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思”与荷尔德林的“诗”之间的不无神秘色彩的关系是当代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尚未见有专论,此课题之所以重要,盖由于它不仅关系到海氏的“存在历史观”的构造,而且尤其关系到当代西方思想之“出路”问题。一、荷尔德林:诗人的诗人荷尔德林(1770—1843)在文学史上被列为德国浪漫派的先驱,有史家称他为那个时代的“最高尚,最优雅的心灵之一”(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第47页)。据传,荷尔德林生性悒郁孤独。1802年始患癫疾,之后约40年在精神分裂中苟延生命。荷氏当时并未加入浪漫派诗群,加上行吟生涯短暂,因此生前和死后长期未受世人关注,他几乎要湮没在“历史”(Historie,而不是Geschichte)中了。但到二十世纪初,一批哲学家和诗人(主要有狄尔泰,格奥尔格和特拉克尔  相似文献   

2.
季雨 《学术交流》2005,(4):173-177
康德所言的抽象的纯粹道德意义上的"自我",经费希特理性与思辨的加工后,上升为本体论意义的意志.这种将自我、宗教信仰、一种绝对化的精神存在状态作为哲学旨趣的倾向,很快就影响了文学浪漫派的主要旗手.诺瓦利斯对于黑夜和死亡的关注,对于信仰和无限的执著,对于意象"蓝花"的阐释,荷尔德林冷静激情中沉淀的忧郁的"还乡情结"和其对神性的敬畏与渴求,在其思维的逻辑线条背后都有费希特等哲学家对于生、自我、信仰等核心范畴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自从"本体论"被尊奉为"第一哲学","本体思维"就被视做哲学的当然运思路径。然而,本体思维是一种"梦想型"的思维,它着眼于物之"是其所是"的知性追问,必然错过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存领悟。本体思维的终结意味着哲学思维路向的转折。哲学思维路向的当代性尝试之一,是确认"伦理学"先于"本体论"而成为"第一哲学",以"打破存在的自鸣得意"。"伦理思维"作为一种"关系思维",更多地将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包容的、对话的、参与的理念或精神带到哲学运思中来。哲学终结之后如果还有"第一哲学"的话,那就是"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潘华琴 《学术交流》2005,(9):141-144
鉴于在当代文坛引起激烈争论的话题--"文学终结论",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解读海德格尔的哲学命题"语言是存在之家",不难透视出蕴含其中的生存论语言观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与语言、人与自然的关系,语言或诗的语言成为人类返回自然、重获本真存在的途径,从而确定了文学艺术在当今的物质时代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文学终结论"的观点亦不堪一击.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言说"命题是剥夺人的话语霸权、削弱人的"中心"地位的基石,他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平等的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万物在"世界之中存在".亲近自然,聆听大地寂静之音,并发之于声,便是诗的语言,是艺术.对自然之神圣的感悟与聆听,表现在人类生存上,便是对精神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与位置.  相似文献   

5.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6.
<诗纬>是形成于汉代的纬书的一种,与<诗经>相配.<诗纬>中对诗的性质的认识"天地之心",对<大明>、<四牡>等提出的"四始"、"五际"说,以及对<诗经>中的篇义、诗句的揭示、阐释和引用等,都表现出纬学的特点.<诗纬>对<诗经>的阐释,既是纬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对汉魏六朝的文论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如何建立一门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想性政治哲学的现实性政治哲学,是一些学者近年来一直探索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从哲学基础理论层面入手,才能够解决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南开大学哲学系的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基本上还停滞于青年卢卡奇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之中,至多再加上一些海德格尔式的点缀,而这不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声音。正是这种黑格尔式的基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绝对唯心主义之前提的理论思路,将理想性与现实性轻易地连接在一起,造成思想的"短路",妨碍着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关切。20世纪中期以来,阿多尔诺、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活动其实都是试图走出这一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中国哲学界现在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理论困境,而要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就须另觅出路,即思考一种对于马克思哲学作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式阐释的可能性。本刊约请南开大学哲学系的几位教师撰写一组文章,主旨就是想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黑格尔主义传统从不同方面的批判,来探讨一种超越黑格尔主义阐释方式的可能性。其中,王南湜的文章《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及黑格尔主义传统的起源、意义、理论上的缺陷等;谢永康的文章《从"自在之物"到"非同一物"——论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中的有限性要素》从阿多尔诺的"非概念物"概念入手,在"物自体"问题上对黑格尔主义传统展开批判;王时中的文章《"思维"与"现实"的理论界划及其实践取向——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主要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非常规解读入手,讨论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阐释马克思的可能性与意义;许恒兵的文章《论西美尔的历史规律观及其对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则是基于对新康德主义者西美尔的历史观的考察,来探讨一种非黑格尔主义的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阐释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哲学沉思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是有限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无论是从理论语境还是从其现实指向上,都与海德格尔"烦"的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将马克思海德格尔化的倾向,这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时需要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兴"是源于以祭坛为中心的原始艺术活动,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类型,因此它具有原型的历史意义.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表现出中国文化思、诗交融的特点.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是礼乐背景下的一种用诗方式,是"感发志意"和"引譬连类"的思想拓展方式,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延伸路线.古典诗学是建立在"兴于诗"的理论基础上的,从文学发生的感兴出发,到艺术表现的兴象思想反映的兴寄和审美欣赏的兴味,都反映着兴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而对"无"的体悟与理解是海氏在此问题上的最独特之处,从而也构成了海氏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索和运思背景。本文试以此线索追踪海氏思想发展,并就其精神与思维方式与德国哲学传统和佛教之空作了尝试性比较,从中也试图廓清存在论差异的涵义和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从语法考察入手并进而破解希腊的"在"的生存论意义,是海德格尔冲破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通道".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展开了对"在"的"语法考察",从而初步完成了对希腊生存论的回溯,为后来<存在与时间>中成熟的存在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阐发是海德格尔哲学一个重要方面,伽达默尔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阐发也建立在海德格尔提供的基础之上.但是,伽达默尔之所以将时间概念表述为同时性、空间概念表述为"你",表明在将时间与空间概念的阐发落实于实际的发生与生成过程之时,其视角发生了转换.与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的视角不同,伽达默尔采用了"空·间性"视角.因而,当这一实际的生成过程得以落实之时,"空·间性"视角不仅使时间与空间概念获得了自身的内涵,也使对存在之领会展示为现实性的过程,由此,存在论走向了解释学.  相似文献   

