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泰因风格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先锋派”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不仅以其丰富多样的作品闻名于世,而且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即“斯泰因风格”影响和推动了20世纪上半叶的整个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文坛。可惜的是,她没有得到文学教科书(国内外)的编者的注意。本文对斯泰因风格作一简介,旨在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与兴趣。  相似文献   

2.
一阿米纳塔·索·法尔教授是塞内加尔当代著名女作家,被人们誉为塞内加尔和非洲文坛上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她于七十年代初在塞内加尔文学界崭露头角。一九七六年她发表成名作《幽灵》之后,一九七九年她又发表了中篇小说《乞丐罢乞》。这部小说一出现,就引起了国际文坛的高度重视,被光荣地遴选为一九八○年法国最高文学奖金“贡古尔文学奖金”的获奖作品,使她一跃而成为非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英国文坛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持像一朵奇葩在灿烂星群中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她笔下的那个矮小丑陋的女主人公简·爱以她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震撼人们的心灵,令人留恋赞叹。《简·爱》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夏洛蒂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女作家在小说中尖锐地提出了妇女的地位问题,反映了妇女争取权利的强烈要求,这在英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马克思曾把夏洛蒂和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并列在一起,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些“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以他们明白晓畅和令人感动的描写,向世界揭示了政治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艾利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如果说沃克展现人物和主题的艺术手法独具匠心,那么她的思想更新颖、更深刻,与众有别。本文将对沃克小说中所展示的超验主义思想进行讨论,以此来探讨她作品中隐含的深刻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 19世纪女作家。她在其作品中描述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普通劳动人民 ,反映社会与宗教道德问题 ,因此 ,大多评论家都将这位小说家与 19世纪的理性主义、实证哲学和现实主义联系在一起。然而 ,从乔治·艾略特对早期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的处理以及她的道德说教不难看出 ,她是一位浪漫主义的人道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正> 在漫长的英国文学史中,女作家犹如繁星点缀夜空。乔治·艾略特、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沃尔芙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三颗明星。不过,从文学创新角度以及文学史上的影响来看,作为小说家兼文学评论家的弗吉尼亚·沃尔芙的成就更令世人瞩目。她是20世纪初期风靡欧美的意识流小说的开山鼻祖之一,被公认为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大师。沃尔芙诞生在一个文学世家。她得天独厚,在父亲藏有大量经典著作和英国文学作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是二十世纪后半叶重要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一方面 ,她丰硕的创作成果再一次证实了在美国文学史上“黑人的存在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 ,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黑人妇女形象 ,并从黑人妇女的经历和视角 ,展现了在白人主流文化统治下黑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感受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中叶,英国文坛上冉冉升起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她就是后来被喻为“我们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多丽丝·莱辛(1919、10、22—)。从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莱辛发表了24部风格独特、内涵深邃的长、短篇小说集以及相当数量的诗集、剧本和文论,给英国和世界文坛带来一股清纯而强劲的新风。莱辛不仅先后获得塞默斯·毛姆文学奖(1954)和梅迪契斯奖(1976),而且几度作为诺贝尔文学奖重要候选人提名,在美国还成立了“多丽丝·莱辛研究会”。莱辛被公认为“当代最优秀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10.22-)突然以一年一部小说的高速度,把她的新作、被称为是“太空小说”的科幻五部曲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人们纷纷为她的天才与勤奋喝彩,但同时又对她的这种创作突变感到惊愕与困惑,甚至万分失望。人们不禁要问:作为蜚声英国和世界文坛的主流文学作家,为什么突然转向“非主流文学” 的创作?她的“太空小说”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艺术上有何特色?世人该怎样来评价以及该怎样来研究这一文学现象?毫无疑问,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莱辛研究进而对于英国女性文学研究,都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本文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具有与众不同的创作技巧.从她的早期小说<三个女人>中梅兰克莎的故事来看,其通过使用"重复"和"连词叠用"等手段,以人物的思想状态及心理过程缀文,用图解式人物描写手法把人物立体地刻画出来.为此,她以独特的文体和崭新的语言美学为二十世纪乃至以后的文学领航.  相似文献   

