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自由权可从其本意和现实两个角度来理解,其本意是指人们依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进行一切活动,不受约束、控制和妨碍;从现实角度来看,为了防止自由权相互冲突而侵害他人,自由权是一种受限制的权利。但为了个人天赋和能力的充分发挥,对个人保留的自由权是不容任何限制的,除此之外的自由权仍然具有可受限制性,但这种限制本身又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即须符合最低标准、一般标准和特殊标准。  相似文献   

2.
道德自由权是人们基于道德的自由性质而在道德生活中拥有的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权利。相对于政治自由权明确而硬性的规定,道德自由权主要是软性和约定俗成的。道德自由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消极的道德自由权,二是积极的道德自由权。消极道德自由权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有免于道德束缚的权利,积极道德自由权是指人在道德活动中有按道德必然行为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基于职业的特殊性而享有特权,是特权产生及特权设置具有了合理性,这样的制度建立在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经济分工的背景之下.律师职业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职业类型,赋予律师职业特权对于律师行业的成长以及促进律师有效执业均有重要意义.从律师职业专业性、服务性、商业性、独立性、自律性的五大属性出发,律师职业特权也具有法律专业性、服务继受性、价值平衡性、权利独立性、规则限定性等特征.广义的律师职业特权泛指律师基于职业而获得的优先权或是特定的执业权利,狭义的律师职业特权则特指司法制度中的律师拒证特免权制度,从法学学科分析的角度,与证据法学可以找到最佳契合.  相似文献   

4.
表达自由权是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三种权利属性的综合体,网络表达自由权是表达自由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自由在网络空间的表现形式。而网络具有的匿名性特征为公民匿名行使政治表达自由权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可能,并成为政治表达权利本质中的一种天然属性。然而,网络匿名政治表达权与网络实名制之间存在着现实的冲突,因此实行有限的实名制就成为必要,即排除网络政治表达的实名制,将实名制局限于非政治性的网络商业活动和网络民事活动。  相似文献   

5.
言论自由权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权利,现代各国宪法都对该项权利进行了规定。应依法充分保障公民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对该项权利进行限制只能在必要情况下,由法律作出明确规定,且须经正当程序依法进行。  相似文献   

6.
平等权的存在形态及其内涵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现代平等权已经从道德形态演进为权利形态,成为宪法上的一项基本人权,其本质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平等人格的尊重。平等权具有明确的、独特的权利内涵,核心部分包括禁止歧视和反对特权。现实生活中我国的不平等现象屡见不鲜,需要从意识更新和制度建构两方面入手,重构平权社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唐律疏议》对每种人所作的各项规定入手,根据封建特权与基本权利的有无及强弱程度把唐代社会的各种人分为四个等级,并为之定名:帝后等级——享有无限特权的等级;应议请减赎当免者等级——享有有限特权的等级;凡人等级——无特权,但享有起码权利的等级;部曲奴婢等级——连起码权利也不享有的等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马克思权利思想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发现.在现实社会的权利体系中,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安全权都充满悖论。对弱势群体而言,平等权常常走向它的反面;自由权总是与其失之交臂;财产权可望不可及;安全权更是既虚无又缥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马克思权利思想的梳理和研究,我们发现,在现实社会的权利体系中,平等权、自由权、财产权和安全权都充满悖论.对弱势群体而言,平等权常常走向它的反面;自由权总是与其失之交臂;财产权可望不可及;安全权更是既虚无又缥缈.  相似文献   

10.
民初时期,知识界对权利和自由有了显然不同于清末时期的理解和预想,一反全力拥戴的热情,转向多元甚至颠覆的情境,发生了价值上的更张和背离.无论从西方各国的强权还是从阶级的特权来论证权利是不平等和虚妄的,都将权利的实然依附在权力的强弱上;无论是把人人争权利、重私益当成一种道德沦丧还从“人格”高度来主张争自由,都将权利观念推入道德建构体系.经过了扬与弃,经过了筛与漏,权利和自由却沉沦到“为人所厌闻”的境况,着实值得反观和深思.  相似文献   