13.
人类此在在其根基上就是诗意的,诗意的言说是人生在世的本真的呈现.海德格尔阐释人"诗意地栖居",也就是人类过久地离开其本真的存在之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生命家园,世界获得了真实的意义,真理因之而敞开,美与艺术复归于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诗意的言说是在倾听中的言说,它超越于语言表达的工具性,在无限动听中言说无限,是诗之艺术的存在和发生方式.  相似文献   

14.
"天"、"命"、"天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孔子天命观的最好诠释和印证.孔子对天命的体认历程大体为:知命-畏命-立命-不忧不惧.孔子的天命观是一种超然的天命观,是一种源于天而高于天的生命境界,是"乐天而知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其中"乐天"是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知命"是知"天道"和"人道",是"知"而后"立命"、"正命",不轻言委于命.就此可说,孔子是唯物论者,立命论者.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哲学无疑是关于存在的哲学,然而他的存在,不是传统存在者整体的实体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一种生成意义上的存在.由于这种生成性,存在只能通过现象来表现.因而,现象既是存在的状态和方式,又是存在的方法.现象作为状态和方式表现为"显现",与"遮蔽"相对立;现象作为方法表现为"让显现者自身显现"和"让人看".而阐释是存在现象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揭示存在,而且构成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非常关注现实,在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所造成的危险,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为人类找到拯救之路,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因此有必要从现代技术本质的危险如何可能、如何发生和如何拯救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以显现他对人生存境遇的关切。  相似文献   

17.
赵玉敏 《学术交流》2007,(6):154-156
"思无邪"是孔子诗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并由此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对"思无邪"的解释,自古至今多有歧义。"思无邪"是孔子对《诗》具有广泛社会文化功能的总结,是其"诗教"思想的具体体现。《诗·鲁颂·?》中的"思无邪",其意为赞美马匹之多。孔子引来评价《诗》,用的是其文字义。孔子所说的"思无邪",既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概括,也不是强调学《诗》、读《诗》之法,而是指称《诗》全面而广泛的社会文化功能,实质是强调学《诗》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歌创作的"用典"和注家解读的"注典",共同构成了诗歌接受的两个维度.其中,"注典"带有接受者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人烙印.宋人对杜甫极为推崇,注者迭出,大量援引《世说新语》典故.在迄今保留的五种杜诗注本全帙中,有关《世说新语》的"注典"可分为准确阐释、正误两可和明显误注三种情况,且后两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宋人诗注征引《世说新语》,不仅体现了宋人对杜诗素材的认识、为《世说新语》的传播增添了辅助性渠道,而且部分保存了《世说新语》在抄本时代的早期形态,从而在文学史、传播史和书籍史三个层面上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理想国",这与孔子"中庸"的哲学观相一致,而体现了"中庸"哲学观的礼乐治国思想则是孔子实现"理想国"的具体措施."诗""乐"一体,(诗三百>是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孔子对"郑声淫"的评价,是从礼乐治国角度评价的,是对具体邦风的评价,属于政治评价,是"析言";孔子对<诗三百>"思无邪"的评价,是对<诗经>整体风格的评价,既是审美评价,也是政治评价,是"浑言",这两者的评价不是在同一逻辑层面上进行的.所以,"郑声淫"与"思无邪"之间不存在矛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汉语诗性并不只是从大量汉语材料中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而是汉语与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相互适合"的必然产物,有其现实的心理生成机制,是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活动的一种鲜活特性.但是,在学理层面上对这种心理生成机制进行描述往往会遭遇来自一些理论"常识"的干扰和否定.本文拟从语言的存在方式及与左右脑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语言与原始文化的关系等三个方面,通过对相关理论"常识"的置疑与辨析,破"旧"立"新",对汉语诗性的心理生成机制作出一定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