11.
<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澳大利亚民族文学开始兴起并进入世界文学之林。亨利·劳森(1867—1922)和约瑟夫·弗菲(1843—1912)开创了澳大利亚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劳森—弗菲传统在澳洲文坛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凯瑟琳·苏珊娜·普里查德(1883—1969)在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她为澳大利亚作家指出了如何从“英国是文学鉴赏的主宰”这个思想桎梏下解脱出来的途径。她倡导作家深深扎根于自已的土壤,不但要创作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而且要对本国的日常生活发生影响。她生于斐济莱武卡,父亲系记者,母亲是个业余画家。父母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广泛的阅读素养对普里查德影响很深。她曾在南墨尔本女子学院学习,后在维多利亚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内地任家庭教师。1912年至1916年在伦敦以记者身份从事文学活动。曾拜读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1890—1980),是以短篇小说蜚声美国文坛.她的小说一向以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文笔和隽永的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凯瑟琳·安·波特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她11岁时被送进天主教修女院,16岁时与一男子恋爱从修女院私奔,后来她当过记者、电影演员、歌手、编辑与教师,最后才专门从事写作.这位后来与威廉·福克纳,艾伦·泰特,罗伯特·华伦等美国当代老一辈南方作家齐名的女作家,1980年以90高龄辞世.她一生发表的作品为数并不多,但均具有独特典雅风格和深远的寓意,篇篇都保持较高的水平,从而使她在当代美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融徐智玲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与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上升起的两颗璀璨的明星.如果说乔伊斯对英国现代文学的突出贡献在于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彻底决裂即意识流手法的广泛运用上,那么,劳伦斯的贡献则是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之内容...  相似文献   

14.
美籍印裔女作家约帕·拉西里是美国小说界的一颗新星.她的小说构思巧妙,结构精致,描写细腻生动.通过讲述印裔移民的生活,她揭示了众多小人物身上普遍存在的"病":沟通障碍.  相似文献   

15.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1 847年问世后轰动文坛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通过对作者生平简介和小说《简·爱》的故事梗概及设想的几种故事结局 ,评述了夏洛蒂的财富均衡与人格平等的观点 ,及其经济独立和妇女解放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爱伦·坡与法国前期象征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美国美利坚百科全书》、《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简明文学百科》等众多权威辞书中 ,象征主义这一辞条是与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 (EdgarAllanPoe,180 9- 184 9)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伦·坡的诗歌、小说及其理论对法国象征主义尤其是前期象征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而反过来 ,法国前期象征派又是爱伦·坡走向世界的桥梁 ,是他们的努力才使爱伦·坡跻身于现代主义的先驱和文学大师之列。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以浓烈的哥特风格而享誉世界文坛.也是英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本文分析艾米莉诗歌的哥特风格,指出其最突出的特征是"非分的激情"和"狂野的心",充满摄人心魄的强大力量.这种特征来自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和诗歌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18.
“妇女问题”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美国文坛上成为引人注目的题材,相继出现一批富有独创性的女作家,包括伊迪斯·沃顿和凯特·肖班。她们一反传统写作模式,大胆创新,独树一帜,以其生活经历为素材,深刻地挖掘妇女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些真实的、活生生的妇女形象。这些文学形象,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流动着美国妇女的血液,给一直为男性作家所统治的文坛增添了光彩。如果说以沃顿为代表的女作家在美国的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期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的问世正值英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 ,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为了分裂工人运动 ,表面上采取了某些改革的措施 ,但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没有获得平等权利。作者通过简·爱这个女主人公的斗争经历反映了当时英国妇女的悲惨处境 ,也反映了妇女摆脱男子压迫和歧视的强烈时代要求。作者刻画的简·爱是一个外表并不美丽 ,柔弱瘦小 ,没有强烈吸引力的妇女形象。但她有不愿忍受压迫、屈辱和一切卑鄙的正义行为 ;她心底善良敢于思考 ,有独立的人格 ;她敢于表达个人强烈的爱憎…  相似文献   

20.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是我国读者熟悉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小说以观察敏锐,描写细腻和风格典雅独树一帜于英国文坛。她所著的《傲慢与偏见》、《爱玛》等作品都已成为英国小说中的经典作品,至今盛名不衰,深受读者喜爱。翻译这样一位名家的作品,既非常有意义,同时也有相当的难度。最近阅读了《爱玛》(Emma)的两种译本,一种是刘重德同志的译本(漓江出版社,1982年),另一种是张经浩同志的译本(浙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