11.
平等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水法 《文史哲》2006,(4):127-134
平等不同于等同、平均,嫉妒也不是导致平等观念及主张的源泉。平等概念作为一种衡量标准,一种尺度,无法作为一种一般的要求而独立并且普遍有效。我们既无法提出关于人的完全的自然等同的普遍要求,也无法提出个人之间在社会嘉益分配上完全平均的普遍要求。平等始终就是针对某种东西的要求的比较与衡量的尺度,而并非绝对的独立自存的标准,也不是独立自存的价值。平等作为一种价值和主张是依赖于构成正义社会基本结构的独立因素———自由或权利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人权观的文化释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视角去解读西方人权观的基本要素,可以解释西方近代人权观念为什么是以抽象意义的人为基础,为什么将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设定为自然权利,为什么坚持个人中心主义和国家工具主义观念的问题。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时期个人权利价值取向的萌芽、自由观念的孕育、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以及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认为西方人权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西方对人的自身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是西方有关人的各种价值理念等长期历史积淀和传承的过程。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时期提出的各种人权主张及其作出的相关制度设计是西方文化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体现,标志着西方近代人权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洛克的政治合法性理论是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发展链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政治合法性源于民众同意。政府的公共权力源于人民在订立社会契约时的委托式授权,公共权力政治合法性的根源在于民众自愿的结合和人们自由地选择他们的统治者和政府形式;政治合法性奠基于保护权利。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是人最基本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不可侵犯,保护个体权利尤其是保护财产权是公共权力赖以存在的基础。国家是人民自由契约的产物,统治者也是缔约方,其统治合法性的维持依赖于对人民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的有效保护;政治合法性依赖于分权制衡。理想的政体形式是国家权力的各部分相互制约的政治共同体,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对外权,但立法权本身也必须受到有效制约。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社会的秩序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吉忠 《河北学刊》2002,22(1):34-38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市场化的纵深推进 ,自由秩序问题凸显为当代哲学、特别是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构成社会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域。本文在分析社会秩序的本质、特征、类型及转型的基础上 ,揭示出自由秩序难题的诸面向 ,提出当代社会三大秩序难题 :(1 )在自由的条件下社会秩序何以可能 ;(2 )在自由价值存在冲突情况下如何克服“外部性” ;(3)如何克服秩序的“冷化”及其对自由的威胁。对这三大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将构成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前提  相似文献   

15.
宋全成 《文史哲》2001,7(2):67-74
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共同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 ,但是在自由、平等及其政治保障的问题上 ,明显区分为对立的两派 :伏尔泰、孟德斯鸠主张私有制的永恒性 ,而卢梭主张其历史性 ;伏尔泰与孟德斯鸠重视人的自由权利 ,而卢梭更重视人的平等权利 ;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并不主张政治上的平等 ,特别是经济上的相对平等 ,而卢梭则不仅主张政治意义上的平等 ,而且主张社会成员经济的相对平等 ;伏尔泰、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制 ,而卢梭主张人民民主制 ;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主张代议制度 ,而卢梭主张直接的、极端的人民民主制度。卢梭的自由平等和主权在民的思想 ,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无罪辩护相比较罪轻辩护而言,由于其直接关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在个案中直接体现生命权、人身自由权是否将会被剥夺的问题,因而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无罪辩护还关系到律师"护法维权"群体形象的树立和我国的律师制度、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能否取信于民的大问题.法律赋予了辩护人为被告人做无罪辩护的权利,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无罪辩护难"的观念在律师界和学术界却早已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17.
占有制度的法律性质之争由来已久,主要有三种学说:其一为事实说,其二为权利说,其三为权能说。占有的性质应从占有制度的起源及历史发展中探究。古罗马法和日尔曼法因各自经济基础的不同,确立了不同性质的占有制度。它们的立法理念对近代民法的继受产生深远影响,而近代民法对占有性质的不同的立法选择,使占有的性质在发展中日趋明晰。依据现代法学的发展趋势,应当选择将“占有”与“占有权”相分离的路径,区分事实与权利,在此基础上构建占有制度。  相似文献   

18.
曲相霏 《文史哲》2005,20(3):151-156
对人权正当性的回答是达成人权真共识的前提。欧陆传统的先验式人权推定和英伦传统的经验式人权推定、自然权利理论和功利主义学说等等,都经受不起人权正当性的进一步追问。人权的正当性来自价值判断,根源于人们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体现了人类弥足珍贵的道德情感。作为价值判断的人权无关真假,是一种类似于真实性的要求。人权的概念产生自西方,但在儒家的良心理论中却可以找到人权本原的最佳阐释。个人主义与权利观念的缺失应该是儒家虽有丰富的良心理论而未发展出人权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论语集注》从义理上分析了孔子的为学思想,突出了孔子的"为己之学",并表现出其为学的切己性和实践性特征。本文基于朱熹对《论语》从性论和工夫论的解释,分为学源起及依据、为学特征及要求和为学境界三部分论证孔子的为学思想,体现了其为学思想中的主体性意识,以及其"下学而上达"的夙愿。  相似文献   

20.
程思良 《云梦学刊》2008,29(1):79-82
休息权是自然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属于基本人权的范围.同时,它也是自然人人格权必要的和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在现代社会,休息权还是劳动者应当享有的与劳动权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