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浩繁,所出土的战国文字材料内容丰富。其铜器铭文、兵器铭文、货币、陶文和印玺历来受到众多学者重视,对铭文的文字考释、史实考证及战国文字的分域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应在疑难文字的释读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探索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释了三件古蜀族文物的铭文,其中,三角形青铜戈上的三个字符释为"君王使用的铜戈";陶纺轮上的两个字符释为"转动纺轮".本文认为:古蜀族的文字与彝族文字都是音节文字;古蜀族与彝族的语言文字及族源都有亲缘关系.陶纺轮是商代器物,其上铭文应是商代文字;与古蜀族文字有亲缘关系的彝文的起源,应在商代或商代以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字学史上宋元之际戴侗的《六书故》较早地使用钟鼎文考证文字 ,校补《说文》 ,向来学者毁誉不一。从《六书故》运用铭文考释文字的 2 0个例字结合甲金文及其他材料来看 ,发现《六书故》的考释大部分是可信的 ,而这正基于戴侗所具有的正确的文字发展史观。  相似文献   

4.
西周铜器天亡簋,或名大丰簋、天亡敦、聃敦、朕簋,为武王时器。孙诒让谓此器铭文“文字古朴,义难通晓”①。自清道光末年出土以来,对铭文考释者达十数家,取得了许多一致的见解,但仍存在分歧较大之处,影响了对全篇铭文的理解。在前辈学者的启发下,本文试对铭文中“王又大丰”与“王凡三方”句陈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5.
平山一号墓出土的中山王大鼎铭文长四百六十九字,方壶铭文四百五十字,《好(次虫)壶》也有一百八十二字,是研究我国古史、古汉语和文字发展的珍贵史料.《文物》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朱德熙、裘锡圭两教授发表了《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以后又得见在吉林召开的古文字学年会印发的张政烺、赵诚、孙稚雏诸先生有关论文,对铭文若干难字难句的通读多有突破,创获良多.今就诸家尚未确释的王名和个别有关文字的考释作些补充.  相似文献   

6.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为目前所知陶器铭文中字数最多的一件,也是具有断代意义的战国泰系文字材料.试对其铭文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结合新出材料对其中部分铭文的释读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7.
“保卣”铭文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初出土于河南洛阳的“保卣”和一同铭之尊,铸有铭文四十六字,记载了周成王时的一些重要史实,史料价值颇高。郭沫若、陈梦家、蒋大沂、平心、黄盛璋、孙稚雏及白川静等中外学者都进行过考释。由于铭文中没有绝对的纪年标志,所记史实在文献史科中又不甚了了,因此在理解上多有疑难。以上各家的考释,得失互见,然于铭究竟记载周初何事,均未得其解。  相似文献   

8.
阮元是清代著名学者,也是一位有影响的古文字学家。他编著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首倡青铜器“藏礼”之说,并根据经史考释铜器铭文,对晚清吉金文字的研究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阮元淹贯群书,注重搜集整理原始材料,又擅长书法,无疑对其研究古文字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汉代铜器铭文的著录与研究始于宋代。其主要成果可以分为图录类,以吕大临的《考古图》等为代表;款识类,以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为代表;考释类,以赵明诚的《金石录》等为代表。在著录体例、器形的绘制描述、铭文考释以及器物定名方面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宋人关于汉代铜器铭文的研究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在器形的辑录方面,只有线图和描述两种形式;铭文则只有摹本,且摹写失真之处多见;考释的范围仅限于人名、地名和国名等专名。总之,宋代的汉代铜器铭文研究贡献在于其开创之功,但还缺乏学术研究的广度和…  相似文献   

10.
叶正渤教授的《金文四要素铭文考释与研究》2015年3月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叶教授运用古文字知识和对西周历法研究的成果对金文四要素铭文进行考释和历史断代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是叶教授2010年度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文历朔研究”的部分前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 BYY051)。  相似文献   

11.
《唐师府君墓志考释》对探讨唐朝中后期陕北延安及剑南西川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唐师府君墓志考释》部分释文有讹误,影响对墓志铭文的有效利用。笔者对《唐师府君墓志考释》释文进行校补,以期对唐朝中后期石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渠县发现两件青铜铭文戈,一件是巴族铜戈,其上铭文是巴族文字;一件是蜀族铜戈,其上铭文是蜀族文字。  相似文献   

13.
吴大激是清代著名古文字学家。其古文字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着如下不足之处:对文字的析形释义方面不乏失当之处,未能正确对待前人古文字考释的某些成果,对文字之异体、假借、通假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地区分,有时误断假借,对文字的简省现象的认识理解也有不当之处以及缺乏文字发展观。尽管他在古文字研究上有着种种不足之处,这也是学术研究与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学术的探索与研究不可能不发生偏差与错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吴大敬在古文字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碑刻文献材料丰富充足、真实性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准确释读、科学整理是有效利用碑志材料的前提和基础。碑志俗字纷呈,铭文或残泐不清,成为正确释读碑文的难点。分析俗字讹变原因,阐释构形理据,梳理形变脉络,考释部分北魏墓志俗字,以期为这些碑志材料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为碑刻俗字的考释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吴大徵是清代著名古文字学家.其古文字研究虽然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着如下不足之处:对文字的析形释义方面不乏失当之处,未能正确对待前人古文字考释的某些成果,对文字之异体、假借、通假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地区分,有时误断假借,对文字的简省现象的认识理解也有不当之处以及缺乏文字发展观.尽管他在古文字研究上有着种种不足之处,这也是学术研究与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学术的探索与研究不可能不发生偏差与错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吴大敬在古文字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西周涉法铭文虽不多,但因涉及铭文考释、研究方法等问题,目前研究比较薄弱.整理出“讼”、“告”、“罚”、“白”四则法律词语并加以训释,可填补西周涉法铭文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的《孔子诗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字考释也是研究的一部分。简文整理者对"文"、"唯"和"词"等字的隶定欠妥;对"攻"、""等字则未能作出考释。属于这两种情况的字共有19个。这些字的考辨要借助于字形分析和传世文献。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有辉煌成果,文章从“实践与成就”“思想与方法”“地位及影响”三方面论述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等著作是郭氏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实践及成就。郭氏的甲骨文字考释思想及方法总结有六:古代社会研究与甲骨文字考释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互证、跨学科综合考释甲骨文字、借助字形分析考释甲骨文字、结合辞例内容考释甲骨文字、利用汉字演变特征考释甲骨文字。他的许多观点及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影响深远,甲骨文研究的百年间取得的成就多与郭沫若的探索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9.
对《商周金文资料通鉴》中著录的三件新出的战国铜器上的未释或误释铭文进行了考释,认为18851号器首字不为"衣",而是"黾"字;17301号器第三字阙释,我们认为应是"寍"字;17320号器首字,邹芙都先生考释为"玄舍"合文,我们结合战国兵器铭刻制度及字形变异特点,认为应改释为"舒"。  相似文献   

20.
史密簋铭所记西周重要史实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新发现的西周中期青铜器史密簋的铭文进行了深入的考释分析。文章指出,该铭文所记载的周王命大臣率领齐、莱等四国军队与南夷和杞、州交战,取得长必大捷的事迹,可补史籍之不足;当时确已存在的乡遂制度,对古代社会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