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河流域沙尘暴问题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是仅次于塔里木河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 ,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 ,全长 82 1公里。由于上游少水、中游争水、下游断水 ,加上其周围生态环境恶化 ,使得河西走廊和额济纳旗沙尘暴频繁发生 ,成为我国四大沙尘暴源区之一。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黑河流域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沙尘暴对西部发展的危害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 ,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 ,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 ,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 ,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 ,因地制宜提出五条对策 :实行综合治理 ;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 ;建立健全法规 ;增加投资力度 ;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3.
无节制的开发会导致大自然的报复.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明晰的产权安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中要把环境保护置于重要的位置,不能走那种"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路子.在防治沙漠化和沙尘暴的过程中,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将治沙和开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沙源地区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稳定性和持久性,才能走出宿命的"环境库兹涅茨倒U字曲线"困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宗教的社会性及其功能愈来愈发展,逐渐成为独立于政治和市场之外的独立的社会力量。在当下中国,多元宗教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首先,宗教组织正在成长为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主体,这使“政府放权、宗教接力”成为一种可能;其次,当代中国宗教组织在实际运行中逐渐发展出服务社会的强大功能,这为它本身成为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新阶段,进一步发挥宗教的社会作用,使“政府放权,宗教接力”成为一种现实。  相似文献   

5.
基于社会治理内涵的解析,分析指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战略布局可采取政府和公办社会组织主导、各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格局,策略选择上应注重党和政府的引导策略与地区策略,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策略。现阶段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模式可以采用协同治理模式,强调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参与。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包括三种类型 :基于政府主导的强制性治理制度、强调纯市场理性和产权途径的市场取向的治理制度以及建立在不同参预者自我约束的、以非强制性为特点的内在治理制度。国内外对于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的研究 ,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也存在不足。未来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应重视环境治理研究 ,加强理论深度 ,制度安排上要进行创新 ,不能依靠单一的制度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及干扰源,其中,体制障碍、利益冲突和信任危机尤为突出,这极大地限制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融合协同学和生态学的“协同共生”理论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兼容性和恰切性,而据此形成的以政府、市场、社会、个体为支撑的协同共生系统是协同共生理论的本质要求和应然逻辑。此外,还需从开放性、利益、权责、制度等层面建立和健全长效化运作机制,构建协同共生系统的实现路径,确保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新范式的良好运行,实现“1+1>2”的治理功效,推动治理水平和治理绩效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易中天 《21世纪》2010,(5):13-13
沙尘暴又来了。3月19日,沙尘暴从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分三路南下。只用了三五天时间,便翻天山越昆仑,跨黄河过长江,扫荡了大半个中国。河东海西,黄沙弥漫;塞北江南,无不蒙尘。这一回,国人算是扎扎实实地领教了它的厉害。从今往后,生态的保护,环境的治理,大约真会成为全民共识。  相似文献   

9.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 的重要任务之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特殊性为乡规民约在治理农村环境中作用的发挥提供 了可能。为充分发挥乡规民约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就要科学制定乡规民约,使其适 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乡规民约制定后的评价机制,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 善。在基层司法领域中发挥乡规民约解决农村环境纠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把各国政府推上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前台,并成为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要务。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除了直接提供环境服务之外,其主导作用体现在环境政策上的宏观调控(包括环境立法和经济协调)与微观上的公正裁决。同时,政府应主动寻求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的支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型的伙伴关系,并推行环境管理的地方化及区域合作,从而建立容纳多主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框架,形成共同分担环境责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沙尘暴灾害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沙尘暴的危害和造成危害的方式以及沙尘暴的移动路径和时空分布特征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提出了减缓沙尘暴灾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在主体、手段、实质、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将"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将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社会治理主体、手段、过程、基础与路径等各个方面:一是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域的关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主体的现代化;二是要综合运用法、理、情的积极功能,基本实现国家治理手段的现代化;三是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过程的现代化;四是要发挥科技与信息化作用,基本实现国家治理基础的现代化;五是要统筹治理创新与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路径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据渭河流经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渭河水质现状,通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有关工业、生活污水管理排放标准比较分析,提出在加强监督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同时更应重视渭河流域生态环及环境建设与保护在渭河污染治理、恢复其应有功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社会法和社会治理分剐成为法学界和社会学界新的研究领域。然而,国内少有论者通过社会治理理论价值来考量、反思社会法研究的。尽管社会治理这一词汇被提出时间不长,但是其背后的理论探讨却与西方思想体系密不可分且其本身充满着众多学派的论争。这些论争背后的理论价值取向对于研究我国社会法本身具有重要反思性启迪。  相似文献   

