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拍案惊奇》“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搜集《拍案惊奇》“把”字句用例的基础上,从种类、主要动词及其附加成分、否定式三个方面对《拍案惊奇》的“把”字句进行了一定的考察和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明代,“把”字句除表行为方式和处置以外,还产生了不表处置的“把”字句,此外,还出现了无主要动词呼应的“把”字句;2.在《拍案惊奇》中出现了动词带动态动词“过”的“把”字句;3.“把”字句否定式以否定词出现在“把”字结构之前为常例.  相似文献   

2.
“把”字句是汉语中运用最广泛、作用最显著的重要句式之一,前辈与时贤们对此已经做过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于“把”字句,汉语学界传统的看法多认为是用介词“把”将宾语提前,语义上是用来表示处置义,“把”字后的词语多属于定指的事物,“把”字句的动词不单独出现,即不能是光杆动词。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新理论,这些新理论很引人注目,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观察“把”字句,使研究越来越深入。  相似文献   

3.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 ,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 ,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 ,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4.
“将”在《诗经》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象声词等多种词性,通过分别阐述它们在句中的词义和用法,考证“将”的本义,并探讨了它的本义和其它义项间存在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典型“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红楼梦》中的“把”字句,着重从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两个方面将其区分为典型“把”字句与非典型“把”字句.  相似文献   

6.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左传》中以连词“况”作为关联标志的复句,在对“况”字句的句法形式作全面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种句子的语义结构和语用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通过语义角色、语义指向的分析以及对句法成分“省略”问题的讨论,力求深化关于“况”字句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明代通俗白话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使用的"把"字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出文本中"把"字既有作为动词也有作为介词的用法,并从"把"字句的主要用法、结构形式及制约和影响"把"字句使用的因素三方面来详加考察。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最简方案框架下,运用vP壳讨论现代汉语中几种典型“给予”义“给”字句的生成,探索这些句式的句法特征。现代汉语几种“给予”义“给”字句是典型与格句在不同句法层面上的派生。典型与格句能否转换为双宾语句式受动词语义特征的影响,只有带“移出”义动词的给字句才能转换成双宾语句式,并进入紧缩式。如果动词只有“移动”义,不带动作趋向,句子进入紧缩式就会产生歧义。句子歧义可以通过区分具体语境中动词的“移出”义和“移入”义来消除。  相似文献   

10.
从“给”字句的习得看母语习得与语法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给”的语法化过程是:动词“给”一介词“给”一助词“给”。儿童“给”字句的习得顺序为:动词“给”字句〉介词“给”字句〉助词“给”字句。儿童习得“给”的过程与“给”语法化的过程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中"和"类虚词用法差异计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中使用的"和"类虚词成员有"与、和、并、同、连、共、及、将、跟"等9个,它们在语法意义及分布上各具特征:在使用频率上,"与、和、并、同、连"为最常用的5个,而"将、跟"则极为罕见;在分工上,"并"主要用作连词,"同、连"多用作介词,"将"只作介词,而"及"只作连词;在主要用法上,用于引导出动作行为的偕同者的主要用"和、与、同",引导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的主要用"与",引导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的主要用"和"同"与",引导出比较的对象的主要用"和、与",表示强调的只能用"与"和"连",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另一(些)对象的主要用"连".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与法语的存现句有共性,均可描述场景,表示存在、出现、消失、变化。文章主要是探讨差异。汉语的存现句的前段是表处所与时间的名词,在句首多作主语,少数作状语;这些词语在法语中只作状语,放到句首句尾均可,在“il y a”结构中只能放在句尾。处所与时间名词同时出现时,汉语中必有一个是主语,另一个是状语;法语中两个全是状语。汉语存现句的时间名词对动词没有影响,法语的时间状语对动词有时态影响。  相似文献   

13.
"please"一词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礼貌标记,用以缓和请求的语气。然而,对伦敦青少年口语语料库中含有"please"的语例进行分析后,发现:"please"可以与多种不同句法结构连用——祈使句、情态动词疑问句、非情态动词疑问句、陈述句和无语气小句;含有"please"的话语虽然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指令性效力,但不尽是请求。  相似文献   

14.
小议孔子说“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说“不” ,数量多 ,密度高 ,效果好。在他认为的礼乐崩坏仁义沦丧的社会 ,孔子对一切“违仁”“非礼”的现象和言行 ,大声说“不”。孔子又是一个很注重文采和讲究修辞的人 ,常运用否定句 ,使得说话委婉含蓄饶有韵味 ,运用双重否定 ,加强肯定。对此 ,无论是在社会学、文学、阅读学、语言学、修辞学亦或是写作学上 ,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A是A,B是B”句联的语义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义平面考察“A是A,B是B”句联。把“A是A,B是B”句联分为两种类型:区别型和列举型。两种类型又各自分成几个次类,区别型分为偏别式、平别式,列举型分为“有”式、“合格”式、“鲜明”式。重点考察各类型和次类的语义特点,找出区别型和列举型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考察“A是A,B是B”句联与先行句和后续句的语义联系,分为在复句中和在对话中两种情况。对于“A是A,B是B”句联歧义的消解提出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型世言》中带“着”的存在句进行描写分析,力求做到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句法、语义、语用相结合,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带“着”的存在句的用法有一个更清楚、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对上博简否定副词“弗”的考察表明:“弗”字句的谓语主要是动词谓语,动宾结构做谓语可能是古语的留存;“弗”的主语多为在上者;“弗”在复合句中多处于后续句中,“弗”与“不”的连用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从语义关系看"AのはBだ"句式的成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裂句"AのはBだ"能否成立、以何种形式成立,都与该句式中被焦点化的成分B跟A部分中的谓语动词在语义关系上相结合的紧密程度有关.当被焦点化的成分B与原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紧密时,该句式就容易成立,而且在焦点化位置一般不出现相应的格助词;当被焦点化的成分B与原谓语动词的语义关系松散时,焦点化位置一般出现相应的格助词,用以明确语义关系,更加松散时甚至难以构成"AのはBだ"句式.  相似文献   

19.
“把”字句与篇章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把”字句主语、宾语与上下文的关系上。“把”字句主语的有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受篇章的制约。同时指出“把”字句宾语也以不同的方式与篇章语境相照应。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满族民歌中普遍存在着与"三"这个数字有关的现象,如三个乐节、三个乐句、三个乐段、大三度、小三度、三拍子歌腔以及歌词中经常出现的三个字、三句话等等.采用整体性的分析方法,追寻"三"这个数字同黑龙江满族整个历史、文化、风俗、神话、民族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对满族民俗文化进行整体考察,探寻满族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理性精神"三"的文化意义之所在,可以说明满族这个民族"理所当然"的审美心理定势和满族独特的文化心理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