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提出希腊艺术具有“永久魅力”的观点,是众所公认的;但对希腊艺术“永久魅力”所构成的美学要素,学术界却有仁者智者之见.因此,我们不揣浅陋,试图从希腊艺术中人类性格本质特征及其变化发展,来探讨希腊艺术的“永久魅力”.力求从这座人类艺术的迷宫中,开掘出一些“新鲜的小块.”  相似文献   

2.
<正>文学本质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命题,自从文学产生之日起,人类就在不断的探讨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答案。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每换一个角度和方法,就会有一个新的解答,正如萨特所说:“各有各的理由:对于这个人来说。艺术是一种逃避,对于那个人来说,是一种征服的手段。”只要生活在发展,思想在流动,文学在更新,这个问题就将一再地提出来,而答案也将不断产生。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了解文学的一般社会性质,而以马克思的“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恰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这段名言为指导,深入把握文学的特殊本质。于是,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的命题被提出来了并成为越来越趋同的看法。然而,对于这一命题的分析、论述却大相径庭。有人以马克思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为出发点,从创作角度论述;有人以马克思的人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从审美掌握的角度进行论述,更有人以接受美学的理论,从读者的阅读行为进行论述,这些角度不能说没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概念在思想理论、政治生活乃至国际关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概念虽然几乎人人熟悉,但却不容易把握其确切的含义。在国内教科书中,“意识形态”与哲学、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相等同。而在国际上,据说“意识形态”一词的定义或用法有一、二百种之多。诸多定义或用法的论争往往又是围绕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展开的。本文试图探讨马克思本人赋予“意识形态”一词的含义,从而为辨析种种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一个出发点。当然,这里也有笔者自己的理解和发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受启蒙运动中“自由”思想影响较大。其中,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经济自由”思想为马克思早期的人性自由研究奠定了基础,法国启蒙运动中的“政治自由”思想为马克思从政治解放过渡到人类解放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德国启蒙运动中的“理性自由”思想为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因此,考察启蒙运动“自由”思想给予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对于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中提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以下简称“相敌对”——笔者注)这是马克思在科学地分析研究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多年来,它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著名命题之一,经常为人们所引用。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引用者对这一命  相似文献   

6.
表现人类童年的古希腊艺术,其永久魅力是和产生它的那个未成熟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作者从“以人为中心的艺术主题”、“理性主义的形式法则”、“以道德理想为最高境界的审美规范”等方面,对古希腊艺术审美精神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马克思关于艺术与一般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观点与表现人的完整性相联系,使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命题的研究突破了一般诠释性的局限,体现了历史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对德国现行制度的批判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提出了人的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命题。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思想梳理表明,马克思的批判至今对于我们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是什么”是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要面对和思索的谜题,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一谜题的解答各有特点,也存在一些片面性。马克思在吸取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学说尚存在一些争论。本文在分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经典论断的基础上,引入主客体视角,力求以这一视角来阐释马克思“人的本质”的不同层面,从而达到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目的,为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继承与发展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和历史文化语境两方面,并通过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这一命题的比较,揭示了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精神实质,认为“不平衡”论实际上是从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的复杂关系这个层面,更具体更深入地批判了庸俗经济学家对物质生产的庸俗解释,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过渡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这一著名的命题。这一命题饱蕴着马克思对主客体关系的深刻见解,尤其是主客体能动性和受动性关系的见解。深入研究、展开这一命题,发掘其丰富内涵,对我们深入研究主客体关系问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历史”在这里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主体自身发展的自然过程,其二,是指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历史过程。或者说,这一命题一方面是指人依赖和改造自然的历史,另一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确有“自由个性”思想,其“人的自由个性”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这三个阶段是:(1830.10—1835.9)是马克思激情理想主义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神学视野“人的本性”思想影响下表达了朴素的“个性”观念;(1835.10—1843.3)是马克思理性主义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理性主义视野下表达了对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能动自由”的思考;(1843.3~1883.3)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考阶段,这一阶段马克思在现实主义的情绪下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做了全面的思考,对“人的自由个性”的生成作了详尽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塔克尔-伍德命题”认为马克思并非基于道德视角,而是从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功能和作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胡萨米等人对此予以驳斥,他们认为这一命题是对马克思的误读,马克思是用一种隐晦的和间接的道德批判方式谴责资本主义的不正义。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评判马克思视野中的正义问题时,“塔克尔-伍德命题”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争论是不同分析范式的产物,双方各自主张“文本解构”和“时代解读”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综合来看,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时以“道德评价尺度”为主,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则以“历史评价尺度”为优先,两种评判尺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平台上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世界观开始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起点,讨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利益观离不开对其思想转向的把握。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利益观经历了由精神转向物质的思想嬗变,即从重视精神利益轻视物质利益,到发现物质利益的作用,最后逐渐发现物质利益背后“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的过程。厘清马克思这一时期利益观的演进脉络,从利益观的独特视角明晰其唯物主义转向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能够明晰马克思早期思想探索在他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然和艺术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核心问题是自然和艺术的辩证统一性。“自然模仿艺术”与“艺术模仿自然”这两个命题一同构成自然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的两极。有关“自然模仿艺术”这一命题的内涵及其美学意义,长期以来几乎是研究的空白地带。所谓“自然模仿艺术”,是自然在审美中必然显得像艺术,其美学内涵是从“自然美像艺术”的角度揭示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同一性。这一命题的理论根据是,自然欣赏必须以艺术的模式组织审美经验,自然美生成于艺术图式在自然中的投射,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和康德的先验图型论可以作为其哲学理据。深刻领会这一美学命题的内涵及其意义,为全面系统地把握自然和艺术的关系、艺术的本质乃至美的本质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命题,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人的本质。劳动实践是人的最根本的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深层次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本质。“劳动实践本质论”、“人的需要本质论”、“社会关系本质论”这三个命题是辩证统一的。探讨这三个命题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正确认识人的本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何中华《重读马克思》一书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肯定,显示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它提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即实践这一原初范畴内在地蕴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两个维度,恢复了超验性和人学立场.该书揭露了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读及其原因,这有助于恢复马克思哲学的睿智和本真性.该书通过对马克思哲学的创造性诠释,揭示了回到历史和恢复人的在场性对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提出的“人化自然”命题 ,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通过实践和思维活动与自然界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西方 ,人们过分地强调了主客对立和以人为主导、征服自然、统治自然 ,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信仰危机。人们在寻求解决“主客二分”的过程中 ,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过分地看重“天人合一”。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命题 ,则是对“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知识社会学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马克思关于“生活决定意识”的思想对知识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为知识社会学奠定了学科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并且直接为知识社会学提供了一些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学也对马克思的相关思想进行了拓展.知识社会学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命题的扩展、传播和具体化都有所贡献.但是,唯物史观并不能等同于知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20.
“穷而后工”论樊德三“穷而后工”是中国古代作家论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命题。它的实质是说作家的痛苦经历能使其才华得到充分发挥并体现在创作上。这在文学史上确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文学现象。这一思想,从司马迁开始一直为历代文论家所重视并且不断地加以发挥。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