15.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作为改善全球海洋环境、构建人海和谐发展模式的新进选择途径,仍缺乏统一的概念,相关理念尚未清晰,对此可以采取概念分析的方法逐步厘清其逻辑起点与特征。通过分析"区域海项目"、UNEP等国际性组织以及区域性组织这三方面所主导的现行南海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的不足,依据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和特征,提出如下建议:以把握好中国与东盟治理角色定位、倡导多元主体参与为切入点,建立以规则制度建设为核心、组织管理机制与行动机制为支撑的南海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通过构建富有特色的南海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助力早日实现"海洋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的目标往往具有多元与冲突的特征,如何协调和实现冲突性目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实践问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等与短期经济增长存在潜在冲突的目标,中央通过以强问责为导向、以绩效“达标”为免责标准的政绩考核,促使地方开展非经济领域治理的“达标锦标赛”。与具有强激励特征的“晋升锦标赛”不同,“达标锦标赛”要求地方必须达到治理绩效底线,具有“强压力—弱激励”特征。地方面对“达标”约束下的“晋升”机遇,需保证完成治理任务,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治理的卓越绩效,由此实现冲突性目标的兼顾,这也成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制度、体制、机制的三维视阈,提出社会治理变革的本质在于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社会治理过程的民主化,从强制型管理为主转向强制型管理与自治管理并举的状态;在社会治理的制度方面应把握责任的"度",政府权力的下放、社会协同治理方式的实施都应该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依据;在社会治理的体制改革中,政府需通过政策与法规的制度化手段,组织、动员、协同、监督非政府组织承担管理责任;在社会治理机制构建中,由于对非政府组织和民众参与社会治理所拥有的权力与义务缺乏明确的规定,使社会的治理与监督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起来;因缺乏合理的制度性社会评价指标,因而未能建立有效的社会监控机制;由于对虚拟社会缺乏必要的制度化规范和相应的组织管理体制,因而虚拟社会的治理机制尚未健全;为此,社会治理主体应确立社会治理制度、体制和机制的三维眼界与境界,建立结构与功能统一、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社会治理制度;理顺社会治理体制中的条块分割,设置专门的社会治理机构;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特殊人群帮教、治安综合治理、社会风险预警、社会利益诉求、社会监督调控、社会综合服务等社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虚拟社区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生活场域,与传统的社区形态相比,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民族国家至上而下的管制方式提出了挑战.为了解决虚拟社区中的社会问题,创造真正的网络文明,国家、社会团体、社区管理员和普通网民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9.
政府环境管制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主流模式,然而存在着政府替代还是市场修正的逻辑悖论、政府管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不足、公共利益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管制政策对公民参与回应性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以政府环境管制为主流的治理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评。未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应当以管制为逻辑起点,建构一种新的以自上而下治理、自我治理、合作式治理为基础的生态环境互动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公共性、外部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因此需要多主体合作参与。而合作往往因主体的多元性、责任分配的艰巨性和责任认知的差异性而难以达成。在以往的生态环境治理中,多靠政府高位推动为主,社会力量或资本力量参与其中。通过对D村的秸秆治理调查发现,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合作达成不仅仅体现在多主体的互动,更体现在责任的互动与调配。合作的达成,在“话责—明责—共责—分责”的链条中一步步实现。协商话责和明确责任是前提,共责与分责是合作达成的关键机制。产出效能感、责任排序与责任重叠是影响责任共识达成的三个要素。通过对责任分解的规则解读发现,基于身份、规则的同等性;角色、地位的差等性;能力、责任的对等性是责任分解有效的关键。“以责任联结合作”通过激发各主体的内部责任意识、规范责任行动,为新时代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合作的达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