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研究中国文化的众多著作中,《中国当代农民文化——“百村”调查纪实》以其崭新独特的风貌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好评。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外来文化,都有所研究和议论,但对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文化却很少有人如此系统全面地予以社会学与历史学理论特色的探究。其实,农耕和农民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正是农耕滋润着中华文化的萌芽和成长,农民的劳动创造培育着中华文化,而且  相似文献   

2.
王琴 《职业时空》2008,4(7):41-42
“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农民,曾经并永远都是文学的主体。中国的历史,最深邃的底蕴是农民命运史,中国的文学,最深层的内核是农民的精神史。……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荡涤下,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命运、精神追求、价值取向无可避免地发生着嬗变,身为农民也概莫能外。”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向人们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皱褶里的芸芸众生的生存景观,“着重描绘出在改革时期整个社会心理的起伏波动与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农民在经济基础方面基本上还处于高度分散、无组织状态。高度分散的农民不可能和外部成规模的主体之间通过谈判形成正常的契约关系。在农业产业化的初期,中国分散的农民和国际市场一碰,问题就出现了。所以,这个时期出现的“农户+公司”的模式给农民带来了某种缓冲,至少使得中国农民不必直接面对残酷的国际市场。但是,随着产业资本迅速扩张和社会剧烈变革,“公司+农户”的模式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村和农民的所有问题,“三农”问题成为了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农业产业化困惑的表象,还表现在农民之于土地、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深层问题上。  相似文献   

4.
重新认识农民问题——十年来中国农民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这句话有几位政治家、思想家讲过。实践证明,他们是对的。那么现在还适用不适用?我认为,现在还适用。因为直到现在,11亿中国人口中,农业人口还占79%,另外的21%非农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人、职员和干部,他们有的本人就是从农村来的,有的父辈还是农民,所以都同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民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部主办的理论性刊物.它着重发表有关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文章,还刊登各地农民运动的实况.该刊的主要撰稿人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他们所撰的文章对于指导农民运动,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于1931年发表了她的长篇代表作《大地》。这部中国农村题材小说在国际上影响巨大,并于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改变自19世纪以来西方人心目中扭曲的中国农民形象,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大地》中的中国农民形象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向读者展示赛珍珠笔下热爱生命、依赖土地、精神麻木、悲惨卑微的中国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7.
孙韦霞 《社会学》2005,(3):8-10
政治参与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率先提出的一个重要术语,它是公民影响或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和活动。中国政治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就是指我国农民参与政治生活、试图影响各级各部门的干部及其决策的行为。这里的农民不仅仅局限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业劳动者,而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泛指一切农村成年人口,包括那些已经脱离或半脱离农业生产劳动的所有农村人口。  相似文献   

8.
在以人为本视域下,探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实践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举措,理应关注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培育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提升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同时,注入社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才能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地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导刊》2008,(1):39-39
一、活动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将在开展"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举办"新农民新农村文明风采"全国农民文艺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一书重点对依法抗争进行了概念界定、原因、过程变化和影响的分析,作者认为依法抗争对于促进中国公民身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在对此书进行内容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改革之后,出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变迁。乡村变迁对于农民的社会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变迁中农民的心理反应方式与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认为农民对乡村变革的心理回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社会化的力量增长;二、文化优势的主体位移;三、外控与自控关系的重构;四、顺应与同化互彰。由于心理方式的变革,农民的文化心理在内容方面发生了大规模的重构运动。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身份制度的变迁经历了从强制性变迁到诱导性变迁的历程。文中就将尝试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另辟途径,脱离以往对农民身份制度研究的单一国家视角,探讨为中国农民身份制度的建构和演进历程.综合分析制约农民身份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制度和非制度因素,最后结合中国农民身份制度的困境,对其发展路径给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的医疗保险与中国农村的医疗现状,是个令人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所涉及的一些具体状况,让人们了解到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突出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人们关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不仅仅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许多有识之士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阐述了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然而,讲民族素质的提高,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农村与农民。这是因为中国十一亿人口,八亿是农民;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完完全全的农业社会的发展史。讲国情,这就是最大的国情;讲特色,这就是最大的特色。这就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鸿沟。令人振奋的是,中国十年改革,不但在经济上灌注了新的活力,而且引起了文化观念上的大裂变,尤其是农村与农民,开始走出黄土地,在商品经济,改革开放的海洋中奋游搏击。传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新的价值观念孕育于希望的田野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提高问题,已不是理论上,宣传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于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史的价值和意义——兼论族谱、村志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对中国农民史的研究有着曲折复杂的经历与极其宝贵的经验。当学术民主之风渐长、形形色色的僵化的樊篱被冲垮之后,史学工作者对以往中国农民史的研究的种种反思与不断地深入研究,对于社会学界开展当代农民研究乃至将研究触角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农民史的研究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参照与借鉴价值。作者对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编修族谱、村志现象亦提出了独到见解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有力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升农村文化的软实力,让文化成果惠及每个农民,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肯定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价值,发挥各级文化职能部门的作用,用先进文化理念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推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我看来农民是一种职业而非身份,作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工作这一特殊职业的农民,那么他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职业服装,更具体的来说就是属于农民自己的职业工装!这不仅仅是为了农民的服装穿着而言,更重要的是我们农民这一职业要创造出属于自己职业的职业文化理念,要有自己的职业素养!农民服装的职业化恰恰对农业能起到很重要的标识作用!农民服装的职业化不仅仅能够引领整个农民职业的文化发展,更能够带动农民这一职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农业现代化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近30年的改革历程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反映在经济上,更重要的是导致了社会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变化将决定中国未来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走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19.
浙江农民异地联姻新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浙江省是近十年来中国农村农民异地联姻现象突出的省份,本文根据省内各地区、县的调查数据,提出近十年来浙江省农村农民异地联姻的新特点是:(1)联姻地距离急剧扩大;(2)流入女性大多来自收入较低的地区;(3)联姻途径的多样化和规模的扩大。(4)流入女性文化程度较高,有些甚至高于配偶,因此婚后地位也比较高。这些特点在全国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载《社会学刊》第1卷第3期(1930年),作者乔启明。该文用金陵大学农林科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学以“标本调查”方法在中国南北各省选择的十几个模范的地区所获资料来分析中国农民的生活程度。这一调查在1922—1925年。调查范围有安徽怀远、宿、来安,河北平乡、盐山,河南新郑、开封,山西武乡,福建连江,江苏江宁、武进,共计6省11县。其中临山和江宁各有两个调查点。共计调查地点13处,调查农家共2370家,平均每个家庭人口5.94人(家庭指包括与家长常年同居共食的家属及雇工)。生活程度的调查内容是食物、衣服,房屋、器具设备、燃料、医药、生活改进费、个人嗜好、保险与储蓄、杂类(如婚丧诉讼等不列入以上项目者)。调查结果每一农家的全年生活用品价值为228.32元(当时的货币)。从调查可知中国北部农民的生活程度不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