史学评论对史学发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此外,史学评论的不发达也从另一个方面向人们展示出这是一项前景可观、大有可为的事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史学如何走向21世纪?21世纪的中国史学的内涵及特征又是怎样的?在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学术交流日渐增多的现阶段,要不要坚持民族特色?何谓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和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一系列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史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为充分和集中地表达意见,本刊特组织4篇笔谈,以期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的研讨有所推动。著名学者瞿林东、张广智认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必须坚持民族特色,并各自对此问题作了不同的阐述。来自台湾的学者戴晋新则对此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极大地拓展了问题的空间。周一平等对21世纪中国史学的基本发展作了具体的诠释,周一平认为比较研究是中国史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必由之路和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十四大报告全面地总结了我国14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深刻地阐述了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在此群情振奋之际,本刊约请部分社会科学学者、专家和负责干部就十四大报告进行笔谈,各抒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2.
和谐、自由、公正、富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基本诉求,它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各有其特殊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和谐表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关系性要求,自由表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目的性要求,公正表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规范性要求,富强表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的物质性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讲话,3月25日本刊编辑部和《天府新论》编辑部邀请我省社科界部分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就小平同志关于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抓往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现将座谈会上的部分发言整理于下。本刊将继续以笔谈的形式,组织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小平同志讲话精神,深入系统地研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推动我省两个文明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已经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在中国人民中深深扎根。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一度泛滥,在这方面造成了许多思想理论上的混乱,需要加以澄清。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局的急剧变化,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了某些疑虑,需要作理论上的回答和说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也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为了配合《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的学习和宣传,继续深入地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本刊特从本期起新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专栏,围绕当代社会主义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约请部分专家和有关方面的同志,以笔谈的形式,展开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探讨,以期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本期笔谈内容主要围绕当前群众中普遍关注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诸如怎样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怎样正确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变化;怎样认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本质;怎样处理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社科工作者如何坚定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时代与史学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与史学同步产生,古今中外史家都关注,尤其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磨难的中国史学工作者,更是关心.朱政惠博士于1996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史之心旅——关于时代和史学的思考》一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集中反映和凝聚了中国当代史学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新的思考,也倾注了作者本人艰苦探索的心旅历程.  相似文献   

16.
公民教育研究笔谈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本刊与广东教育学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教育研究中心”于5月17日联合举办了一次“公民教育”学术研讨会。此处编发这次会议的部分观点,以...  相似文献   

17.
迅速发展的公民社会对由真知和卓见建构的公共知识体系之亟需,迫使历史学必须走出书斋,大力发展公共史学.虽然部分职业史学工作者已有所尝试,但大部分职业史学工作者对此仍持消极或反对的态度.公共史学要获得较好发展,首先要使史学界正确认识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的关系,即: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有机构成历史学的两翼,两者不可或缺,而且目前中国要发展公共史学,必须由学院派史学为之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8.
杨舒眉 《兰州学刊》2008,(1):125-129
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构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成为广大史学工作者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但在如何构建,建构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以及史学体系内各种具体问题方面意见纷纭,引发了大规模的学术论辩,争论的主要辩题涉及史学学科自身理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这些论辩对史学理论体系起到了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作用,有力的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9.
历史科学如何跟上社会改革的步伐,为“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做出贡献,这是时代给历史科学提出的要求,也是每个史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其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便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反思和再评价。为推进这方面的研究,本刊约请施丁、瞿林东、许凌云等同志写了文章,辟“中国传统史学的讨论”专栏,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指正。这组文章涉及问题相当广泛,例如,我国史学传统的定性、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和历史教育,史学研究同现实的关系,等等。行文各有侧重,认识有同有异。希望这样的讨论能活跃学术气氛,有助于史学改革的进展,欢迎广大学者、读者给予支持,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20.
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我国史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兆辰 《学术研究》2004,1(1):110-114
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的发展与中国史学工作者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大力吸收西方新学理分不开,本文以全球史观、长时段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例,概述了当前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我国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