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白族约有1,035,000余人,主要聚居于大理、下关、邓川、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部分散居于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和昆明等地。白族是云南省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经济和文化都较发达。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白族就已形成以信仰本主为主的多神崇拜。本文将概括地介绍一下白族本主崇拜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空间的理解和运用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观念和行为原则,白族本主庙的选址与建设正反映了村民们的精神世界和宇宙观。本主庙宇是村庄的神圣空间,其中的建筑模式、空间分割和配置、神像布局反映了白族的神灵崇拜、洁净仪式与神庙空间的关系。村庄的居民在本主庙内共同操办仪式以维持一个相对完整的信仰世界,而跨村庄以及与更广阔的世界的联系也能从与本主庙有关的仪式活动中发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揭示了白族本主崇拜的丰富内涵,分析其特征,阐明其研究价值。作者认为,剔除宗教迷雾,把本主崇拜看作是白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储存库,可以从中领略到白族风采的若干侧面,可以发现白族人民内心世界许多闪光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饶峻姝  李艳萍 《南方论刊》2014,(4):52-53,56
本主信仰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族民间宗教信仰。"敬畏自然"的思想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伦理观,"以德养性"的思想有利于地方秩序的和谐发展,"和谐共生"的思想有利于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深化本主信仰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进行现代诠释,构建生态伦理文化系统,推动民族文化良性发展。这是学界的重要使命,也是当局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5.
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族“本主”信仰的文化内涵赵橹洱海区域的白族民间,有广泛祀奉“本主”的风习,乃是白族传统的一种信仰。自本世纪40年代以来,为我国学术界所重视,进行调查研究,每见诸报刊。然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迄今尚无定论。近些年来,更有人倡“本主”是白族的独特宗教,或...  相似文献   

6.
白族本主神系接纳了一部分佛教神祗,从而形成这一部分佛教神祗以佛教神祗和本主神祗的双重身份在大理地区被佛教徒和本主信徒同时崇奉,却未引起任何宗教冲突的奇异现象.究其原因,当与两种宗教的相互认可、白族本主崇拜特性、本主选拔标准及信徒的认可有关.  相似文献   

7.
大理乡间的本主庙里留存有一些刻制于明清至民国年间的碑文,在历史人类学看来,通过碑文,可以理解彼时此地的信仰世界并进而了解到本主崇拜背后的社会状态.作为一种地方性策略,当地必须将自己崇祀的神明从"淫祀"的嫌疑中解脱出来,当地人一般都会按照国家推崇的逻辑方式对象征资源进行操作,从而使国家礼制和民间信仰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调和.本主庙碑文的说法和内容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士绅进而是普通民众的信仰世界的整体塑造,本主信仰的发达同时也是儒家意识形态在民间推广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挖色村进行实地调查,笔者发现白族地区民间宗教信仰与村民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特别是居民建筑中所体现出来的民间宗教信仰色彩颇为浓厚.文章立足于当代白族居民建筑中驱邪符号之上,对其进行调查、分类与总结,并揭示白族人民在对驱邪符号信仰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保家观念与形成的保家体系.  相似文献   

9.
最近 ,我们对我省的 6个民族自治州的 11种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了调查 ,被调查的5 0个村寨中 11个村寨信仰伊斯兰教 ,9个村寨信仰本主 ,2 2个村寨信仰原始宗教 ,8个村寨信仰佛教。综合归纳他们的信仰状况 ,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 ,在我们调查的 5 0个村寨中 ,每户都有宗教信仰 ,都信仰某种宗教 ,仅仅是在信仰的程度上、教规教礼的遵循上存在差异 ,即有的虔诚严格 ,有的随意松散 ,比如信仰伊斯兰教的村民对教规教仪的执行严格认真 ,信仰原始宗教的村民在祭祀礼仪时虔诚庄重 ,信仰本主的村寨在过本主节时仪式隆重 ,信仰小乘佛教的村民在他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5,(10)
本文把大理本主庙纳入国家祠庙系统,因祠庙与礼制有着深厚渊源,以此角度观之,不难发现本主庙的发展实则是国家礼制与民间信仰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主庙与戏台构成的祭礼空间,确保了礼制在地方社会中的传播及接受,从而使国家对地方信仰的控制得以强化。本主庙及戏台的构形亦受到礼制的影响,并呈现出相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赵玉强 《阴山学刊》2008,21(6):97-100
周问卷法对336名包头地区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包头地区高中生精神信仰具有如下特点:(1)总体状况表现为社会信仰最强,其次为实用信仰,超自然信仰最弱;九个二级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家庭主义、国家主义、政治信仰、家族崇拜、神灵崇拜、金钱崇拜和宗教信仰;(2)男生实用信仰程度高于女生,在二级维度上表现为男生的家族崇拜和家庭主义程度高于女生;(3)年级、是否班干部以及家庭所在地对高中生的精神信仰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源于古老的信仰,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哈萨克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其演变形成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成为民间信仰的基础和基本内涵,对哈萨克族民间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包括信仰系统(神灵系统包括天神腾格尔和“迦萨甘”等,鬼系统包括精、阿勒巴斯特和撒旦,祖先系统包括祖先崇拜、巫师崇拜和麻扎崇拜)、仪式(包括巫术、墓祭、治疗等)和象征等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13.
几乎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信仰过宗教,也没有哪个现代民族从来只信仰过一种宗教。有些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些民族在同一历史时期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宗教信仰。维吾尔即隋时之韦纥,唐时汉释作回纥,后又作回鹘,其在早期历史上社会宗教信仰,向极自由。初居漠北时期,为一草原游牧部族,故宗教信仰亦为其他此方草原游牧部落相同,崇拜自然灵  相似文献   

