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周益锋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9-13
“全球化”作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在靠近我们。由于受人类自私地利用自然的欲望支配,我们陷入了近代理性所引起的人类生存危机的悲剧之中。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前面的道路不应该是以盲目地模仿西方的“工具理性”为中心的近代化。在“全球化”时代里,“儒家伦理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王宏亮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2):133-134
儒家“推己及人”的道德思维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因素,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为中华民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先人后己、宽人严己的优良品格。在当代,对于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与人格完善、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玮玮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6):126-130
在生命伦理观上,儒家与道家虽存在歧义但其精神实质相同。对于人类生命的地位及其价值,虽然儒家认为人贵于物,道家主张天人并生,但它们都有着贵生精神。对于不同生命之间的地位,虽然儒家仅主张德性平等,道家认为物无贵贱,但它们都具备平等精神。对于生命所持情感,虽然儒家主张兼爱万物,道家主张泛爱万众,但它们都充满仁爱精神。对于生命的存在状态,虽然儒家侧重于人际和谐,道家侧重于天人和谐,但它们都彰显了和谐精神。对于生命的终结问题,虽然儒家主张通过建功立业来超越死亡,道家主张通过与"道"合一来超越死亡,但它们都表现出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6.
7.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认识或意识。情绪因素和认知因素都对个体的道德自我具有重要影响。情绪体验影响了道德自我的形成、觉知、组织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教育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献玲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2):11-12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开拓沟通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平等理念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孟子“性善论”,将道德修养定位为为教育伦理的重要内容。荀子虽持“性恶论”,却也乐观地强调主客观上的“积”与“教”最终能达到人性向善。人性论视角的先秦儒家理论,蕴涵着丰富且可资借鉴的教育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教育进行多方省察,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道德伦理观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老子对儒家正统道德伦理观的批判与否定的分析 ,可以看到其道德伦理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老子道德伦理观共有三个来源。其道德伦理思想的基础则建立在“天”“地”“人”合而为一的认识方法之上。老子坚特自然主义的道德伦理精神 ,强调自然平等 ,不求独尊 ,原则是顺从自然。其价值判断准则是效法与回归自然 ,因而主张谦下自损 ,知足不争 ,弱用弃智 ,守静不辱 ,无为无欲。老子自然主义道德伦理观既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精神内容 ,又起到了对正统道德伦理思想的某种制约和调节作用 ,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宋志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2):89-94
现代新儒学是现代中国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潮 ,儒家解释学是这一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晚年的熊十力站在新中国的角度看待儒学 ,台湾学者罗光站在士林哲学的角度看待儒学 ,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站在现代性的角度看待儒学 ,分别提出儒家解释学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杨福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1):38-42
纳西族认为人和自然是兄弟,这也是纳西族生态伦理观的宗教和哲学基础,并有对自然界欠债和还债的观念,认为人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应感激和回报,须善待大自然.反映了纳西人的生存状态亦取决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类,而人类则需要依赖于大自然才能生存.纳西族还有本土的署神信仰与外来的龙神信仰的差异和整合;同时还具有社区生态保护习俗;反映了纳西族生态伦理观中的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马广德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5,(4)
在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中,回族是最分散的少数民族。从大兴安岭到帕米尔高原,从内蒙古草原到天涯海角都有回民居住,八百多万回族居民散市在全国2000多个县、200多个市里,全国98%的地方都有回族分布,可谓“回回民族遍毕夏”。全国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孟村回族自治县、新疆焉省回族自治县以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有些县、市中… 相似文献
13.
从文本看水族道德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族伦理道德观可以借助水书、家谱、家训、碑文、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文本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善恶观、崇尚劳动、节俭、互助、和谐、重义轻利等观念,并在水族人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规范、约束和协调人们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筝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2)
道德培养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型学习,它必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现有的德育工作已经陷入灌输的怪圈中,成为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纯理论教学。立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从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引发出对我国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商聚德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弘扬儒家道德精神商聚德历史上,中国一向被世界视为礼义之邦,“讲道德、说仁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良好风范。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制度的急剧变化,国家政权的迅速更替,其后又加上政治运动的频繁发动,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往日被尊奉... 相似文献
16.
梁向明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8,(4)
回族道德的发展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文中所论正是这样一个在中国有着上千年发展历程的回回民族它的道德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发展经历了它的萌芽、它的形成、它的曲折及它在新中国之后的继续发展阶段。这无疑为了解和研究回族道德发展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清晰线索 相似文献
17.
梁向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作为一种宗教道德,回族道德约形成于元末明初①。但回族道德在其形成之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学术界迄今未见有专文论及。有鉴于此,笔者不测愚陋,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一、明朝以前回族道德的萌芽作为一个时间概念,这里所说的明朝之前,是指从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 相似文献
18.
马明良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伊斯兰教在提出调整人与真主关系的宗教伦理观和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观的同时,也提出了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观。它强调人与自然相依为命,共存共荣。这对于唤起回族、撒拉族的环保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诸子中,儒家是最重视诗与诗教的学派。这个传统的基础是由孔子奠定的。有一次,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你父亲跟前听到过什么与众不的教诲吗?孔鲤回答说:“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 相似文献
20.
张静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3-126
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的追逐,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令人堪忧。儒家道德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精髓,又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宝贵的精神资源。从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入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这不仅对培养人民群众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良好健康的引导作用,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与每个国民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