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木一 《优雅》2013,(10)
吴宓,陕西省泾阳县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青年时代留学哈佛,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上世纪20年代归国,参与了清华大学的筹建并担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与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史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一手缔造了清华研究院的繁荣.作为国学的坚决拥护者,反对白话文,回国后就加入了新文学运动的论战当中,和胡适在报纸上互打笔仗;他的作品和日记,多是旧体诗和文言文.在文化上的守旧倾向,也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做人方式.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2012,(11):252+294
1925年,清华学校成立国学研究院,邀请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先生为导师,以指导专题研究并共同治院,又先后延聘李济、马衡、赵万里、丁文江、林志钧等著名学者为讲师以讲授专门学科。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共计招收七十余位学子,培养出五十余位在现当代国学研究领域取得相当成就的学者,其教育成绩堪称一时之"神话"。为了打造高端学术平台,承继老清华国学院的优良学统和辉煌历史,2009年11月,清华大学决定恢复成立国学研究院,建立起直属学校的跨学科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2000,(2)
清华大学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 ,始建于 1 91 1年。其前身是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陪款”办起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 ,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 ,1 92 8年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 ,学校南迁长沙 ,后又迁至昆明 ,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清华原址复校。清华大学文科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早在 1 92 5年 ,就设立了国学研究院 ,1 92 6年分设国文、历史、社会学等系 ,1 92 8年设立文学院和法学院。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金岳霖、吴宓、张奚若、朱自清、…  相似文献   

4.
百年中国学术地图,薪火相传的五代学者,做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工作.百年中国史上的五代学人:蔡元培、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先生是百年中国史上的第一代学人;胡适、陈寅恪、金岳霖、冯友兰、赵元任是第二代学人;张岱年、钱钟书、费孝通、金克木、季羡林,则是第三代学人;王元化、李泽厚、张光直、李亦园是第四代学人;李零、葛兆光、梁治平、郑也夫可以称作第五代学人.  相似文献   

5.
姜亮夫先生,名寅清,字以行。1902年4月12日出生于云南昭通。1914年入昭通高等小学,1916年入云南省立第二中学。1921年入成都高等师范,师从廖季平、林思进、龚向农诸先生问学。1926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后又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得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诸大师  相似文献   

6.
王力先生从1928年发表第一部著作以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是当代公认的举世闻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字了一。1900年8月10日生于广西省博白县岐山坡村。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刻苦求学,打下坚实的文史基础。1926年考取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受到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四位著名学者的教导与培养,遂确定专攻语言学,并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语言  相似文献   

7.
正贝淡宁先生(Daniel A.Bell)是国际知名的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1964年生于蒙特利尔,加拿大籍。1985年于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于牛津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年于牛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新加坡、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2004~2005年任北京清华大学伟伦特聘访问教授;2006~2016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  相似文献   

8.
■■■     
宋楚瑜2005年5月11日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向宋先生赠送一幅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小篆书法《赠梁任父同年》,当念到“离分裂力谁任”中的“瓠”字时被卡住了,引起学生的一片嘘声。(《新快报》2005年5月13日) 清华的校长代表清华大学向宋楚瑜先生赠送礼品,居然读不了自己赠品上的篆字,这是种尴尬。然而,尴尬的事情到此还没划上句号,就在第二天,中央电视台国际  相似文献   

9.
张岱年教授,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1909年5月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受清华大学之聘任哲学系助教。1943年在私立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任讲师,后任副教授。1946年清华复校后,回清华大学任副教授,1951年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至今。现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伦理学会顾问、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哲学会顾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院朱洪斌《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存废之争及其现代启示》(《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一文指出,20年代中后期,为改变清华"美国化"的社会形象,因应知识界提升中国教育水平的强烈呼声,清华当局决计改办大学,并创设国学研究院。清华国学研究院,延揽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和李济等著名学者入院执教,一度盛况空前,却很快地宣告停办。其深  相似文献   

11.
百年中国学术地图.薪火相传的五代学者,做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工作。百年中国史上的五代学人:蔡元培、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先生是百年中国史上的第一代学人;胡适、陈寅恪、金岳霖、冯友兰、赵元任是第二代学人;张岱年、钱钟书、费孝通、金克木、季羡林,则是第三代学人;王元化、李泽厚、张光直、李亦园是第四代学人;李零、葛兆光、梁治平、郑也夫可以称作第五代学人。  相似文献   

12.
万绳楠教授,字子伟,号韵曾,江西南昌人,1923年生,当代史学家,以研究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史著名,现任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史学会理事。1946年,青年万绳楠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治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打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字季龙,笔名禾子等。浙江嘉兴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1932年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后任北平图书馆馆员,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讲师, 广州学海书院导师;1940年起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院士)。兼任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历史学  相似文献   

14.
刘开云 《江汉论坛》2007,(10):92-95
130年前(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降生于浙江海宁.80年前的端午节前夕(1927年农历5月初3),身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的王国维先生纵身投入颐和园昆明湖,追随屈原而去,一颗璀璨耀眼的学术巨星就这样陨落了.两年后(1929年),学术巨擘陈寅恪先生撰写祭奠碑文,盛赞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言而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乃是那个时代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先生所崇尚和践履的学术精神,亦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5.
孙正聿,1946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199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2年晋职为教授,199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2000年任清华大学首位特聘访问教授,2001年任吉林省高等教育首批特聘教授,2009年被聘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16.
论乾嘉学风对近代史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嘉学派对史料广泛搜集、审慎考订的严谨学风,深深地影响着近代史学。梁启超、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人之所以成为一代史学宗师,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他们都对乾嘉学风进行了合理杨弃,继承了其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17.
郑家建  舒畅 《东南学术》2011,(2):162-176
关于晚年的梁启超为什么会放弃政治活动,同意就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一职,学术界歧义纷陈。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不仅是晚年梁启超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清华国学院研究中绕不开的命题之一。本文的研究,从史料的实证出发,力图建立一个长时段的视野,从梁启超与清华学校之间由来以久的历史关系与1920年梁启超欧游归后思想上和心态上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两个维度,梳理和阐释梁启超走向清华园的心路历程,并从中观察中国现代早期人文学术教育生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夏曾佑 陈寅恪从欧洲留学归国,去见他父亲的老友,饱学之士夏曾佑,他对陈寅恪说:我很高兴你懂得多国文字,有很多书可读.我只能看中国书,但可惜都已经看完了,现在无书可看.陈寅恪当时认为真是荒唐,中国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怎么可能读遍之后无书可看呢?等到陈寅恪七十岁时,他对人说,我现在老了,与夏先生很有同感,中国书虽多,不过基本...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近代新史学的理论建设方光华一、史学革命及其面临的问题戊戌维新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史学思潮。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中国史叙论》,同年章太炎手校本《书》中《哀清史》附《中国通史略例》,都提出要撰著不同于旧史著的...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对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那些复杂的历史人物的重新研究与评价,已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也产生了不少扎实的成果。像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胡适、陈独秀、鲁迅、周作人、陈寅恪等在近现代思想文化的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物,都陆续被放到历史的聚光灯下,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透视。在有关梁启超的研究中,光是国内出版的梁氏传记,我就看到过不下 7种。然而,遗憾的是,与胡适、鲁迅、周作人研究领域的突破性进展相比,近年来有关梁启超的研究大都陈袭旧说,机械重复,乏善可陈。总的说来,我觉得这些研究没有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