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整个人类来说,无疑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但就个体而言,却既存在着进化,也存在着退化。以往的认识论研究只注意了对主体认识能力进化过程及其机制的考察,却忽略了对个体主体认识能力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的探究和阐释。本文拟就个体主体认识能力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做一初步探讨,以期弥补以往认识论研究的这一不足。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非整体性退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直线进化的,而是一个进化与退化相统一的运动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中人们只重视了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进化一面的考察,却忽视了对其退化一面的研究。这种倾向既不利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入,也不利于社会本身的实际发展。为了纠正社会发展研究中的这一偏颇,本文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非整体性退化,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自进化论思想统治人们的大脑以来,一切关于社会退化的观念似乎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的几十年里,人类在改造和征服自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使得人们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大量退化现象视而不见。面对那日新月异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善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任何关于社会存在退化的思想,都可能被视为一种“疯狂”和“反动”。然而,不承认辩证法是要受处罚的。社会发展的真实进程乃是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忽视或否认社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退化,必然使一些本可以缓和的社会退化日益强化和扩展。最终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现在,面对各种全球性危机  相似文献   

3.
<正> 自进化论观点统治人们的大脑以来,自然界的进化过程及其机制日益成为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对象,而它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却逐渐被移到了人们的理论兴趣之外。其实,自然界的真实进程乃是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而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进化过程。因此,为了全面理解自然界的发展,我们就不能仅仅限于对自然界进化机制的研究,而且必须同时研究它的退化过程及其机制。此外,人类实践活动所造成的自然界的“人为退化”,正日益严重地  相似文献   

4.
关于进化认识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进化认识论所提出的几个核心观点以及进化认识论的历史发展做了简单的介绍。进化认识论使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去研究认识论问题。它把认识看成是人类认识能力生物进化的结果;从而把知识或认识结果看成是人类作为一种有机体形式生存和不断繁衍的重要机制;知识本身的发生与发展也是在类似于生物界的遗传(旧知识成分)与变异(新知识成分)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保存和不适者被淘汰等生物界普遍规则对知识的进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知识只有被人们所选择和运用才能“生存”。这样一种认识论观点,实际上最早是由波普提出的  相似文献   

5.
1.1理论研究从公认的事实出发,容易得出结论上的共识。我们面前有两个被地质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确认的事实:Ⅰ.在五万年前,人种的生物进化基本上停止了,或者说从那时起人类就没有在遗传上产生过具有人种学意义上的进化。但是,今天的人类与五万年前甚至五千年前的人类有着天壤之别。人类的这种区别是什么造成的?不是生物的进化,而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Bickerton的语言中心论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语言.他将语言的核心特征归于句法.语言的出现赋予人类特殊的智力和不为动物所知的行为.语言不是缓慢平稳进化的,而是某一"神奇时刻"突变的结果.由于该理论过于强调思维对语言的依赖关系,语言进化的两阶段说不符合进化事实,引发了诸多争议.然而,Bickerton的贡献在于对传统的进化论大胆提出挑战,揭示了语言之于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就暗含着这样的前提:中西之间既有相似又存差异,前者一般来说具有普遍规律性意义,后者则是各自的特殊条件造就出的斑斓色彩。如果基于世界各大洲都独立地创造了人类文明,并分别进化,各自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一事实,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人类的心智和体力都是大致相等的。如果不无视这一真理,即原始社会及其内部  相似文献   

8.
张汉静  葛振国 《晋阳学刊》2004,2(4):108-109
一、“知”、“行”范畴的新概括就认识对象而言,孙中山提出“知之范围甚广,宇宙之范围皆为知之范围。”[1]他把整个宇宙作为人类认识的对象。他指出,要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必须通过哲学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认识方法。他说:“近来大科学家考察万事万物,不是专靠书。他们所出的书,不过是由考察的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罢了。他们考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观察,即科学;一种是判断,即哲学。人类进化的道理,都是由此两种学问得来的。”[2]孙中山认为,科学的知识来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离不开“行”。他提出了“事实先于理论”的命题。他说…  相似文献   

9.
<正> 人类从知识和经验的零点起步,沿着其进化的全部进程向着文明社会进军。正如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杰出的民族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1818—1881年)所阐述的:“人类系由阶梯的底层开始其生活的进程,借实验知识的徐徐积累,从野蛮状态而上达文明之域。”所谓实验知识的徐徐积累,是指遥远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里,人类的认识贯穿在由浑浑噩噩到朦朦胧胧、由逐步启蒙到逐步开化、由逐步上升到逐步文明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这里包含着人类已完成征途的各种认识史。探讨人类的认识史,特别是原始社会的认识史,对认识我国各民族原始先民处在阶梯底层时进化程度,探索他们早期认识所蕴藏的一切奥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从各民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看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上,很早就探索过人的起源问题。提出这一问题的本身,标志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科学发现?科学发现的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国内外学者对此众说纷纭,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作者在综合考察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有关科学发现的观点的基础上,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力求对这一课题作出新探讨。人们通常把获得任何新的知识都统称为科学发现,这里包括两个方面,即经验知识的发现和理论知识的发现。经验知识的发现也就是事实的发现,即认识新事实。其中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指发现或认识—种已知的同类事实。例如,在中国大陆发现了几名艾滋病患者。这对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1.
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越来越鲜明地把万物不断进步的事实呈现于人们的面前,特别是最近二十几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广义进化综合理论、物质形态进化理论,极其有力地论证了“从混沌到有序”的进化观念。另一方面,人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些人因此颓废厌世、悲观绝望,并对人类前景做出了消极的描述。美国学者里夫金与霍华德合写的“引起西方学术界普遍震惊的著作”──《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正是后一方面的代表。为了有效地迎接和赢得挑战,顺利推进人类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以进化为基石的世界观,批判“熵世界观”。  相似文献   