14.
信仰就是“终极关怀”,它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宗教信仰有明显完备的理性特征,是一种合法正常的信仰;而邪教则是一种邪恶的信仰;迷信则是对信仰对象盲目崇拜误入迷途。科学只承认事实,若把科学当成绝对权威顶礼膜拜也是迷信。信仰是人的需要,科学可以作为信仰,但不可以代替信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狐信仰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狐信仰以善于变幻、神通广大而又颇通人性的狐为崇拜对象,是中国古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就其对民族心理、民间文化和文学创作所发生的巨大影响而言,堪与久享盛誉的龙凤信仰相媲美。狐信仰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地位,本人已有另文论述。在此,仅对中国古代狐信仰的发生与流变过程略作梳理,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涉及历史、宗教、民俗、哲学等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诸多领域的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话进行分析,由此寻究古代神话和宗教信仰的深层结构,了解人类文明的内涵,同时从侧面探讨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特征。作者认为,太阳崇拜如同原始宗教一样,是早期人类原始信仰的必由阶段。日神信仰中的太阳被人格化,成为民族精神的灵魂,对其信仰在古代农耕地区尤为突出。系统的宗教或神话的形成,使太阳崇拜和动植物崇拜的自然特征逐渐衰退,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日神信仰实质上已丧失了信仰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神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在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河神信仰其实质是一种对水文化的崇拜,滥觞于农业社会对于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因此,不论是中国、日本、朝鲜抑或是印度古代社会都有对于河神的崇拜。佛教大量吸收了古代印度的河神信仰体系并赋予河神更多的利益众生的功能,逐步将其佛教化。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河神信仰、龙王信仰、天王信仰与中国传统民间宗教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河神——龙王——天王信仰模式。  相似文献   

18.
谈谈维吾尔族的某些传统禁忌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维吾尔族先民曾奉行过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观念长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领域,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些相应的习俗。后来,维吾尔族又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扶教、摩尼教、佛教等,并最终接受了伊斯兰教,成为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但是,维吾尔族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并没有把早期形成的宗教观念和习俗完全摒弃,而是与伊斯兰教的信仰相融合,形成维吾尔族宗教信仰的传统特点。一些并非伊斯兰教内容的古代习俗甚至被保留至今。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不许对苍天吐唾沫。这是敬天信仰的遗迹…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封建迷信现象盛行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封建迷信现象盛行之分析尚九玉封建迷信,通常是指民间对于鬼神或神秘力量的世俗化信仰和崇拜,它既不同于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信仰;也不同于非宗教信仰,如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通常说的迷信主要指占卜、测字、看阴阳风水、相面、跳大神等。由于迷信还包括一些...  相似文献   

20.
略论道教的信仰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种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以解决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着的种种苦难。道教作为中国民族的宗教,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宗教信仰,宗教救世的理论及方法都有着与佛教等其他宗教不同的显明的特点。 一 宗教是民族的梦,是一个民族埋藏在心灵深处和无意识中的理想与愿望。个人的长寿永生与社会的和谐安乐正是中国先贤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梦,而中国道教对生命存在的崇拜与不死的执着探求正是重人贵生的中国文化的极端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