12.
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认为语言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类的交际手段 ,而不是一种思维工具进化而来的。从这一点出发 ,就有可能对语言进化起源的图景做出合情合理的清晰描述。基于这一观点 ,本文讨论了与语言起源的进化源头探索有关的各种“缺失环节” ,并以多个学科最近的科学发现为基础 ,探讨了“原始人类的前语言交际行为和后语言交际行为”、“语言的结晶形成”、“象征符号的出现与认知能力”以及“神经科学与语言的起源”诸问题 ,提出了一些假设和推断。  相似文献   

13.
牛龙菲同志曾在我刊发表了《关于人与文化的两点思考》一文。在此基础上,该同志更进一步研究探讨文化问题,撰写了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该同志基于“人类进化是文化进化”的认识,提出了“文化进化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人有没有天性?应该研究。假如人是有天性的,那么,是什么决定着人的天性呢?这是一个很耐人寻思的秘密。 威尔逊在其《论人的天性》一书中提出了“基因”对人的天性的形成所起的决定作用。据说人有25万对基因,它们从人的受精开始,决定着人类个体的形成、发育和发展;它们的变异与遗传,决定着人类群体的进化与退化。“基因”说的正确与否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但这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独特的视角,确是卓异的。由此启发我们,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人的研究,必须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没有自然科学的实证基础,单凭哲学的形上玄想是无能为力的。  相似文献   

15.
神学宿命论论证旨在表明神圣预见知识与人类自由意志不相容,但由于上帝预见知识的跨时间随附性,他可以在平行、对等的反事实形而上学意义上持有一个有别于实际预见知识的信念,神学宿命论论证不再可靠。随后,在形而上学维度,依据经验真理或知识随附于事件,将事实知识区别于模态知识;在认识论维度,澄清形而上学必然与认知确定之间的概念混淆,指出认知确定并不蕴含形而上学必然;在语义学维度,不使用可能世界语义学工具考察"必然"的另一种解读,以论证与人类自由相一致的一个条件句版本宿命论,这一版本的宿命论可以保证神圣预见知识之下的人类自由。此外,通过论证否证上帝预见信念的证据在任何可能世界都找不到,捍卫了尽管人类可以行使做出其他行动的自由,但上帝的预见知识是不可错的。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技术进化主义者看来,人类是一种独特的“肉体+工具”结构的超生命物质形态,故人类的进化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新型进化,这种新型进化既体现在人类肉体的器官进化上,更体现在人体之外以工具为主体的技术进化上.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本身就是西方技术进化论的一个重要组成和诠释,它为人们理解所谓的人类“体外进化”提供了一把钥匙.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视阈下,本文主要从进化论是延伸论的理论缘起、延伸论的进化思想和延伸论所揭示的媒介进化规律等三个方面,逐一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论进行分析透视.  相似文献   

17.
从事实出发,是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个方法的实质就是确认事实是第一性的,而理论原则是第二性的,只能从事实中引出原则,不能用原则去套事实。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一句名言是大家都熟悉的:“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终了的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在其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之时才是正确的。”①这是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科学说明。一般来说,公开否认从事实出发这一方法的人是不多的,但不能真正彻底地把这一方法贯彻于理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科学对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史学具有重要影响。科学家关于气候变化的观点不仅挑战了人类支撑历史学这门学科的观念,而且挑战了后殖民与后帝国时代历史学家在过去20年来,回应战后非殖民地化与全球化势态时所运用的分析策略。现在的历史知识构建以人文主义史学关于人类历史与自然史古老区分的失效为历史学科的大前提,将人类视为一种地质力量的人类世观念严格限定了人文主义史学,要求资本主义历史与地球和人类进化的更大尺度的历史进行对话。有记载的历史与深层历史进行这种对话是一个探索历史理解界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波普尔认为:知识有各种各样的来源,却无一具有权威性;科学不等于真理,知识在本质上都是猜测性的,人类知识是长期进化的产物,知识的进化,世界的进化仍然符合达尔文主义的模式;只有一种高度可检验的或无概率的理论,才值得进行检验;如果它经受住了严格的检验,那么它在实际上就是一种令人满意的进步;所以没有真理的一般标准,但仍然可以把真理的观念作为一种调节原则来指导知识的进步.波普尔否证主义知识观启示我们:现代大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反对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创新教育;现代大学教育还应该是一种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的大学宽容教育;也是一种平等的、自由的、无任何偏见的对话教育.  相似文献   

20.
生态人文科学是一种新的科学范式出现的征兆.生态人文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趋势,依托于后人文主义对人类中心论、欧洲中心论和西方科学的批判.传统生态学知识、本土知识和生物人文科学的发展,是生态人文科学的重要内容.其中,生物人文科学是一种包容性的知识类型,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联系起来.生态人文科学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元共同体观念.这个元共同体由人类与非人类构成,其基础是共同实质的亲缘关系、共生关联、协同进化和互相依赖.生态人文科学还从心灵延展和分布式认知角度预期了未来的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